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情,比穷更可怕?

作者 | 五月海子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有什么事情,比穷更可怕?


有人回答说:“又忙又穷。”

很扎心,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忙碌,成了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标签;奔波,成了日复一日的常态。


殊不知,在不断地被洪流裹挟着往前的我们,正在一点点被反噬、丢弃而不自知。

有什么事情,比穷更可怕?

1

停不下来,

是毁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焦虑,让我们不断地在工作中榨取自己的时间,用忙碌去对抗停滞时的无措感。


可是,在这种过度忙碌的死循环下,时间耗尽,回头一望,却依然发现自己毫无长进。


这不禁让我想起朋友小小曾说过的她的前上司。


当时,刚毕业的她入职了一家新媒体公司,顶头的上司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勤奋的职场老司机。


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九点多,才恋恋不舍地下班,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十分钟准时到办公室,没有一天出现意外。


让小小感觉到诧异的是,这位上司每天看起来比手下任何一个员工都忙,但其手上的项目却始终推进缓慢,特别是每晚下班后,总还是会有一些没有处理完毕的事务遗留下来,造成第二天迭代忙碌的盛况。


小小后来仔细观察了她上司的工作节奏,每天花了大量时间在与客户的对接和沟通中,仅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忙一上午,压根不去思考整个项目的大框架,沾手就干。


所以常常造成项目不是这出误差,就是那边出漏洞,让这位上司始终处于忙而不得要领的窘状。


在和周围的同事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才得知这位上司常常抓小放大,非常在意一些琐碎,导致自己工作时间被小事杂事挤满,毫无思考和洞察的空间。


小小后来离职之时,这位上司手下员工得到了升职加薪,而他依然没有得到晋升。


有什么事情,比穷更可怕?


这让我想起日语中有一个词:“忙杀”:意思是说工作太忙了,被工作赶着走,人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过大,就容易患上身心疾病,从而被工作杀死。


身边有太多人,喜欢用忙碌来标榜自己的成功,认为太闲是一场灾难,不敢停下,时刻要保持勇猛去对抗未知和变化,可是在过度忙碌背后,却藏着最大的陷阱。


2

摆脱忙杀,

从适度余闲开始


牛津大学有个教授曾做过一个对照实验:


他找来12个性别年龄相同、智力发育状况相仿的学生,把其分成三组,每组的任务是都抄一本学术著作,实验时间为4个小时。


不同的是:

第一组每抄45分钟后,可以发呆15分钟再接着作业;


第二组每抄45分钟,看10分钟电视,聊天5分钟;


第三组则不能休息,一直抄到4个小时直到实验结束。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错误率最低,抄的单词数最多;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抄的单词量最少且错误率最高。


由此,教授得出了两条结论:


一定的余闲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娱乐活动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放空大脑才是利用余闲养精蓄锐的最佳方式。

有什么事情,比穷更可怕?


无印良品CEO松井忠三,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无印良品的员工,经常工作到最后一班电车结束,周末也只能休息一天,但如此高压的工作状态,非但没有提高生产力,反而会降低员工单位时间的产出,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有一天,松井忠三提出不让员工加班了,硬性要求每一个部门拿出消灭加班的措施方案,否则就要问责,于是各部门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工作,找出那些被消耗了时间,但是却毫无成效的工作,并把这些工作给砍掉。

这项改革实行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以前需要10-12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8个小时就能干完。

员工不仅工作能够准时准点完成,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干自己喜爱之事,而这份工作之外的充分余裕,又反过来促进员工在工作中提升效率,产出效能。


高效率,永远是职场奋斗的永恒追求。


但极度运转、毫不停歇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充分的掌控感,唯有适度的余闲,敢于停滞的勇气,才是实现超越的基石。

3

Focus,才是高段位标配


有一个公式:

高质量产出=时间*专注度


要想提升单位时间产出工作的质量,就必须注重提升单位时间里的专注度。而那些职场高手,都懂得深度工作重要性。


如何做到深度工作,这里提供三个小建议:


1、自己主动建立深度工作的场所和时间


要想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并不是守候在工位上,期待灵感袭来给自己一个意外的投射,而是要学会主动为深度工作建立时间和空间。


比如说,作为职场人士,在要开始执行当日重要工作之前,把自己杂乱的工位收拾整齐,只放上与该工作事项相关的资料文件,建立深度工作的环境场,刺激自己进入深度工作情境。


还可以在手机端利用时间APP,给自己设置深度工作的时间区间,建立起高密度和高专注的时间场。

有什么事情,比穷更可怕?


2、减少社交媒体对注意力的消耗,培养自己的专注度


你必须学会聚焦,尽量减少社交媒体对我们注意力无端地消耗,把自己80%的精力,投放到20%的重要事情上。


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期间,她选择远离社交媒体,在2009年才终于开通了自己的推特账户,后来她在写《偶发空缺》的时候,离开设账户一年半的时间里,仅仅只发布了一条消息。


全神贯注的同时,减轻周围喧闹人声和过载信息的影响,更能促发专注度的提高,进入深度工作的心流状态里。


3、掌握高质量的休息,为深度工作提供充沛精力


每个人在职场负重之外,选择休息的方式都各不一样,差异化的休息方式,导致最后恢复精力的程度也千差万别。


只有掌握好适合自己的高质量休息方式,才能更好地为职场精力赋能。


有“中关村劳模”之称的雷军,闲暇之余选择滑雪释压;村上春树,则是坚持跑步足足20年,给自己写作集聚起充沛的专注力。


职场到最后,其实就是一场马拉松,唯有维持足够的精力,才能拼到最后,成为赢家。

有什么事情,比穷更可怕?



决定工作价值的,并不是那些琐碎肤浅的表象,而是被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深度。


《三体》中写道:百忙之中,下一步闲棋是很有必要的。



太急,容易榨干自己,忙中懂得闲赋,才能将职场之路,走得更踏实和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无印良品   上司   社交   消耗   专注   深度   忙碌   精力   效率   员工   小时   方式   时间   媒体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