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真正出路

最近内卷这个词很火,我看了不少的文章,大意其实就是“内部的恶性竞争”,举个例子,一个公司里有很多员工,本来大家都是早九晚五下班,拿着1万一个月的工资,做的工作量都差不多。后来市场基本饱和了,公司业务发展得差不多了,新人的招聘也放缓了。这个时候同事们之间的竞争趋向于提升自我表现,某个人开始依靠每天多干3小时,自己加班到9点的方式,多做了一些工作,获得了主管的青睐,于是周围的人为了防止自己落后,也开始加班,到了最后所有人都加班到9点,大家又回到了人人所得差不多的情况,但是工资没有整体提升,反而每个人都增加了工作量,这就是职场的内卷。


再举个例子,中国1990年代的时候,正值家电行业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候家电行业公司林立,后来有些厂家由于技术进步的空间变小,为了提高行业占有率,开始用价格战的方式抢占市场,降价一大截,结果最后其他同行纷纷跟进,最后就是整个行业都没赚到什么钱,还由于低价,不得不缩减了产品品质。使得众人都没有获得好处,这是行业内卷。

我们可以看到,内卷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因为资源总量固定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蛋糕没有做大。比如之前说到的家电行业。90年代初的时候,一开始每个家庭都没有什么家电,那时候市场很空旷,蛋糕不断做大,市场没有饱和,足够每一家新开的电器厂舒舒服服过日子,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每家每户都有电器了,只需要更新换代,购买频率降低了,结果电器厂却很多,那时候市场有限了,蛋糕不再变大了,就不得不采用价格战、降价的方式获得市场,从而形成了当时家电行业的内部恶性竞争。直到后来家电行业开始全球化发展,向外寻求更大的蛋糕,才慢慢改变那种趋势。


所以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蛋糕没有做大。

主流价值观就是,一个好的、成功的人生范本应该是,小时候听话懂事,读书用功,名列前茅,一路好小学、好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然后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一个好单位,所谓的好单位大体就是科教文卫的体制内单位,或者是国际性的500强公司,或者高收入的金融互联网行业。


如果一个小孩小时候不爱读书,只爱跳舞玩游戏,那么这个小孩一定是受到很大舆论压力的,哪怕最后这个小孩跳舞跳到了专业水准,玩游戏能够进入职业队,这都不能改变学生时代受到主流价值观压迫的影响。


这种单一价值观影响之下,社会主要的家庭都倾向于让孩子努力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好学生,考一个好大学。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逐渐固化,学生们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大家的学习强度剧烈提升,尤以北京海淀区的鸡娃氛围为现象。


这种竞争还催生了很多其他的社会现象,比如天价学区房,因为好的学区意味着孩子可以进入好小学,周围都是学习的“好氛围”,家长也都“重视教育”,随后赢在起跑线,一路顺利进入大学,获得人生的成功,最终实现孩子阶层的提升,或者至少维持在和父母一样的阶层上。


这以上种种,大体就是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东亚的特色,最后随着阶层的固化,教育资源的有限,必然倾向于内卷的产生,那就是学区房越来越贵,补习班越上越多,父母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东亚人的内卷,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类似的,不管我们多么努力,我们的世代子孙都在一个整体的福利区间里上下浮沉。


古代最多就是从农民上浮到官员,也就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住的好点,能够舞文弄墨。


现代也可以从农民上浮到官员,但是现在的农民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享受的基础物质,甚至可以说胜过不少古代的官员。也就是说,一个人处于不同时代,同一阶层的福利水平区间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东亚   学区   家电   阶层   价值观   出路   家电行业   蛋糕   官员   农民   竞争   单位   方式   旅游   行业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