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千古奇才——唐顺之

明朝有个人被誉为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书法家、武术家、儒学家,还是一位民族英雄,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天纵奇才。但很多人对他并不了解,甚至还有些人根本没听过他的名字,今天我们要说这个人就是唐顺之。


不应该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千古奇才——唐顺之

唐顺之

鸳鸯阵 ,堪称冷兵器时代无解的阵法,戚继光依靠鸳鸯阵,把长期以来令明朝头疼不已的倭寇一顿碾压,安定了东南沿海。但高调的戚继光,每当被人夸这鸳鸯阵时,却常十分低调:不是我原创的,多亏一位高人点拨。戚继光所说的这位“高人”正是唐顺之。

不应该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千古奇才——唐顺之

鸳鸯阵

正德二年十月五日(1507年11月9日),唐顺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易书堂的一个名门官宦之家。唐顺之天生聪明并极具个性,年纪轻轻就遍览经书,在同龄人中属佼佼者。唐顺之幼时,父母对他管教甚严。除对其严加要求外,并不时为他寻觅当代的名师为其辅导,因此学业有成。22岁的唐顺之因为在乡试中脱颖而出,便参加了三年一次的会试,荣登第一。又在殿试中获得二甲第一,但他是第一个试卷有御批的二甲考生。

在唐顺之的几十年为官生涯中虽然几次被罢黜,但他在朝廷很有作为,文能开馆做学问,武能带兵打倭寇,更是当时的一大全才。有多强?文学脱胎换骨,独创了强大流派“唐宋派”。 我们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称号,欧阳修苏轼们的“八大家”名分,都是唐顺之给的。连冷门的数学,他都闹出动静,漂亮破解了郭守敬算法。 晚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嘲笑明朝数学,气的明朝士大夫们搬出唐顺之,一下引得这些洋鬼子们连连赞叹,给大明找回场子。但以唐顺之的自嘲说:这些都是些皮毛才能, 远比不上自己这些年修炼的最强项——军事!因为唐顺之追求的,绝非个人利禄,却是阳明心学倡导的精神 :习武善战,以趋报国!他的枪法练到了“一尺圈枪”境界,就是对战之中,舞出一尺枪花,多强对手也近不得身。公认嘉靖年间头号枪术大师。而且除了能练,唐顺之更一边练一边写。 一本《武编》,记录了中国刀枪剑戟拳各类武技,更包括了军事训练,选兵练将等各样学问。 他的军事才能,照嘉靖年间威震北方的名将翁万达评价: 当一字一拜也。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归隐十九年的唐顺之正式出山,担任大明朝兵部职方司郎中,受命勘察蓟州防务。四十天走遍两千里,给大明朝送上一份堪称宝典的报告: 条陈练兵事宜。

到任前线后,立刻提出了“ 御贼上策,当截之于海外”,并把八千倭寇打得抱头鼠串,十二艘敌船被毁,这是大明对倭寇的第一次海上大捷!

不应该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千古奇才——唐顺之

明军在海上与倭寇交战

随后,他又带领明军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可是自己的身体却越来越差。这时她就决定“教出个好徒弟”来,这个“好徒弟”就是后来为我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除了武义、兵法上的指点,唐顺之还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武编》传授给了戚继光,其中最叫戚继光惊叹的,正是“鸳鸯伍”。五个人狼筅长枪盾牌完美配合,立刻激起戚继光无限创意, 终把这古怪阵型升级成更加强大,横扫南北的恐怖战阵:鸳鸯阵。

不应该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千古奇才——唐顺之

鸳鸯阵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唐顺之再次泛海巡历,行至通州,病情严重,没过一会突然病发,唐顺之知道自己病危,便下令让船快行。他把麾下诸将召到帐中,说:“我本来想要与大家通力合作,守护社稷苍生,但现在恐怕不行了。希望大家共同勉励。”他托付好了自己的遗愿,但没有一句话涉及家事。

四月初一(4月25日),唐顺之乘舟巡视通、泰,巡至通州,他对诸将说:“我生平只希望有这三种死法,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被敌人俘获,为朝廷尽忠而死,要么病死在海上。没想到今时今日能够保存全身死在这里,我已经死而无憾了。”下午快三点的时候,他命令军士取好坐席,在上面躺了一会,便整理好衣服,端坐而逝。年仅54岁。

