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灰意冷的李清照

探李词 识清照(四)


年轻的李清照爱自然、爱生活、重爱情、够叛逆,这是我们通过三集李词研读认识的才女。这一集我们读读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心灰意冷的李清照

落日熔金

词的上片开首两句描绘傍晚之景,色彩艳丽,气象开阔,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面对壮丽的傍晚之景,词人突发疑问───“人在何处?”难道词人真的茫然不知自己所在的地方?不是,词人此时身在临安,表面上的安定升平的景象,但实际上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靠纳币称臣的屈辱条件换来的假象。统治者置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不顾,重新过起了“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醉生梦死的生活。然而对饱经沧桑 、历尽家国丧乱的词人来说,哪有玩景赏节的闲情逸致?萦绕词人心头的是国破家亡的仇恨,夫死身嫠的悲哀,流落为客的痛苦,触景生情,难免勾起“飘零遂与流人伍”(《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物是人非事事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身世之感。所以,这一问语深刻地反映词人流寓他乡、孤苦无依的悲惨境遇。景物如此明媚,无奈已非故乡。以丽景衬哀情,更见其哀。


心灰意冷的李清照

元宵佳节

接下来“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两句,继续写景,点明节候,雾气已经浸润了柳的身上,使柳显得鲜润清新,充满生机,仿佛让人见到那柳枝嫩叶上那晶莹的水珠。所以下文才有“春色知几许”句。柳眼初开时节,正是梅花凋落之时。此间又传来《梅花落》的笛声,笛声带出了词人怀恋故国家乡之情,亦情亦景,合二为一。紧承上面词意,转入心理活动的描写,时逢“元宵佳节”,更值“融和天气”,这不正是出游的好机会吗?可是词人笔触陡然一转,再设一问,提出“次第岂无风雨”的疑虑,天有不测风云哟!这不单单是词人对可能发生天气的变化的担心,主要是词人饱经沧桑、历尽丧乱后面对变幻的世事和环境所必然生长的忧惧心理。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所以词人婉言谢绝了乘着“香车宝马”而来的“酒朋诗侣”的邀请。


心灰意冷的李清照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孤身一人面对初春傍晚之景,想起刚才“相召”之事,国破家亡之感油然而生,思绪也回到往昔“中州盛日”,当时社会繁荣,生活安定,上层妇女们“多暇”无事,在元宵佳节里,她们自然精心打扮一番,头戴饰有翠羽的帽子,帽子上还插上“捻金雪柳”,个个你争我比,那欢快的情景,也许使沉浸在回忆里的词人得到片刻的安慰。然而幸福的回忆并不能疗救词人早已破碎的心。接着“如今”五句,从往事的追忆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转入伤今。“如今憔悴,风鬟霜鬓”,哪有心思“夜间出去”饮酒赋诗、赏节观灯呢?这里除了和“簇带争济楚”相对照外,还和上片“来相召”三句遥相呼应,暗中交待“谢他酒朋诗侣”的原因。最后两句以写内心活动作结:“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结语极淡而情极苦,言极浅而意极深。昔日是“簇带争济楚”,如今不仅竞争之心没有了,甚至连“夜间出去”的勇气也没有,在“融和天气”中竟担心起风雨来,与前一层又形成鲜明的对照。正因为李词妙用了这一深刻动情的对比手法,使作者的心理情态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在他人笑语的反衬下,词人的心情愈见孤单凄凉。李词的确动人,之所以动人的原因与她词中那种深挚、真切的家国之感和描写方法上“今昔对比”的艺术感染力是分不开的。

这就是晚年的李清照——一个心灰意冷的才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中州   香车宝马   丧乱   国破家亡   饱经沧桑   词人   笛声   心灰意冷   才女   落日   笑语   佳节   夜间   傍晚   天气   心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