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说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二曰外意

前言

昨天文章提到了白居易《金針詩格》中的六对。所谓诗格,应该是指做诗的法则。

《金針詩格》中,还提到了不少概念,其中有內意和外意:

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

一、內意

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

什么是內意,文中说,內意的就是说明白其中的义理,可以理解为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表达的形式有:“美、刺、箴、诲之类是也”。

美,即歌颂和赞美。刺,即讽刺讽谏。zhēn,规劝。诲,教诲,教导。

白居易《策林•议文章》中也讲到:

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

诗,假如没有了“美刺”的作用,即使写得再精美,又有何用呢?

例如唐朝李约的《观祈雨》诗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天下大旱,老百姓在龙王面前祈雨,但是豪门内,权贵们依然歌舞升平,甚至埋怨天阴潮湿,影响到管弦的演奏。

白居易有诗《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白居易急流勇退,离开了长安这个是非之地,躲开了甘露之变。因此有句: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最后一句,白居易自嘲,甘心一个“泥中曳尾龟。”也胜过那些虚无的荣华富贵。

白居易说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二曰外意


二、外意

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

诗中的外意,即写清楚象,所谓的象,是物象的象。文中举例说: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

可知“象”,即景和物。

诗人一定要善于景物的描写,诗词不是写论文,不能空洞地讲道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恼,而不是直抒胸臆。

白居易说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二曰外意


三、内外含蓄

内外含蓄,內意是意(理),外意是象。内外联合,意和象有机地融合,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中的意,也可以看作理、情。象,也就是景和物。

王国维在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过: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柳宗元的《江雪》纯是景语,但是令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寄托与感受。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写景中有情语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他日之泪,故园之心。诗中的通过对于秋景的描写,呈现出了一片萧瑟阴寒的氛围。更加衬托出安史之乱中,诗人的思乡、忧国的心情。

白居易说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二曰外意


四、方入诗格

上面说过,诗格是作诗的法则。内外含蓄,才算明白作诗的法则。

诗歌内容,无非叙事、抒情、写景。作诗的法则,主要是情(意、理)和景(象)的安排与融合。所以白居易说,内外含蓄,方入诗格。

内有 美刺箴诲,外有日月山河花草树木,才是一首比较完美的作品。还是用杜甫的诗为例子,例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居易说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二曰外意

结束语

如今流传的《金針詩格》到底是不是白居易所写存疑,不过肯定是唐朝诗人的作品。

唐朝时期关于诗歌理论的作品不多,如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崔融《唐朝新定詩格 》等,而大多数的理论作已经都失传。如今内容最全面的,反而是日本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了。

@老街味道

老街诗词闲话121-格律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道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白帝城   老街   先知   物象   义理   故园   祸福   他日   杜甫   山河   草木   唐朝   日月   法则   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