说唐顺之是奇才,单说他简单的一生也许还不够,我们再看他在各个领域作出的贡献吧:

军事

唐顺之的经略思想几乎涉及抗倭战争的所有方面,据《筹海图编》卷十一、卷十二载,唐顺之在“定庙谟”、 “实军伍”、“精教练”、“足兵饷”、“清屯种”、“慎募调”、“收图籍”、“鼓军气”、“公赏罚”、“处首级”、“御海洋”、“固海岸”、“散贼党”、“严城守”、 “降宣谕”、“用间谍”、“通贡道”、“开户市”等诸多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并被用来指导抗倭战争,起到重要的作用,得到抗倭统帅胡宗宪的赏识

有明一代,倭患不绝,以嘉靖年间最为惨烈,史称“嘉靖倭难”。倭寇入侵给沿海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闽、浙、苏所受创伤最为严重。苏、松、常一带惨遭涂炭,吕希周《庆捷一首》序曰: “苏、松、常千里奥区,财赋之丛也。寇扰屡月,烬焰弥天,殣骸遍地,荡柝离居,迄无底宁。”时唐顺之辞官居家,亲见倭寇劫掠,屠戮乡里,他愤懑难食,顾宪成《唐顺之传》载: “庚戌虏薄都城,……已而倭入,犯东南,骚动蹂躏特甚,惨不忍言,……唐顺之愤懑废食。”南倭北虏,家国飘摇,唐顺之忧心忡忡,终老林岩之志动摇了,嘉靖三十七年春决计出山,秋七月赴蓟镇查勘边务,秋九月旋奉命前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抗倭(《明唐荆川先生年谱》卷四) 。

唐顺之并非纸上谈兵的书生,他亲临抗倭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立下不朽功勋。唐顺之到浙江后,即亲自下海视察,出没惊涛骇浪之中,却意气风发,谈笑自如。此次海上视察,唐顺之将所有险要会哨绘制成图,以备歼敌之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寇侵至崇明,贼船停泊在三沙。唐顺之率兵诱贼至海外,奋力击杀,在海上斩敌首一百二十颗,沉敌船三十余艘,缴获敌人衣物兵器无数,倭寇无一人登岸,余敌向江北逃跑。洪朝选《荆川唐公行状》谓时人称“自苏松用兵以来,未有此捷也”。不久,倭寇骚乱江北,凤阳巡抚李遂告急请援。唐顺之命总兵官卢镗拒守三沙,亲率领副总兵刘显前往增援,在姚家荡痛击敌寇。倭寇败退庙湾,唐顺之再率兵击杀,战斗惨烈,敌我伤亡相当。三十八年夏,唐顺之率领卢镗、刘显进攻盘踞在三沙的倭敌,久攻不克,卢镗、刘显进击失利,劝唐顺之退兵。唐顺之愤恨异常,亲自跃马布阵,冲至阵前。

儒学

在明代中后期的学术思想界,唐顺之是实学思潮的预流者,但唐氏的实学思想却为学界所忽视。唐顺之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唐顺之融贯朱、王之学,注重实学;在第二个阶段,唐顺之的心学思想逐渐成熟。他先是接受王学右派的去欲工夫,舍弃实学。这一次转向是对实学的背离。其后,由于体认到本心的圆活洒脱,唐氏对王学左、右两派的思想重新作出整合,吸收左派良知自然的学术观点,主张纯任天机流行,去欲工夫则突破了“闭门厌事”、“闭关独卧”等刻意求虚寂的修行方式,转向“应接纷纭”、“观书学技”等外在的“事上磨炼”上。由此,完成了对心学思想理论困境的突围,重返经世之学。阳明心学也因唐顺之的理论发展,完成了向实学的丕变。这在实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 。

关于唐顺之心学的特征,黄宗羲《明儒学案》云:“先生之学 ,得之龙溪者为多 ,故言于龙溪只少一拜。以天机为宗 ,以无欲为工夫。”此说揭示了唐顺之心学与王畿一派的共性,“无欲”说诚为唐顺之心学的核心命题之一。而就内心体验与外在经典的关系而论 ,即经而心、道器不二可说是其心学的又一重要特征。此说主张内心体悟与外在经典、本体与末用的合一。唐顺之始终坚持这一倾向 ,尽管他在四十以后日益表现出道重于器的趋势 ,但从未因此舍弃器之一端。

