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里念母亲


母亲节里念母亲

昨天,翻看挂在墙上的日历,本想看个日子,提前预定车票出行,可无意中见到(5月的第2个周日)一栏里,有“母亲节”三个加粗的红字,才想起今天是母亲节。

我明明知道,“母亲节”起源于美国,而真正的中国母亲节,据说是孟子的生日,农历四月初二。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方的“母亲节”在中国勃然而兴,并被中国人逐渐所接受。所以,每到“母亲节”这一天,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给母亲打个电话,或发个视频,或送束鲜花,或送份蛋糕,或在朋友圈里晒晒“母亲节”的照片、视频、文字和祝福。于是,我心里想着:为什么中国的母亲节不过,却偏偏要固守外国的节日呢?

也许我这个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思想比较传统、守旧、固执的缘故,不喜欢过外国人的节日。尤其是西方的什么“圣诞节”、“万圣节”在中国兴起,我很是反感和厌恶。

可是,“母亲节”或许与母亲有关吧!最终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让我又想起了慈爱的母亲,不由得潸然泪下……

古人云,人到百岁都念母。我虽然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母亲也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但念母的情结却始终难以更改;母亲的音颜笑容,在我的记忆中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影子。纵使岁月蹉跎,纵使母亲不在,纵使华发斑白,我仍深深眷恋着生我养我的母亲。

母亲节里念母亲

我慈爱的父母

虽然,我的母亲不能像毛母文氏那样为世人培养出一代伟人骄子毛泽东;也不像岳母那样大义凛然,励子从戎,让岳飞移孝作忠,终成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更不敢跟孟母仉氏相提并论,留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那样被世人传颂2000年的故事……

而我的母亲只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苗乡女人,可她的勤劳、艰辛和聪颖、善良、贤慧与正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母亲硬是靠着养猪养蚕、织布纺棉、绣花纳线、喂鸡卖蛋、路边摆摊,攒点小钱,勤俭节约,勒紧裤带,送两个儿子上大学,两个儿子上中学,使四个儿子后来个个成为共产党员、国家干部。这在当年的十里八乡,母亲是最棒的,没有之一。仅凭这一点,在我的心中,母亲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成为我一生的崇拜和永恒的怀念。

母亲节里念母亲

我一怀念母亲,就翻翻相册。有时还从相册里抽出母亲的照片,捧在手上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舍不得放下。每当我看着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眼眶就滚着泪珠,心里一阵阵的酸楚。

想起母亲为了儿女操劳一生,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而我却十八九岁就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远行了;后来,我又违背她的意愿,在千里之外找了另一半成了家;又由于军务繁忙,很少回家看望她老人家。特别是母亲晚年病重期间,我没有陪伴、伺候、守护在她老人家的床边,对母亲没有尽到最后一份孝心,感到无比愧疚。这种愧疚,多年来一直深深埋在我的心里,让我隐隐作痛。

今天的母亲节,我又翻开相册,一张张照片勾起了我对母亲的记忆:

母亲节里念母亲

母亲出生在旧社会,虽非富贵人家,但也算得上是个好人家、好地方。她家住车头平原,在县城旁边。那里地势开阔平坦,屋门前有小河,流水淙淙,清澈可见鱼儿游玩。母亲从小就喜欢与伙伴一起戏水,下河捉鱼捞虾、下地扯草摘瓜、进城玩耍,养成了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豁达开朗的个性,对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俗话说:高山有好水,平原有好花。小时候听人说,母亲青年时长得很漂亮,身材高挑,玉立婷婷,头上扎着两个长长的麻花辫子,貌美如花。

母亲节里念母亲

母亲年轻时应该很漂亮,这从她后来的身形和脸上可以看出她昔日的美丽。母亲不仅美丽漂亮,而且,天生聪颖,头脑精明,手脚灵巧,喂猪养蚕,纺纱织棉,绣花纳线,酿酒磨面,生意买卖,无事不能,亦无事不做。

我想,仅凭母亲美丽的长相,应该嫁个好地方,找个好婆家。可是,我不懂母亲为什么会嫁到了高坡上?为什么要嫁给父亲?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那个年代的婚姻是包办婚姻,依从“父母之命”,相信“媒妁之言”。于是,母亲在17岁那年嫁给父亲,来到偏僻贫穷的高坡上。

