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代碑石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刻读书馆”等等。因为碑石如林,数目众多,故名碑林。碑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景点,对于书法家来说是圣堂,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则是穿越千年的钥匙。博物馆内不乏国宝级文物,尤其是历朝历代的书法石刻,更是文旅爱好者心驰向往的地方。到此游玩,导游介绍的有趣传说引起了我的好奇,回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学习到了一些冷知识,写出来分享一下。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1、碑林博物馆大门为何是东西向的呢?

与坐北朝南的中国传统布局不同,碑林博物馆大门是东西走向,导游的解说是:碑林原为西安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当时感觉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回来后特意查看了全国四大孔庙的地图,发觉南京夫子庙是西北东南走向,北京孔庙、曲阜孔庙、吉林文庙是南北走向。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一般以为,以孔庙之尊,当坐北朝南,其实不然。古代人建造房子,首先考虑的是风水,他们认为东方是“出万物”的地方,是最重要的方向,所以很多建筑物一般都朝向东方,《周易》上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至今我们描述四个方向的时候,往往都会说东西南北,或者东南西北,东方总是会放在第一位,当某一个人请客吃饭,会说“我做东”,意思是他是主人。所以说,碑林孔庙大门为东西向,不仅仅表示对孔子的尊敬,从风水上讲也是有道理的。大门朝向东方的孔庙有很多,除了碑林孔庙、还有海南文昌孔庙等。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到了唐朝,人民越来越倾向于“面南背北”,信奉“向阳门第春先到”。唐中宗即位后,“以夫子不南面于礼为不称”为由,于705年颁诏: “诸州孔子庙堂有不向南者,改向正南。”从此,大部分孔庙朝向都改为南方。有一部分城市的孔庙因为地势或者风水的原因,没有改变方向。

说道这里,也许读者会感到奇怪,西安孔庙就在大唐天子脚下,为何没有按照皇帝的圣旨改变方向呢?抗旨不尊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呀!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事实上我也有这个疑问,查阅了很多资料才明白,原来在唐朝初年,这里一直是太庙,也就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孔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太庙的大门是朝南的,后来又在这里建立了国子监(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孔庙的范围就更小了,但是大门都是南向的,只不过到了1953年3月,原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这样看上去孔庙的大门就是朝东了。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2、汉朝以前老外是怎么称呼中国的?专家们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发现了端倪。

名列“世界四大名碑”之一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古外国文字与古汉字并存的碑石,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此碑拓片传到了国外,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景教是基督教的分支,欧洲多基督徒,这块记载景教的碑石就被欧洲人惦记上了,1907年,丹麦人荷尔默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正常情况下,很多国家被称为“***国”,喜欢看地图的网友会发现,有很多国家被标注为“***斯坦”。用“斯坦”作后缀的国家大部分在中亚、南亚一带,有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对中国人来说,“斯坦”是外来的音译词汇。有意思的是,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叙利亚文的翻译,考古学家发现古代中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秦那斯坦”,很多人认为“秦那斯坦”讲的是“大秦国”。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有专家提出,“秦那斯坦”一词来源于亚美尼亚,据说目前还有亚美尼亚人称中国为“秦那斯坦”。 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称呼来自梵音的“Cinastan”,这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不知道怎么回事传到亚美尼亚去了。有人认为亚美尼亚著名的大家族—马米科尼扬家族的祖先都来自中国,最早提到这一说法的史料是五世纪的《亚美尼亚人史》,书中称马氏祖先来自Chen(中国)之地。《世界军事历史全书》中也有记载 :蜀国灭亡后,马氏家族不愿意投降,在马抗(马腾的侄子,马腾死后,他的儿子马超被曹魏击败后投奔刘备,成为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的率领下向西流窜,穿过新疆,进入波斯境内,马抗及其后人开始掌控亚美尼亚(当时波斯的一部分)实际统治权,时间长达400年,曾经出现多位亚美尼亚民族英雄。现在,亚美尼亚的“马米科尼扬家族”就是马抗的后裔。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3、博物馆门口的水池为何叫“泮池”?

