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20世纪初,不论从地理范围还是州县等级来看,敦煌只能算是一个偏远的小县。现在,由于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古代文书和文物,其知名度远远超过许多比较大的城市,被人们称为艺术的殿堂、文献的宝库。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使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多民族聚集地

敦煌这一名称为汉武帝建郡时命名,原本应该是一个少数民族语词。在史籍中,敦煌与祁连是同时出现的。《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汉书·西域传》系以张骞的报告为据著述而成,其中均有月氏人“居敦煌、祁连间”的记载。关于“祁连”一词的含义,唐朝初年,颜师古注《汉书》时即已明确指出:“祁连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既然祁连是少数民族语词,那么,与之相提并论的敦煌也应该是少数民族语词。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自古以来,敦煌就是很多民族的聚居地。汉武帝建郡前,生活在敦煌的民族主要是月氏、塞种胡和乌孙。后来,塞种西迁。西汉初年,匈奴又赶走了月氏和乌孙,从而成为敦煌的主体居民。汉武帝建郡后,从中原地区迁徙大批人口移居敦煌。这不仅改变了敦煌的民族布局,使汉人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而且还使这里的人口数量有了显著增加。据史籍记载,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敦煌已有11200户,合计38335人。此后,敦煌基本上一直保持着三四万居民的规模。可以说,从汉武帝建郡开始,敦煌就已经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西汉末年,中原陷入纷乱之中,河西却平安富庶。因此,中原很多大族避居河西。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地战乱不已,而河西地区秩序安定、经济丰饶,因此,“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可见,政治安定是各民族向往的首要条件。同时,敦煌的文化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儒家文化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少数民族为主的五凉政权对敦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李暠在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于阗、鄯善等西域王国也遣使朝贡。从21世纪初在敦煌汉长城烽燧发现的粟特文信札可知,早在4世纪初,敦煌就有了以粟特商人为主体的聚落。迄至唐代,以昭武九姓为主的粟特人以敦煌为据点,从事商业活动,堪称“商业民族”的代表。当其聚落消失后,留存下来的粟特人就成了著籍的敦煌百姓,当地政府专门建立了从化乡,对他们进行安置。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安史之乱后,吐蕃曾占据敦煌数十年,然后是归义军政权长达180多年的统治。此后,回鹘、西夏、蒙古、藏族余部、吐鲁番和哈密的蒙古族,都曾经是敦煌的主人,或长或短地占领过这一地区。此外,一些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或部族,也曾活跃在敦煌及其周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虽然敦煌曾在短期内成为各民族争战的场所,但是长期以来主要是各民族友好交往的舞台、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丝绸之路的咽喉

敦煌是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的名称。在此前后,汉武帝还派遣霍去病,率兵攻打河西的匈奴。击败匈奴后,汉王朝“据二关,列四郡”,设置了包括敦煌郡在内的河西四郡,并在敦煌郡城的西面修建了玉门关和阳关,作为扼守西域进入河西、中原的门户。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敦煌南枕祁连、西控西域,是汉王朝西边的重镇,也是中西交通、贸易南北两道的分合点,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它既是东来僧侣、使节、商人步入中原的最初落脚点,也是西去僧侣、使臣和商人告别故国的地方。当时,凡是罢都护、废屯田之时,汉政府派人迎接吏士,“出敦煌,迎入塞”,就算完成了使命。对当时的旅行者来说,“西出阳关”意味着凄凉的离别,“生还玉门”象征着幸福的重聚。例如,班超在西域长达31年,晚年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唐初,敦煌以西和以北地区都是突厥汗国的势力范围,以南则由吐谷浑占领。因此,武德末年、贞观初年,唐朝关闭了通往西域的关津。贞观初年玄奘西行时,就是从瓜州、敦煌间偷渡出境的。当贞观末年玄奘返回之时,唐太宗便“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敦煌是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而走向辉煌的。不论丝绸之路有几条道路,其走向如何变化,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即史籍所称“咽喉之地”。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发自敦煌”,然后,经伊吾、高昌、鄯善,而达中亚、欧洲。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然而,唐中叶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交通日益发达。因此,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敦煌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明代划嘉峪关为界后,敦煌便被弃置关外,变为荒凉之地。当嘉峪关通往哈密的道路成为中原与中亚往来的干道之后,敦煌遂彻底失去了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中原经营西域的据点

早在建郡前,敦煌就已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例如,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李广利第二次西征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之时,敦煌就安排了6万士兵、数十万牛马等奔赴前线。

如果将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看作一幕幕话剧,那么,敦煌就是中原政府导演话剧的重要舞台。东汉时,由于北匈奴控制了西域,护西域副校尉转而长驻敦煌,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因此,敦煌就成为汉朝统治西域的军政中心。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五凉时期,敦煌的文化艺术异常发达,创建了佛教胜地莫高窟,而且敦煌还是各政权控制西域的重镇。前凉政权太元二十二年(345),张骏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与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治所就设在敦煌。隋炀帝击灭吐谷浑势力后,也以敦煌为前哨阵地,进军西域,占领了伊吾(哈密),并修筑伊吾城。唐王朝在消灭东突厥后,转而进军西域。贞观十四年(640),在唐朝平定高昌的战役中,敦煌又成为中原王朝进军西域的物资和兵员供应基地。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唐朝随后经营西域的各项活动,例如,攻焉耆、破龟兹、扼制西突厥等,也以敦煌作为进军西域的物资供应基地,而且沙州刺史亲自率兵参加战斗。此后,在唐朝与西突厥、吐蕃余部争夺西域的角逐中,沙州都是协助安西都护府(驻龟兹)控制西域的重要力量。为了加强西域的镇防力量,上元二年至三年(675—676),唐朝将丝路南道上的典合城、且末城,分别改称石城镇、播仙镇,划归沙州直接管辖。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此后,由于唐、吐蕃、大食在西域的争斗,唐朝势力逐渐收缩,吐蕃势力入侵,归义军处于半割据状态。随着宋、辽、西夏等政权依次更迭,当时的中原王朝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西域的经营,敦煌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基地作用。然而,敦煌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在古代的存在感有多强?

敦煌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唐时期,长期充当了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敦煌   吐蕃   祁连   哈密   贞观   西域   河西   月氏   王朝   中原   汉武帝   匈奴   丝绸之路   唐朝   政权   古代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