母亲节里念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出嫁那天,母亲虽说是坐着花轿来的,也算是享受了一回做新娘的幸福。但是,当她走下花轿,却发现这里山高坡陡,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房屋破旧,生活贫寒;父亲又是那样的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脸上还有几颗大麻子,仿佛像一朵鲜花插在了……心里巴凉巴凉的,只好偷偷躲在洞房里流泪哭泣。

尽管母亲有几多伤心和后悔,但生米煮成熟饭,只有依从母命,相信姻缘。于是,母亲擦干眼泪,振作精神,义无反顾,决心扎根高山,与父亲同心同德,挑起生活重担,努力建设家园。

母亲节里念母亲

山高坡徒,小憩片时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为了这个家,常常是起清晨而宿夜露,顶夏暑又耐岁寒,日夜操劳,从没休闲过一天。

尤其是早晚是母亲最忙碌、最紧张、最辛苦的时候。清晨,当我睁开矇眬的睡眼,看到母亲早已做好了早餐、烧好了洗脸水,给小孩穿衣、洗脸、吃饭。然后,又迎着曙光,端起装满脏衣服的盆子走向水塘边。有时候,还要去菜园给辣椒、豆角、茄子、黄瓜、南瓜、西红柿浇水、松土、除草、施肥,也顺便摘些当天吃的蔬菜瓜果回家。这时,火红的太阳已经很炽烈地照在她的身上了。

白天,母亲不是在菜地里劳作忙碌,把各种疏菜侍弄得绿油油的,就是背着背篓上山拾柴火、扯猪草、挖野菜,常被荊刺划伤手脚,血迹斑斑。到了傍晚,母亲就更忙碌了。她不仅要做好晩饭,收拾好晒坪里的稻谷、高粱、小米和晾在晒衣扞上的衣物,还要捉鸡、赶鸭、喂猪……

即使吃晚饭时,母亲也不会清闲,只能端着饭碗站在鸡鸭面前,自己一边吃饭,一边给鸡鸭喂食。

吃完了晩饭,母亲刚放下碗筷,又忙着收拾饭桌,洗碗刷锅,烧水洗脸洗脚。然后,又坐上小板凳 ,手持菜刀“梆梆梆” 地剁起堆成小山似的猪草,等一大锅猪潲煮熟后,母亲才去洗漱。

此时夜已经很深了,当我进入梦乡时,母亲却还坐在昏暗的桐油灯下织布纺棉,飞针走线,缝补衣服……

母亲节里念母亲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还处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一家老小的衣服、鞋袜,从里到外,从上至下,都是母亲就着深夜如豆的灯光,一针一线,一丝一棉缝补给我们穿。大的改小的,长的改短的,哥哥穿了,弟弟穿,一直是我们兄弟穿衣的传统。尽管衣服打了不少的补丁,但穿在我们身上,从里到外干干净净。

母亲节里念母亲

六兄妹合影留念

当然,母亲偶尔也会给我们做一件新衣裳,虽然没有买现成的漂亮,但也算合身得体,穿在身上御寒保暖,真可谓是“慈母手中线,全家身上衣”啊!

一只古朴的针线笸箩总有缝不完的衣袜,那枚发亮的顶钉是母亲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品,一用就是几十年。

母亲节里念母亲

记得小时候,棉花是自己家地里种的,经母亲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然后拿到城里染了颜色,请裁缝师傅做成衣服,我们叫它“家织布”衣,有铜板那样厚。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也穿不烂。

纳鞋底,也是母亲经常做的针线活。那时候的农村人,脚上穿的鞋,都是自己手工做的,从不到商店买鞋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商店没有适合农民的鞋卖,即使有卖也没有钱买啊!所以,全家大小七八个人穿的鞋,都是靠母亲一针一线做成的。

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农村妇女都要为家人做新鞋过年。母亲不知打了多少个夜工,做过多少双鞋,真是难为她了。

母亲节里念母亲

做鞋真正难的是鞋底,鞋底看似简单,但工序复杂。首先要将废布料洗净晾干,然后,打上浆糊,一层一层糊起来,制成足有2公分厚的布板,再次晾干后,把布板按照脚的大小,裁剪下来,最后,靠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纳成鞋底。这样的鞋底穿在脚上,既美观又耐穿。记得小时候,母亲在给我做的布鞋上面,还用棉纱挑出一朵染了颜色的花,十分漂亮。同学们看了,羡慕得不得了。