中国古代的庙宇,不论是祭祀人的,还是祭祀神的,建筑布局基本上是平面方形,以山门殿或者棂星门——天王殿、观音殿、大成殿——大雄宝殿这条中轴线来组织空间,讲究左右对称。唯独孔庙内有“泮池”,这是孔庙特有的文化建筑。因为孔庙讲究的是“庙学合一”,建筑布局既要有祭祀功能的“庙”,也要有教育功能的“学”,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的孔庙是设立在国子监(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内部的,基本上就是现在的碑林博物馆地址。博物馆历史上就是“西安大学城”,明清时期,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这就是附近的“三学巷”的来历。今天的碑林区仍旧高校林立,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都位于碑林区。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泮池”的“泮”是三滴水加一个半,寓意学问就像水,永远没有填满水池的时候,正好印证了孔子提倡的学无止境。碑林内的泮池是西安孔庙遗留的建筑,是两个半圆形的水池,中间的一座小桥,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从这座小桥上走。现在,每年中高考前夕,很多学子都来这座小桥上走一走,期望有一个金榜题名的好运。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4、每年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就是碑林博物馆内景云钟的钟声,您知道吗?

博物馆第2道门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此钟用青铜制成,重约6吨,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在我国,这是目前唯一存世的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5、“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了一撇?真的是林则徐笔误吗?

博物馆内有一座红柱青瓦的“碑林亭”,牌匾上写着“碑林”二字,很多人都发现“碑”字少了上面的一撇。这两个字是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手书,史载鸦片战争之后,他被革职戍守伊犁,途径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根据各方面推测及网络评论,有以下几种结论:

(1)、后人猜测他是故意这样写的,“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这种说法最流行。

(2)、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故意而为之。

(3)、这就是一个错别字,人非圣贤嘛,谁能保证自己一生中不写错字呢?林则徐被发配伊犁的路上,正是心情不爽的时候,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啊!

(4)、我的猜测就是,过去这个字没有错,是我们现在的人搞错了,以前的“碑”字是没有一撇的,由于我们文化传统没有继承好,把“碑”字写错了,加了一撇,一直错到现在,错别字反而成了对的。现代人建立了碑林博物馆,馆名中的“碑”字右上角一撇是有的。这是我自己一个大胆的猜测,注意,只是猜测啊!很有可能不正确。我的网名是“人在旅途心随景动”,看到景物心有所猜,心有所想!旅行才更有意义!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林则徐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如果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写错,他又怎能在20岁中举、27岁中进士呢?说林则徐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这不过是后人的意淫罢了,清代罢官,应是摘掉“顶戴花翎”,官员头戴乌纱帽是东晋以后,清代以前。

有网友扒出,以前人写字,包括很多著名的书法家,这个“碑”字本来就没有一撇的,这就证明了我们把老祖宗传下来的“碑”字写错了,传着传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加了一撇,成了现在的“碑”,对于古人来说,我们现在写的“碑”是错别字。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6、提到赫赫有名的《石台孝经》,很多人都知道它被称为“迎客第一碑”,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鲜为人知的是,《石台孝经》碑身内部还珍藏着两件珍贵文物,你知道吗?

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作的序,后半部分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写的《孝经》。因为此碑建在石台之上,故名《石台孝经》。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碑林博物馆中最大的一块石碑。唐肃宗李亨也曾为其题写碑额十六字。

1973年,因地基下沉,《石台孝经》碑体倾斜。文物专家修复时,发现石台孝经的碑身是由四块巨石铆合套接而成的。铆合处的痕迹,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是历经多年的风吹日晒,风化而成的裂纹。想不到这次修复带来了意外惊喜,专家在碑身内发现了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目前仅存的宋金时期“集王圣教序”拓本,因为深藏碑身中间,保存的非常完好,另一件是宋金时期的《东方朔盗桃》版画。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7、与《石台孝经》齐名的,还有一部《开成石经》,它的荣誉也非常多,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书籍”,具有“石质图书馆”之称。有关它的知识是:

(1)、《开成石经》雕刻于唐文宗李昂年间,故名。

(2)、为了选拔人才,隋唐以后实行了科举制度,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吸收了大量下层社会的人士,通过考试进入了官僚统治阶级(写到这里,我怎么感觉有点像公务员考试啊)。当时唐朝还没有印刷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互相传抄儒家经典著作,为避免学子们传抄错误,唐文宗开成年间雕刻了12部经书以供校对,对唐代的经籍用字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所以说,《开成石经》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3)、《开成石经》,事实上唐开成年间只雕刻了12部,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故又名十三经。

