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古村丁李湾是个见证中华好家风传承的地方

丁李湾地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这是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与李氏有血缘渊源的传奇人物当数无限传奇的人物许世友了,他的母亲就是土生土长的李姓人;另一位就是鼎鼎大名的前共和国副主席李德生了。

新县人杰地灵,孕育了许多共和国将帅,是著名的将军县,也是全国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丁李湾作为新县的一部分,也为革命做出过贡献。1930年,光山县苏维埃曾迁驻丁李湾一年,苏维埃机关就驻扎在李维屏故居里。1931年,澎湃、杨殷烈士创办的“彭杨军政干部学校”,由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从新集迁往丁李湾李氏宗祠,办学15个月,5期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为红军造就了大批连、排、营级干部。1932年10月,学校随红军转移。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站在丁李湾的莲塘前,可以看见这些房子的外观:青砖砌墙,青石料的门框,以大量做工精良的木雕、石雕构建,还有“瞭望口”。屋脊上有陶制的“兽”压脊,门楣上方留有两个小洞,里面放置着陶塑的“金童”、“玉女”。根据职业的不同,各家门楼的规格也不同,富裕的人家在门墩上装饰菊花和莲花,官宦人家则装饰以龙凤、麒麟、蝙蝠。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丁李湾就是一个传奇的村庄,几经浩劫,然村居古建仍侥幸存世。虽丁李湾始于元代,历史丰富,但留下的历史文字资却不多,现只看到有碑文、《李氏宗谱》、《光州志》中简略的记载。透过沧桑的历史陈迹,我们略知丁李湾的来历。

元代时李姓最初有兄弟俩人,其中一男膝下无子,便招来一位名叫丁季康的女婿入赘,更名李思聪,极尽孝道,延续了一门香火,从此兄弟俩家后人亲如一家,人丁兴旺,发展为光州邑南名门望族。后人虽全部融入李姓,但为不忘丁氏家亲的恩德,使后人牢记根本,见证丁李俩家的亲情族谊,将原名“李家湾”前面加一个“丁”字,改成“丁李湾”,其功德为人称道,且沿称至今。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丁李湾到了明嘉靖年间其五世祖粹公以后才有翔实记述。七世祖李孔和,六岁父母双亡,跟随外祖父生活,后经媒人介绍,与另一李家姑娘(被后人称为李老太)结亲。李孔和借债收回原有土地耕种,偷学技艺给人杀猪,李老太纺织声夜夜响到三更天。他们以诚信、勤劳、节俭逐渐积累了殷实的家业。李孔和的妻子去世后,后人称了称他们摞满补丁的衣服,重达五至七斤。这两件衣服被保管数代,用以教导后人勤俭持家。九世祖的两个儿子,分别生了七个和八个儿子,占据丁李湾的上下部分,被称为“上七家、下八家”。李受华就是“下八家”的一家之主,主要以耕地致富。如今,在丁李湾村民李先勇居住的二门山头墙上,可以寻到“同治拾壹年李受崋建前后三层”的字样。这样就可以判断,大概在儿子李维屏赴四川任职第二年左右,家大业大的李受华开始为几个孩子分别盖房。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因此,当时任职达到村里最高官的李维屏家,位于一排门楼的西边,门头虽以木头制作,但配有龙的图案,屋门两侧的墙呈“八”字向南,被称为“八字门楼”。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从这座房子门口经过,文官要下轿,武馆要下马的。门楼内侧,拐过走廊可见内室,大多是三房两厅,或是三间两廊的布局,其中的暗渠令人惊叹:青石铺地,能排水,里面养过乌龟,乌龟还能帮助吃蚊子。灰瓦青砖的民居,散落在蜿蜒的胡同深处。

清朝同治十年。23岁的李维屏辞别父母,将去四川龙安府赴任。临行父亲李受华只对他说了一句:“汝做官不图钱,即为吾之孝子也!”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李维屏上任后,果然不贪不腐,一心为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八年后李受华去世,李维屏步行回家,仅带两名随从,为其挑一担草鞋。鞋子磨破一双又一双,到家时他的脚已血肉模糊。守孝三年后,李维屏念母亲年事已高,向朝廷辞去任职,留守家乡。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辉煌的庄园孕育出耕读文化。乾隆初年,丁李湾达到全盛时期。湾里房子达到十三排,600多间,整体建筑长700余米,宽50余米,人口多达一千余人。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丁李湾重视祭祀文化,每逢清明、冬至,都要在祠堂举办祭祖活动。李姓祖先常教导后辈,要靠“一耕二读”发家,根据需要腾出房子开办学馆。

贯穿丁李湾的小河,与神留桥小河的交汇处,有一座红石头搭建的小桥。小桥上的亭阁,是丁李湾好读诗书的人群以文会友的地方,被称为“活水轩”,取名自“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后辈识字,村里的长辈们出资将活水轩改建为私塾学馆,针对村里所有学龄儿童开放。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学馆建成后,常有人在此挑灯夜读。至此,明月清风,常有小桥流水、琅琅书声相伴。

这种学风下,孕育出了李维屏这样的清官勤吏,也孕育出了李珊这样的“闲云野鹤”。嘉庆年间出生的李珊,饱读诗书,对医药、风水都精通,唯独不愿参与科举。族中长辈商议为其捐资买官,被他断然拒绝:“非吾所好也!”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咸丰丙辰年,这里遭遇特大灾荒,李珊开仓振济,并施医药,得救者无数。他对八个儿子、四个女儿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请最好的老师执教,亲自督导他们学习。他曾对子女说:“读书是为明理,不专为科举也!”

距丁李湾十五里外的龙潭山有个龙潭寨,这是李珊在咸丰同治年间修的。当年社会秩序混乱,李珊组织勇士在龙潭寨守卫家园,并捐出口粮供入寨难民食用。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新县城一圈,不如丁李湾一湾”。这是流传在丁李湾周边的一句老话。在保一方平安,守一方财富的基础上,村民发展了多种娱乐项目:锣鼓、唢呐、大鼓书、评词、皮影、花灯、旱船……

丁李湾东侧,有座两层绣楼,一层为男子敲锣打鼓之处,二层是妇女刺绣的地方。封建社会女子不便出门,就常在楼上隔着窗户,看50米外戏楼上演的花鼓戏。如今,绣楼仍在,只是戏楼已被拆除。

面对如镜明塘水中倒映的房舍古韵。我们看到了古镇的沧桑变化,更领略到了家风传承的重要。这正是:丁李一家亲,沧桑万古情;仁义礼智信,道德泽后昆。(李正整理)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古村丁李湾,丁李两姓一家亲的传奇

如果你对乡村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嗨走乡村”,在这里你可以认识更多乡村文化,也可以了解和购买珍贵乡村特产,外务工乡亲们也可以进入平台看看家乡有什么变化,当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时就带他上"嗨走乡村"看看你的家乡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新县   光州   苏维埃   咸丰   龙潭   戏楼   家风   同治   门楼   村里   后人   乡村   儿子   房子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