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趁济南市章丘区朱家峪景区免费,决定去游览一下。去的时候骑着小绿去的,章丘人都明白,小绿就是章丘的免费公共自行车,骑行1小时内免费,很好的便民措施啦。从永安行app上查到山东技师学院有停车点,到了才发现停车点在校内,幸亏保安师傅好心,帮忙还了车子。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从技师学院到朱家峪不算近,大约4公里,从乡间小路溜达过去。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开车来的需要按箭头所指,西拐去停车场,但由于来玩的大都是本地人,都直行往南去了景区门口。景区门口各种小摊,吃的玩的都有。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景区初一免费,大家也还没意识到疫情严重,景区没有封闭,来玩的人也不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进入景区,沿着古老光滑的石板路慢慢游逛,欣赏古老的建筑,感受历史的沉淀。由于来过多次了,也懒得一一介绍了。拍了不少照片,文末还附了朱家峪的介绍,大家对照着看吧,大过年的,让我偷下懒,不多说了,嘿嘿。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大年初一免费游览了齐鲁第一古村

附上网上找的介绍:

基本介绍

朱家峪山东省章丘市官庄街道朱家峪,位于南麻东南4.5公里处,太平顶之阴,马连山西麓。234人,6个姓氏,朱姓为主。耕地244亩,山滩2000亩,属山岭地带。经营农业林果。产花椒。据《朱氏家谱》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先祖讳民坤,由沂州兰山县朱家屯迁至。"以姓氏地貌取名。

朱家峪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四面青峰隐隐,溪中碧水悠悠;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在他们眼里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涉及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

据专家考证出土陶器,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

这里,自然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

朱家峪 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孙吉祥(女)为先生。古老的朱家峪村,在章丘率先提倡女子教育,难能可贵,反响巨大。清末至今,全村教师120余人,从建国至2003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150余人。

胡山道教历史悠久,据考,道教历史上山东除泰山、崂山,胡山并列其后。自唐代时胡山顶峰上就有庙宇,远近百姓都有前来上香祈愿的。庙宇曾由僧侣和道士交替主持,自清康熙后,一直为全真教龙门宗主持,胡山是山东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感悟人生。

电视剧《闯关东》中主人公朱开山就来自朱家峪(虚构)。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朱家峪历史悠久,古风神韵,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据专家考证出土陶器,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该村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的保存着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上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

朱家峪有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各种石桥二十余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座,有被誉为"世界立交桥原型"的康熙双桥、有"古代交通先驱"之称的双轨古道,还有文昌阁、关帝庙、朱氏家祠、坛桥七折等,人文、自然景观数不胜数,因此,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据传,战国时期便有庐于此,原名城角峪,朱氏于明洪武初年入村,因朱氏与皇帝朱元璋同宗,复更名朱家峪。自明初至今,虽历经六百年沧桑巨变,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三面环山,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域内面积七千亩,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系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宝地。

章丘自古多宝贝,人杰地灵。说远的,距今四五千年,以黑陶文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城西城子崖。说近的,中国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史上蜚声全国的"祥"字商号创始人孟洛川及其家族就在城北旧军村。因而,朱家峪这座颇具明清古貌的山村便像大树下的无名草一般,被罩了个严严实实,无人知无人晓。虽然村子紧靠309国道,西距山东省会济南仅45公里,但多少来往的人却总与其失之交臂。也正因如此,村子的古老风貌,也可以说是"原生态"才得以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没有像其他一些古村镇一般变得面目全非。

据《章丘地名志》,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称富山峪。明洪武初年,朱氏家族自河北枣强迁到该村。因"朱"为国姓,据考该村朱氏确与朱元璋同一脉系,便攀上高枝改村名为朱家峪,遂认朱良盛为本村朱氏一世开基祖。算起来,距今有600多年了。

朱家峪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古村域内面积七千亩,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系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宝地。

朱家峪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是广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上。村口在北,一进村便像打开了一部史书。村里人少,外来人更是稀罕,一派寂静。阵阵蝉呜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鸡叫。很远就可听到收工下坡的人与老槐树下纳凉的老人打招呼的声音。

穿过已是断墙残垣的圩门、哨门,在泛着幽光的山石古道、石桥的引导下,走过一座座房檐上长满蓑草的石砌老屋,推开一扇扇斑驳的黑漆大门,都会找到些久远的故事。房前屋后那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和镶在墙上的拴马石,也都会成为那首古老乡谣的美丽音符。

与江、浙、皖、赣那些富豪云集、雕粱画栋的古镇迥然不同,朱家峪朴素而天成,绝无奢华与气派,少了许多脂粉气。由于是典型的北方山乡,村民自古生活简朴,男耕女织,民居、桥梁和古道也就地取材,靠山吃山,以石筑造。即使一些家境富裕的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也不追求排场,院井根据地势巧妙安排布局,在质朴中多了些书卷气。可见村里人始终遵循《朱子治家格言》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和"耕读传家"的古训。那些祠堂、楼阁、圩门等也都体量不大,巧妙地躲藏在绿树、山石中,给人一派与世无争的逍遥景象。

与江北平原的村庄也有不同,朱家峪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常常会令初来乍到者找不着北,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