(4)、2018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需要搬迁《开成石经》的消息不胫而走,多方人士表示反对,西安市有关部门表示,《开成石经》不再列入搬迁计划,留在原地。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8、碑林博物馆的前世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碑林博物馆最早是哪一年建立的?建立的用途是什么?网上有各种版本,官方说法是创建于北宋时期的1087年,当时这里是孔庙,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在唐朝初年就有了孔庙。

从隋唐开始,这里的建筑用途依次为→太庙(隋朝) →太庙、国子监、周公庙、孔庙(唐高祖李渊,619年) →太庙、国子监、孔庙(唐太宗李世民,628年)→《石台孝经》镌刻完毕,(唐玄宗李隆基,745年) →《开成石经》雕刻完毕,(唐文宗李昂,837年)→国子监及部分石经搬至皇城西隅,保留孔庙及学府,(唐末李柷,914年)→ 孔庙(五代)→ 为保存石刻,修建碑林,(北宋1087年,一个叫吕大忠的负责修建)→扩修西安孔庙扩建,学府搬迁东南角,也就是现址(北宋1103年,一个叫虞策负责修建),至此,碑林博物馆初具雏形,900多年没有变动→1944年6月,陕西省政府利用西安碑林、西京图书馆、西安民教馆的工艺陈列品和前考古会收藏的各种文物,成立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2年1月,改称为西北历史博物馆。→1953年3月,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孔庙纳入博物馆之内。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9、作为无价之宝的“”浮雕,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每一幅浮雕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它们都有坎坷的经历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1)、“昭陵六骏”是置于唐太宗昭陵的六幅浮雕石刻。分别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六骏是指唐太宗在战争中曾经骑乘的六匹骏马。

(2)、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3)、六骏雕刻精美,被外国贼惦记上了。1914年,法国人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碑林博物馆的拳毛弧与飒露紫是复制品。1918年,美国强盗再次来到中国,为方便运输,将四骏碎成数块,幸运的是运输过程中被当地民众发现并拦截,国宝得以幸存,可惜已经碎裂了,这是“昭陵六骏”浮雕沉痛的记忆。

(4)、“昭陵六骏”中唯一有人像的是飒露紫雕塑,飒露紫是李世民在消灭王世充战争中的坐骑, 飒露紫头前站立的正是在战斗中保护李世民杀出重围的大将丘行恭。为了表彰丘行恭的功绩,李世民命人将丘行恭的形象雕刻在浮雕上,这也是昭陵六骏里唯一的一个人物。可惜这个浮雕被美国人盗走。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10、栓马桩真的是起源于渭北吗?

博物馆中央道路的两侧,有许多石桩,高1米多,桩身为长方形柱体,多雕饰花草、锦鸡、虎豹等图案,桩顶多雕饰胡人乘马、乘狮子状态,也有部分雕饰动物、人像等,导游介绍说,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据专家们考证,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拴马桩非常流行,陕西各处都有,我在陕南的商洛、陕北的延安都看到过,但最为集中的是渭北地区,数量最多的要算澄城、合阳和韩城。西安各大景点几乎都有,在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小雁塔、曲江公园等旅游景点,我也看到了拴马桩。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曲江公园内拴马桩


对于这些拴马桩上的图案,我一直有疑问?

渭北栓马桩顶部有很多胡人乘狮的状态,狮子是外来物种,中国古称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五个儿子,“狻猊”一词,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在封建社会,龙的地位至高无上,是皇权的象征,龙的儿子怎么可能会让胡人骑着,受胯下之辱呢?而且,陕西一带,从大秦到大唐,一直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天子脚下怎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犯上失礼”的行为呢?

来到西安,才知道碑林博物馆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中国秦岭以北没有发现有狮子出没的记载,至今中国都没有发现狮子的化石。既然胡人生活的区域没有狮子,那些惟妙惟肖的狮子图案从何而来呢?

因为这些疑问,我猜想所谓的渭北拴马桩有可能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起源地不是渭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碑林   西安   孝经   国子监   胡人   石台   亚美尼亚   历史博物馆   斯坦   景教   博物馆   石经   孔庙   石刻   中国   知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