对于母亲,最辛苦的活,莫过于喂猪了。当年我们农村本无经济来源,我们兄弟读书的学费书钱,全靠母亲喂猪赚钱。那时候喂猪,不像现在喂饲料,省时、省事又省力。那时农村的猪饲料,主要来自山上的瓜板藤、红薯叶、野号菜和菜地里的边角蔬菜叶,两三天就要上山扯一次猪草。然后,把扯回来的猪草一刀一刀剁碎与猪潲一起煮孰。

猪食煮熟后,母亲又要把满满一桶猪潲提到猪栏。母亲提着好几十斤重的猪潲,步履蹒跚的深一脚浅一脚,每走几步,便要停下歇一会。就这样,母亲一日三次地提猪潲猪喂食,从不间断。那个年代猪喂,也不像现在有添加剂,猪长得快而肥。那时候喂大一头肥猪,要花上整整一年的时间,其艰辛可想而知。

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不停,用心血、汗水和泪水,甚至用全部的生命经营着这个家的快乐和温暖,用精明能干的巧手与父亲勤劳汗水交融在一起,撑起了这个幸福的家。

母亲节里念母亲

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快乐

母亲自己没有文化,目不识丁,却深明大义,知晓知识可贵,学海无边,懂得读书的重要,知道孩子只有知书达礼,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过上好日子。所以,母亲很支持我们读书,待我们四兄弟学龄满,就送我们上学馆,攻读书山。

那时候家里实在太穷,一些亲戚和邻居都劝父母:算了吧!不要让孩子们再上学了,读了几年书,能写名字,会算数就行了,书读得再多,在这高坡上又有什么用呢?

母亲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对那些亲戚邻居说:“我们自己没有上过学堂,已经吃了很多的苦头,不能再让孩子们重走我们的老路。”

为了兄弟四人读书,盼望我们成龙变虎,母亲做了大多数母亲做不到的事情,受了大多数人不能受的劳累,真是操尽了心血,耗尽了精力。

当时在农村,当农民没有门道,没有经济来源,要凑足学费真不容易。于是,母亲靠省吃俭用,日夜操劳,喂猪养蚕,养鸡卖蛋,或借钱贷款,千方百计也要凑足学费书钱,

母亲常对我们说:“只要你们兄弟想读书,哪怕不吃不喝,勒紧裤带,也要克服困难,凑足学费书钱,尽量让你们去读书,至少要把中学念完。”

母亲节里念母亲

兄妹欢聚一堂,开心快乐

为了让我们有精神读书,能吃好吃饱,不饿肚子,母亲心思缜密,巧妙安排,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虽然吃的是五谷杂粮,可经母亲精心调料,我们吃得饱、吃得香。

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工分少,分得的粮食自然也就少。可是,母亲却把这有限的粮食配合自留地产的小米、红薯、蔬菜,精心安排,合理调配,尽量让我们填饱肚子。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不督促和检查我们的作业,而只是常常告诫我们: “父母就是因为没有文化,被人看不起,受人欺负,你们一定要发奋读书,为父母争口气!” 在母亲的教导鼓励下,我们奋发读书,才有了大哥、二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大学毕业,走出了大山。

母亲节里念母亲

右为大哥,右为二哥

也正是有母亲这种思想开明、辛苦劳作、少吃省用、勤俭节约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发学习,努力工作,才有了我们四兄弟知书达理、体面立世的今天……

母亲节里念母亲

右一为大嫂,中为大哥,右为三哥

母亲把我们养大成人后,我们又像一只只小鸟,先后都从她的身边飞走了。即使我们飞得再高、再远,母亲从来不阻拦我们,也从来没有听她说过什么“养儿防老”的话。

当然,我们飞得再高,飞得再远,也飞不出母亲的视线。她时时刻刻在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哪怕我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也能让她露出欣慰的微笑,一点小小的挫折,也会令她牵肠挂肚,寝食不安。

她总是对我们说:我不怕你们飞得高,飞得远,只要你们有出息,生活过得好,就算没有白养你们一场。好在我们兄弟也算老实听话,遵纪守法,从不惹事生非,让母亲感到欣慰。

母亲节里念母亲

军营的我与三哥(右)合个影留念

她还常说:看到你们个个成家立业,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做娘的已经很知足了。是的,母亲一辈子历经艰难,却依然知足常乐,豁达乐观。每当亲邻夸赞母亲四个儿子“条条﹙麻阳方言﹚是党员,个个是干部”时,她脸上总是泛起欣慰的笑容,为儿女的成长而自豪心宽。

