延安,读到的古城


延安,读到的古城

宝塔剪影


延安,读到的古城

纪念馆


延安,读到的古城

革命圣地标志


延安,读到的古城

杨家岭大礼堂(中共七大会址)


延安,读到的古城


延安,读到的古城


延安,读到的古城


延安,读到的古城


延安,读到的古城


延安,读到的古城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是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开篇中诗句,也是年轻时读过的一首让人激情澎湃的诗歌。

到达延安后,不顾开车的劳累,先到达了枣园参观,然后陆续到杨家岭大礼堂、王家坪以及纪念馆,傍晚又到了在记忆当中无法抹去的延河桥与宝塔山的组合标志位置凭栏远眺。延安,这个中国西部地区普通的地名,这个在黄土沟壑中诞生的古城,在中国革命那段特定时期,已经成为了全中国热血青年报效国家的精神家园,包括那些学者、进步作家、画家、作曲家等等,都接踵而至,这个中国共产党的红都,聚集着当时中国最富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年轻精英。包括刚刚经过艰难的万里长征而幸存下来的63万红军将士。即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仍然有那么多的人来到这个实现理想和向往的地方,确实令今天的后人感叹。

1947年3月18日,面对来势汹汹的胡宗南兵团,双方兵力在20:1的悬殊情况下,迫于无奈,主席也只能主动放弃延安。毛泽东撤离延安城,与总理一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居住了十年的窑洞,离开王家坪,告别了延安。延安被占后,蒋介石亲自到延安视察,在枣园,蒋介石走进了这间与陕北普通民居没有任何不同的窑洞,在这个到处都充满着烟草气味的窑洞里,他的对手竟然能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还能始终保持着旺盛斗志,他是如何在这样破旧的桌子上把每一篇文章都写得那样尖锐、犀利又文采飞扬?他可能始终也没有明白。对此,他只能无言、惆怅地走出了这眼窑洞。他可能更不会想到,五年后,他会含着一种怎样的悲愤与心酸屈居在东南的一个小岛上来度过余年。

撤离延安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开始了近一年的陕北转战,始终在延川、清涧、子长、子洲和靖边等地,在这些黄土沟壑中进行艰苦的转移及转战,因为他说过:“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即使在这种形势和条件下,毛泽东仍然以他那充满激情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采,写下了《五律.张冠道中》这首行军诗。“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戎衣如铁甲,须眉等银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表现了从容不迫,视敌人如草芥的豪迈气势和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延安,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印痕始终挥之不去,历史给了上一代人留下永恒的记忆,给我们这代人留下的可能只是印象。我们可能不会像他们那样,怀着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怀,千万里的奔向这个在他们心中的理想之圣地。但是,他们的爱国、奉献、襟怀却是我们这些后代人应该所敬仰的,同时,它也会像种子一样永远散播在我们这代人的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延安   靖边   枣园   陕北   子长   圣地   窑洞   爱国   大礼堂   沟壑   文采   纪念馆   黄土   蒋介石   古城   理想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