从进村的第一道门--礼门开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溜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古道。"双轨"不为好看,而有其独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规定,走路必须靠右行,两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这与今天的交通规则不谋而合。古道的尽头便是连接各家各户的小径,为了防滑,斜坡上的道心用的是沙石而不是青石。有趣的是,在村的中央,还有两座清康熙年间修建的青石拱桥,上下皆可行人走车马,大雨时,桥下亦可行洪。桥身青石垒砌,不用灰浆,虽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依然坚固如初。有专家说这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看得出这小小的山村从始建之初就经过高人指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山是骨架,那么众多的泉水和古井便是这村子的血脉了。据衬里人讲,全村共有圣水灵泉、长流泉和半井龙泉等大小泉眼、古井20余处,雨水丰沛时泉涌成溪、成河,顺势而下,向北穿过整个村子,也给这村子带来了灵性。如今朱家峪虽已连续四年大旱,但村民饮水尚未出现危机。

有水便有桥。奇怪的是这小小山乡还曾大兴修桥之风,拥有大小桥梁30余座。 除了那两座古立交桥外,村里八大景之一"坛井七桥"便成为石桥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村东南山下有一口小肚子大的古井,故名坛井,井畔小河之上东南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而且拱桥、板桥形态各异。水盛时桥畔村妇洗衣、孩子嬉闹,宛若江南。

为了保护好美丽的家园,1 9世纪中叶村民们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起一道长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不等的石圩,中间筑了东西两个圩门,门楼上有了望台和箭垛口,下为拱形门洞可行人通车。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设东、中、西三座哨门,可谓戒备森严。如今石圩已坍塌损毁,仅剩残墙,但圩门(礼门)和东西两哨门保留下来,成为独特的景观。

如今,在朱家峪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被皇帝赐予了明经进士的荣誉称号。

村内有一座朱氏家祠,则体现了朱氏家族重视文化的传统。"光绪年间,1893年,朱家朱凤皋考取了五品举人,因此立这个旗杆座,自古以来这个建筑就叫旗杆座,这是做官的一种标志。再看上面那个七星图,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就是宋代理学家、哲学家、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朱熹,他也是儒家学派正宗继承人,他下生的时候,脸上右脸部有七个黑点,像天上的那个北斗星,这是朱氏家族文运图腾,以此激励朱氏后人要刻苦读书,以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折叠编辑本段九大景观

折叠圣水灵泉

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岁次辛丑初秋。井口处,石砌拱形,内墙有碑志,朱士豸撰写。昔日,泉水涌流,草木蕃盛,百鸟争鸣;山峰奇秀,云雾飞渡,如置身于仙境。圣水灵泉,已列入济南市郊风景区名泉。

折叠立交古桥

立交桥位于古村老槐树西下侧,共分东西两座,相距约十米。东桥建于康熙九年(1670年),西桥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今三百余年。东西两座立交古桥,相距约十余米。上下行人,通车运输,十分方便。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雨雪霜,未曾损坏,依然原貌。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折叠危阁连云

原名文昌阁,考魁星楼碑志,系山阴朱霞所设计、创建。文昌阁上建阁楼,下筑阁洞,造型古雅、宏伟而壮观。楼洞一体,全用大青方石筑成,历尽沧桑,坚不可摧。

折叠文峰独秀

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独特,形如"金"字塔,遍山塔柏,数百年来,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涌流,水质特好,泉边老人寿域九十,故取名"长寿泉"。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多次报道,已闻名于外。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折叠关帝小庙

位于旧村双井北,修筑于一北墙中,考其墙碑,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1808)。小庙三面尽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关帝日日夜夜面对路人,阅尽人间沧桑--真善美--假恶丑--历历在目。 帝在这里是主风水的,因为山东时常旱涝,所以关帝在这里是祈求风调雨顺.至于阅尽人间沧桑,是杜撰之辞,子虚乌有也.

折叠朱氏家祠

位于旧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领袖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墙碑载"历时既近周甲祠屋剥蚀……"复修于民国廿六年(1937)荷月。

朱氏家祠共分里外两院,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现只存高大百年桧柏一棵,依然生机勃发。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内祭祖,"入堂思敬,肃然致衰","非敢谓光前裕后,实不忘报本追远"以此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再创辉煌。 现已饲门紧锁,里面同步的一人.据村民介绍,现在他们也是无法进入的.

折叠女子学堂

民国廿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师朱连拔(字麟书)积极操办,大力支持开明人士朱连弟等人,创办女子学堂(官屋为教室),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孙吉祥(女)为先生。 现在已成为小商店,为游人服务.

折叠东山长流泉

在官庄街道朱家峪村东、泉子岭东坡崖壁上,南北并列两个形态相同的石洞,洞壁两侧有龙头伸出水自龙口泻出,流入深1.5米的方池。平时细水长流,雨季时流势甚旺。因四季水流不断,故人称"长流泉"。

此泉共分南北两方水池,紧紧相依。南池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仲春,北池建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在南池南北两面石墙上,各有一石雕龙头,相对而视。每当开泉季节,清凉的泉水,从龙口喷涌而出,注入方池,清澈见底,甘甜爽口。

折叠坛井七折

又名坛井七孔桥,位于旧村东南首,文峰山东北脚下。从无碑碣记载,无从考证其修建年月。坛井口小、肚大,状若坛。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适口,从未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曲折相连,纵横交织。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纵横交错,曲折相连。坛井与七桥,相依为伴。昔日,绿柳下,石桥边,洗衣村姑,四时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齐鲁   章丘   盘道   家祠   楼阁   古井   青石   立交桥   景区   山东   石桥   古道   村子   年初   大小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