过去,母亲以培养儿女健康成长为最大心愿。后来,母亲又颇为儿女能成家立业,丰衣足食而欣欢。

母亲节里念母亲

大外甥女被授予202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母亲在儿女成家立业后,本该享受清闲,安度晚年。可她又把心思、精力放到孙子辈那一边。不论是对内孙,还是对外孙都一样看,男也喜欢、女也喜欢。

母亲节里念母亲

大妹妹全家与母亲合影

记得1963年冬月,大侄女在高村城里出生刚满月,因大嫂调动工作,母亲只有把侄女抱上山,一带就是三年。

后来,母亲身边又陆陆继续添了3个孙子、6个孙女和2个外孙、2个外孙女。

母亲节里念母亲

大侄女(右一)三姐妹青春靓丽,幸福快乐

她不仅帮忙照看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还动员远在广州工作的三儿子把小女儿送回老家高坡上,一带又是两年。1980年,母亲又千迢迢来到衡阳,帮助我照看女儿,一带就是6年,直到女儿上了小学,她才返回老家。

母亲节里念母亲

就这样,母亲一辈子养儿育女、带孙辈,带了一个又一个,从不休闲。正如宋代大诗人李商隐诗中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母亲为了儿孙,真像那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真像那绛蜡自剪,一腔热泪,爇而长流,流之既干,发出光芒,照亮人间。

母亲节里念母亲

幸福不忘母恩,六兄妹大团聚

母亲不仅对儿孙关爱有加,对祖母也非常孝顺。母亲虽然没读过书,但深深懂得“老为上,孝为先”的道理。她常说:人都有老的时候,做人孝为先,一定要孝敬老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祖母30多岁守寡,一直未嫁。父母成家后,祖母一直同父母住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从没有红过脸、吵过嘴,婆媳关系十分和谐融洽。尤其是祖母晩年患病那几年,生活不能自理,都是母亲为祖母换药、端饭、送水、洗脸擦身、倒屎接尿,精心照顾,任劳任怨。

母亲节里念母亲

妯娌俩亲密无间

母亲对父亲也非常关心体贴。她与父亲相伴半个多世纪,虽然有时候为家庭琐事,也绊过嘴,但对父亲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一切的家务劳动,母亲从不让父亲插手,就连父亲每天要换的衣服,都是母亲送到父亲手里。平时,母亲知道父亲喜欢喝米酒,便每隔一些日子就亲手酿制一缸米酒,使父亲一年到头有酒喝。每当农忙时节,母亲总是要炒几个好菜,并把热饭热菜送到田间地头,让父亲吃饱吃好。

母亲节里念母亲

妯娌俩合影留念

从古至今,婆媳关系是家庭乃至社会的一大难题。一些婆媳出门听人八卦,不是婆婆说儿媳这不是,就是儿媳讲婆婆那不好。但我母亲与四个媳妇关系很是融洽,从不在背后说媳妇的半句不是,而是逢人便夸赞媳妇这好那好,让四邻乡亲人人羨慕不已。

母亲不仅贤慧善良,而且对人和蔼可亲,乐于助人。母亲与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与左邻无争,与右舍无怨,即使受到委屈,也能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做到互帮、互让、互谅。只要谁家有事、有难,母亲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遇上乞讨,母亲也要给气丐盛上一碗饭,再倒上一筒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父亲担任生产队长,经常会有县里、公社和大队干部下来,每逢吃饭时,父亲带着干部回家。那时不像现在,家里什么都有。母亲每次把客人迎进门,先是周到的泡好茶,然后,把自己平时舍不吃的腊肉拿出来吃,把客人体面地招待好,送出门。

俗话说:爹娘疼满崽,爷奶爱长孙,这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虽然在六兄妹中,我不是最小,还有两个妹妹,但我在四兄弟中排行老满,所以,深得母亲的宠爱。

母亲节里念母亲

当年在军中的我

我依稀记得,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天早上,母亲说:“今天没米了,稀饭不够吃,大家少喝点,上山劳动的喝两碗,没出工的,只能喝一碗。”我和妹妹是小孩,只能喝一碗。可母亲却给我捞了两碗稀粥,说我是男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一碗。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农村的夏天,蚊子特别多,常常向我们袭来,咬得我身上红一块,紫一块。尤其是夜晚,蚊子像轰炸机疯狂地在蚊帐里嗡嗡叫着。于是,母亲每次在我睡觉时,总要用蒲扇在蚊帐里把蚊子扫荡干净。待我上了床,她又把蚊帐四周的边角扎好,为的是不让我被蚊子咬着。