作为唐顺之接受心学初期的思想 ,“即经而心”说在主张经心合一的基础上 ,多少体现出经重于心的倾向 ,具有纠正阳明心学流弊的意图。“即经而心”实际上是唐顺之早年德艺合一说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唐顺之早期因追求博闻强识而受到多位师友的批评,对此,他一方面承认“盖学病于博杂而量病于不广,此鄙人膏肓之症”,另一方面 ,他以德艺合一说加以反驳:“然德非虚器,其切实应用处即谓之艺;艺非粗迹,其精义致用处即谓之德。故古人终日从事于六艺之间,非特以实用之不可缺而姑从事云耳,盖即此而鼓舞凝聚其精神,坚忍操练其筋骨,沉潜缜密其心思 ,以类万物而通神明。”可见,唐顺之早年是主张德艺合一且德重于艺的。与此相适应,他在提出“即经而心”时,虽然已经开始接受心学,但仍然相对倾向于经。他认为在割裂经与心的两种倾向中,离经的弊端更为深微:“滞经之敝浅而著,离经之敝深而微。滞经之敝,惟固陋者而溺于此;离经之敝,虽疏通者或不免溺焉。”可见,“即经而心”更强调经之不可离,其矫正心学弊端的宗旨是颇为显豁的 。

经学与心学合一的学术特征在唐顺之思想发展的后期仍然存在 ,只不过此时心学已重于经学 , 外在经典成为辅助内心修持的工具 ,所谓“以我观书”、“以书博我”反映了此时经学与心学既不可分离、又主次有别的特点。众所周知 ,唐顺之在年近四十时开始了重要的学术转向 ,将身心性命之学的探究视为最主要的人生追求。这一阶段唐顺之时时流露出厌弃早年博学多艺的情绪:“始知平日没于多歧、荡精摇神之过,是以弈棋赋诗、博闻强记 ,皆昔所甚好,或终岁不对局,或经月不成一韵,或数旬不展卷。虽或为人所强与自强为之,亦竟如嚼蜡,了然绝无滋味也。”但他并没有因此完全废弃外在的知识与典籍,只是将阅读范围相对集中在与心性相关的文献上。他自述其转向后的学术志趣曰 :“固将籍此余闲,聚精蓄力,洞极本心,洗濯愆过,以冀收功于一原。⋯⋯近来每观伊洛之书及六经之旨,觉有毫发悟入,则终日欣然。” 阅读伊洛之书及六经之旨是他洞极本心的重要途径 ;他还曾指出象数之学在培养精神心术中的意义:“窃以六艺之学 ,皆先王所以寓精神心术之妙,非特以资实用而已。”

唐顺之还借用陈白沙的主张 ,来论述他对读书与心学关系的看法 :“白沙先生以我观书、以书博我之说 , 甚可理会。”神明与六经的结合也说明了这一观点:“更愿兄完养神明 ,以探其本原 ;浸涵六经之言 ,以博其旨趣。”此说是在文道合一的前提下论述如何提高“道”,实际上是经心合一、以心为主的另一种表述。另一方面 ,唐顺之曾明确反对尽弃典籍:“若使尽捐书册 ,尽弃技能 ,兀然槁形灰心 ,此亦非大难事 ,而精神无凝聚处 ,亦自不免暗路漏泄。”概言之,在性命之学与经典依据的关系上 ,唐顺之始终保持了道器合一的思维方式 ,只不过在后期他确立了心作为第一性的地位 ,从而主张经典是追求性命之学的重要途径和工具。

文学

唐顺之一方面多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同时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但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复古主义理论的束缚,他师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为法度。在其选辑的《文编》中,既选了《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文,也选了大量唐宋文,并从此逐步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并为后来撼动后七子文坛地位的公安派起了开拓作用。另一方面,唐顺之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据胸臆,信手写出”,要师法唐、宋而“卒归于自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并以“未尝较声律、雕文句”的陶渊明与"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的沈约加以比较。说前者的作品为"第一等好诗",指斥后者之作“不免为下格”。唐顺之上述见解在其后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门知县书》中,其反七子模拟、剽窃倾向异常鲜明、激烈,呼吁文章应“如谚语开口见喉咙者”。

