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七宝

因寺得名

七宝镇"因寺得名"。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


上海古镇——七宝


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它占地60亩,寺河6亩,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形成了人气很旺的局面。

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元末明初七宝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七宝镇"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镇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古代的城镇发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有些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在初始阶段一受宗教影响,二受经济影响。七宝镇的形成也是如此。

七宝传说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人称"云间二陆"。陆氏后人曾建家祠于吴淞江畔之陆宝山,初名陆宝院,后更名陆宝庵。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巡游驻庵,赐金字莲花经一部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寺。后江水啮岸,三移其址于蒲汇塘之北。宋初七宝里人张泽舍宅拓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额"七宝教寺"。志云:"镇无旧名,因寺得名,寺无它重,因镇推重。"


上海古镇——七宝


七宝历史千年绵延,有史可据然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飞来佛实为南教寺如来铁佛,传说由天上飞来,实系明万历年镇人徐泮募资筹铸;氽来钟系明永乐时七宝寺住持僧博洽筹建;传说从河中浮来。金字莲花经乃吴越王钱镠之妃用金粉工楷写成;梓树为千年古树,在原七宝教寺内。此四件为实物也。

玉斧传说和建造蒲汇塘桥有关,建桥之初,难以合拱,众工匠无策之际,来一白发老者,顺手拿起桥堍店家一把斩肉之斧扔于桥下,以垫桥基,塘桥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说古时皇帝赐功臣一双玉筷,能驱毒避邪,功臣将其藏于镇北蒋家桥之东堍桥柱内,后被人盗走,桥柱上遗留下一双筷印。金鸡则说镇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银,由金鸡守护,而所埋金银须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

老街景点

七宝酒坊

"七宝大曲"向为众人所周知。酒坊集传统大曲酿造过程,让人一目了然。又集全国各地所产酒类,琳琅满目,大开眼界。休闲可品酒、喝酒、知酒,陶醉于其间。


上海古镇——七宝


棉纺织馆

明、清时期,七宝隶属松江府,是"衣被天下"的主要集散地。馆展以植、收、纺、织、染为主线,全方位介绍七宝曾经辉煌的棉纺织业。并设"喜堂",重现古七宝民间婚俗场景,并可参与模拟婚礼活动。

张充仁纪念馆

在七宝老街北西街。建筑为清江南码头墙走马楼风格,2003年3月17日开馆。占地8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设6个展宝,展出张充仁20多件雕塑代表作品。

蟋蟀草堂

沪上指七宝者源自蟋蟀,曾因抓蟋蟀名噪申城,可见蟋蟀文化之深厚根底。蟋蟀草堂集蟋蟀标本,器具、捉、养、斗过程,并参与实战,乐趣无穷。

上海古镇——七宝

七宝当铺

清道光年间,在此设当铺,颇具规模,成为松郡之地金融活动重要场所。馆展重现传统当铺之场景,模拟当铺经营活动,表现古七宝商业文化风情,并可参与经营活动。

老行当

重现似曾相识的老行当,让人怀旧遐想。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劳动,记述了历史的昨天。铁匠铺、竹器坊、园木作铺等,都曾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走进老行当,就象回到了那已经逝去的年月。

周氏微雕馆

周氏父女以石刻,微雕为才艺,创作了颇具功力的艺术品,有微雕《华夏之宝》系列,红楼石刻系列,石壶石雕系列、金文汉碑系列等。陈列作品上千件,形态各异,匠心独具,给人以惊叹之观感。

斗姆阁

斗姆阁,是幢两层的楼阁式建筑,它的建造年代已经无从考证。它本来是为了供道教的斗姆神而造的。斗姆神,是道教信奉的女神,根据《道藏》所谈,她是北斗众星的母亲,斗是她的"魄",水是她的"精",号为"斗母元君"。斗姆神的像是三面四首,左右各有四个臂膀。但后来斗姆阁在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说是嘉庆年间(1796-1820),被改建成了戏台,阁前供奉斗姆神,阁后演戏给城隍看。

教寺


上海古镇——七宝


庵遂改名七宝寺。因江水啮岸,宋初再迁,移今七宝地。初以张泽舍宅为寺。地缘寺而趋旺,七宝遂成地名。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5年),请得宋真宗赐额。元代,赵孟頫有诗句"探奇来宝地,名刹冠丛林",以咏镇咏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大寺殿,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引横沥水灌四围,建寺前中、东、西3座香花石桥,面正对镇大街,"巍然为邑中名刹"。至清中叶,广40余亩,寺舍千余间,有荷花池、竹林、梅园,五代桧,罗汉松,人称郡东第一刹。咸丰年间,终因兵燹而败。1947年,地方上绅以寺址,引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建分校,尚有遗存山门,莲涌堂、荷花池,梓树,明钟,金字莲花经。2000年,政府决定移址重建,越年落成。寺襟汇带沥,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殿,讲经堂,法堂,藏经楼,配七层宝塔,筑西园、牡丹园,寺揉汉唐建筑风格,配以现代工艺和材料,庄严肃穆,经恢复为海上名刹,最胜道场。


上海古镇——七宝


地方特产

酒酿糟肉

上海古镇——七宝

上海的糟菜品种繁多,但最有特色的要数七宝糟肉,它改变了浸糟卤的传统制法,采用糯米加甜酒药来糟制,保持了猪肉的鲜嫩和米酒的香醇,令食者回味无穷。

七宝方糕

上海古镇——七宝

七宝方糕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一日三餐全是粥。每到冬夜读书,他就把粥盛在盘子里冻结,然后割成一块一块的,肚子饿了就吃上一块。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后,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制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举,他们给方糕取名叫"白软糕"。如今的七宝方糕就是由此流传下来的,有祝愿高升的寓意。

七宝羊肉

上海古镇——七宝

七宝羊肉羊肉营养丰富,每百克含有水65克,蛋白质18.2克,脂肪13.3克,热量194千卡,碳水化合物1.5克,灰分0.8克,钙10毫克,磷178毫克,钠65.2克,钾292毫克,铁3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3.2毫克。

羊肉能腹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寒冷,滋养御风寒,生肋,健力,利胎产,愈疝止疼。

上海传统名菜--七宝红烧羊肉,最早是从清朝宫廷传出来的。据说是慈禧太后最喜好的宫膳。选精羊肉,冰糖,西洋参,红枣,上等酱油等,小火焖上4-6小时,质地软嫩,甜香如蜜。

其他产品

海棠糕、白切羊肉、熏癞蛤蟆、农家菜卤蛋、农家猪蹄、糟鱼、团子、粽子、七宝老酒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真宗   嘉庆   金鸡   老街   道教   梓树   微雕   名刹   蟋蟀   当铺   行当   古镇   上海   羊肉   金字   年间   传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