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东台是江苏省县级市,为盐城市代管。南唐昇元元年(937年)设海陵监(与县同级)驻东台场,东台之名始见于史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设置东台县,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东台撤县建市(县级)。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东台发绣,江苏省东台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发绣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是以人的发丝为材料,利用头发黑白灰黄自然色泽,用接切缠滚针法,在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品。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发绣传说始于唐代,用料取妙龄少女自然色发,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针法,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最佳艺术境界,被誉为"东方一绝"。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东台市是中国发绣之乡,其发绣艺术堪称天下一绝,先后绣制出的一大批发绣长卷被世界各级博物馆珍藏。2009年7月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东台发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发绣起源

东台发绣源于佛教盛行的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盛唐时期,虔诚的女子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宋徽宗年间,民间发绣工艺也进入朝廷。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发绣作品《东方朔像》,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妃子刘安绣制,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抢,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元末明初,农民领袖张士诚兵败苏州,大量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流落东台地区,带来了苏绣工艺,继而进行发绣生产。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的花园里,宅院寂寥,家中女眷相约研习"画绣",后人称为"顾绣"。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绣技精湛,针法和用色神妙独到,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韩希孟的发绣作品《弥勒佛像》珍藏在日本正仓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发绣《停琴伫月图》,亦为韩希孟所绣。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清光绪年间,吴县绣女沈云芝,绣技精湛。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沈氏绣出《八仙庆寿》的绣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改名沈寿。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由于古时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加之发绣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晚清至民国,发绣逐渐衰落。现在东台正在大力培养发绣人才,让这项技艺流传下来。

东台发绣:打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枷锁

东台发绣是古代人反抗封建枷锁的一种象征,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剪短头发,但是仍然还有发绣这种技艺,是非常不可以思议的事情。东台是一个非常美的地方,去这里旅行一定不要忘记去看看东台发绣这项常人不知的传统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东台   如来佛   县级市   东台市   大英   盛唐   针法   身体发肤   江苏省   头发   苏州   唐代   枷锁   技艺   年间   博物馆   父母   艺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