不应该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千古奇才——唐顺之

唐顺之字

作为唐宋派理论中坚的唐顺之,其本人亦是明中叶最为著名的古文大家。唐顺之的古文丰富而厚重,这与他博学广识、擅治经史有关。唐顺之的古文写作一方面继承了载道致用的古文正统,另一方面又与明末至清代统性命、经术与辞章于一体的学者之文相契合。唐顺之的文章实践了自己的主张,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如《信陵君救赵论》,立足于社稷,批驳以私义救人。词严义正、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对席论辩,一气呵成而结构谨严。他的记叙散文《任光禄竹溪记》,本应约为园写记,而着眼于园名的由来,赞扬竹“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谐于俗”的品德。文笔清新流畅,别具一格,立意新颖。唐顺之其他记叙散文,大多有叙有议。往往叙中择其一点,引申开来,情思遐飞而哲理蕴其中,自然浑厚而畅达豁然。如《西峪草堂记》、《书秦风蒹葭三章后》,及《永嘉袁君芳洲记》等,皆能看出此种特色。

不应该湮没在历史潮流中的千古奇才——唐顺之

唐顺之作品

明代唐宋派领袖唐顺之不仅以古文创作享誉文坛,同时也是明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时文大家之一。唐顺之的外孙孙慎行论其时文创作有云:“如是翁精心理学,沉酣诸子史百氏古文辞业,上接八大家而以其余发之时义,盖匠心精谨,律韵冲调,其平若规规帖括,而其高乃材人杰士之所不能措手。”点出了唐顺之 “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特色。方苞论明代时文创作有云:“至正嘉作者,始能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为明文之极盛”,又“以古文为时文自唐荆川始”,指出了唐顺之“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开启了明代时文写作的新理念和潮流。作为嘉靖年间成就最高的古文大家,唐顺之从古文创作中借鉴了大量资源,为日益衰颓的时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他所开启的这股“以古文为时文”的新潮流,引领着明代时文创作走出刻板呆滞的格局而逐渐走向繁盛。

唐顺之的八股文中也有严格遵循八股体式而出彩的作品,如《一匡天下》。此作主体部分从起讲至起比是为起,提出当春秋乱世是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中比承接上文,从尊王、攘夷两个方面对管仲、齐桓公如何一匡天下做正面阐述。后比则换一角度论述,是为转,文章称尽管管仲借一匡天下之名成全了桓公称霸天下的私心,但一匡天下并非虚名,管仲、桓公九合诸侯,抑强扶弱,攘除外夷,匡正天下于一统,的确造福了百姓。束比、收结部分总结上文并照应题面,是为合,提出管仲有正天下之大功,故孔子最终对其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唐顺之此作从结构上看完全依照八股体式而作,其主体四比八股以起承转合之法,将题中义理阐释得明白透彻。文章体式正大、裁对整齐,逻辑严密,堪称八股典范之作。可见,四比八股之体式亦有其好处,唐顺之作为科考会元自然深谙其中门道,在其以古文为时文之后对此也未刻意回避。其实,文章本无定式,因此,尽管四比八股之体式、起承转合之法能够做出好文章,正是由于深知其弊,唐顺之方才取道八大家,将古文谋篇布局的种种方法移植进入八股文。不仅如此,他更由八大家文的有法之法上溯秦汉文的无法之法,所作不拘一格,如其《此之谓絜矩之道合下十六节》文,方苞评曰:“循题以古文之法入于时文———论唐顺之的八股文创作腠理,随手自成剪裁。后人好讲串插之法者,此其药石也。”可见,唐顺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不为四比八股、起承转合的体式所拘,亦不为某一法度所拘,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帖合,追求自然天成之美。由此,唐顺之通过自己的八股文创作为后人借鉴古文写作技法来打破八股体式、丰富八股文体结构指出了具体门径。

数学

唐顺之通晓元代所传数学上的“回回术法”,精通于弧矢割圆术,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勾股六论》等。善珠算,被认为是明代打算盘的能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管仲   实学   明朝   体式   嘉靖   倭寇   唐宋   古文   奇才   明代   外在   鸳鸯   千古   潮流   学术   思想   心学   旅游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