当我生病躺在床上,谁为我忧心忡忡,谁为我煎药喂药,是母亲。记得我6岁那年,由于感冒导致口腔长癀,肚上生疮,伤口发炎,流脓不断,久治不愈,差点把口腔、腹部烂穿,去了黄泉。现在来看,长癀、生疮这类病只要吃几天药片,打几天吊针,消消炎就可以愈痊。可是,在那个缺医少药之年,硬是靠母亲用手为我挤脓包、洗伤口、敷草药,细心照料。许多次,母亲不顾自己的辛劳,为我东奔西跑,采药买药,只是为了我能平平安安,无灾无难,健康成长。

人们都说:儿女是母亲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参军离开家的那天早上,母亲含着眼泪,送我到村口时,久久不能离去。母亲流着眼泪对我说:“崽啊,到部队上要听领导的话,不要想家,常给家写信啊!”我不断地回头,看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看着我敬爱的母亲,我把他们的希望和祝福深深地记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好工作……

母亲节里念母亲

穿上绿军装后,与二哥(后排右一)合影留念

还记得刚参军的头两年,母亲对我十分牵挂和担心,便常请人写信给我,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到了第三年,母亲又让家人给我发了一份“母病,速归”的急电。当我急忙请假赶回家时,发现母亲好好的,压根没有病时,才知道是假电报。母亲不好意思地笑着对我说:崽啊!是妈太想念你了,才要人发了假电报,要怪就怪妈吧!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泪水湿润了眼眶。

母亲节里念母亲

与小妹妹合影留念

我永远忘不了每次从部队回家探亲,来去匆匆,临行前,那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场面。母亲时而忙前,时而忙后,时而又把花生、板栗、糍粑和亲手绣制的鞋垫把我提袋塞满,然后又步履蹒跚送我到村口,一直望着我消失在路的尽头。每当我回头望去,母亲目送我远去的身影,就像一座雕像一样立在那里,尤其是母亲那恋恋不舍的眼神,我想那时,母亲的心里一定很矛盾,她既期望着自己的孩子出去工作,但又对独自出门的孩子多少有些担心和牵挂。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离开母亲,路途遥远,怎么不让母亲担心呢?

母亲节里念母亲

小外甥女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在杭州一家上市公司国际部任高管

母亲对三个哥哥和两个妹妹也是疼爱有加,关怀之至。记得1961年5月的一天,在成都中医学院读书的二哥,突然回到家里,出现在母亲面前,说是在学校得了肺结核病,回家休学一年。

为了治好二哥的病,母亲不顾辛劳,上锦和、下岩门、赶凤凰,做起了小贩。有时还在马路边摆摊设点,卖火柴、卖草纸、卖糖果,还卖花生、板栗、瓜子和香烟。就这样,母亲起早贪黑,日夜奔波,赚点小钱,给二哥抓药、买鸡蛋,补充营养,期盼二哥的病情能尽快得到康复。由于母亲照顾周全,不到一年,二哥的病情明显有了好转,能吃能睡,身体发胖,红光粲然,恢复了健康。

母亲节里念母亲

这张照片很珍贵,摄于1964年夏天。后排左一为我,右一为身体康复后的二哥

目暏母亲的艰辛勤俭、豁达开明、贤慧善良、知足乐观的品德,使我也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隐忍,学会了自省,学会了节俭,学会了善良,学会了知足,学会了乐观,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做人……

时光如水,淡去了我多少回忆,但始终不改我对母亲的绵绵思念。如今,母亲不在,我却有一种没有尽到孝心的难过和伤心。有多少母爱没有回报,又有多少对不住母亲的愧疚,这些都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母亲节里念母亲

上世纪80年代不兴拍结婚照,三年后补拍了一张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有人送给母亲鲜花、蛋糕;有人亲手为母亲烹饪饭菜,或带着母亲和全家人下馆子好吃、好喝一顿;还有人在朋友圈晒出了母亲的照片,或感人的视频,或催人泪下的文字,或最为真挚的母亲节祝福,而我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以沉痛的心情、沉痛的蘸墨,祭语万爱千恩的母亲,寄托我的一点哀思,也算是了却了多年来一直想写点母亲文章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母亲节   猪草   母亲   孙子   高坡   鞋底   祖母   留念   中国   儿女   父亲   身上   衣服   父母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