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冯潞接受黄河电视台《问道山河》纪录片

主持人专访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晋北边墙


时间:2020-12-09下午

地点:太原市上党会馆

主持人:赵仰曦

被采访人:冯潞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专访现场 郭路鹏摄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黄河电视台摄制采访组

主持人:冯老师,知道你考察山西23年,经历山西内外148县域,被认为是“游山西读历史”践行的第一人,我们《问道山河》纪录片栏目拍摄组想就太行山及山西情况对你进行采访。

冯 潞:好啊小赵,欢迎。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问道山河》编导、采访人赵仰曦女士


赵仰曦:你最早接触太行山在什么时候?

冯 潞:20世纪末吧,我第一次去壶关大峡谷。其实呢,我就是祖籍长治,出生于上党盆地的腹心地带——上党区,那里海拔900余米,就等于是在太行山上,但一开始感受不着太行山的存在。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上党盆地地形图


赵仰曦:此话怎讲?

冯 潞:小时候我的活动半径很小。向四面望去,能看见一绺边山,很低矮,也没有靠近过,现在看就是一个丘陵低山。我前几天才第一次登上上党盆地南缘的羊头山,在长治县界的石窟旁,一测海拔才1300米高,以前连这里也没有到过。小时候,发现大人们写文章,开头一句就是“巍巍太行山,涛涛漳河水”,我就很不理解,我们明明是在平地上,哪来的太行山?!太假了。现在叫矫情。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被采访者 考察羊头山石窟(上党区境内)


赵仰曦:你接触过太行山多少回?

冯 潞:仅东西穿越吧,从山西这边,再到太行山东侧的冀豫两省,至少百次以上。至于走近太行山,就更多了。


赵仰曦:你对太行山直观感受?

冯潞:震撼,有狰狞感,从未有过的感觉。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起伏突兀的太行山群峰


赵仰曦:能不能形象点?

冯 潞:太行山像一个愤青小伙子。穿着二股筋的,脾气易燃易爆;身体很瘦,石头裸露,黄土覆盖很少,属于肉少筋骨多。打个比方吧,譬如太岳山、五台山,山体大,起伏缓,多缓坡,看上去似馒头状,就如同一个中年人,沉稳,不易动脾气;吕梁山吧,又有不同,尤其中南部,起伏小,上面黄土覆盖很厚,属于皇天厚土,地形吧多梁塬峁川,看上去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像一个油画中陕北老农的脸,褶皱、纹路多,线条丰富,阅尽沧桑呐。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吕梁山沟壑纵横 航拍于吕梁山临县柳树焉村


赵仰曦:呵呵,这个比喻很形象。

冯 潞:太行山又像一个古惑仔,现在应该叫……五彩青年?你看那个石头崖壁,褐色红色的,丹霞地貌,像油画一样精彩;又突然崛起,突然下落,有张力、有爆发力;它没有过渡,很极端,让人感觉是惊心动魄。——它玩的就是心跳的路子。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起舞在羊头山上 太行骑士


赵仰曦:冯老师,你是一个学者,从地理角度如何解读太行山?比如它的范围?

冯 潞:太行山脉比较大,北到北京西山,与燕山相接;南达黄河北岸的济源和阳城,跨了晋冀豫三省及北京市。在华北地区,为最大一条山系。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赵仰曦:书籍和口传都认为是,“八百里太行”,也就是说,太行山脉长约400千米,你认为呢?

冯 潞:这个观点放在今天不合时宜,不准确,应该至少有780千米,不是400。我在《山西密码》一书里有陈述。有关数据应做修改。太行山不是单一的,而是与燕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等有联系,它在地图上呈现出一个S形。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图右侧为太行山脉


赵仰曦:为什么称为“八百里太行”?

冯 潞:这应该是一个沿袭古人的数据。古人对太行山的界定与今天不全一样。它估计是这样——最南端一样,就在河南济源一带,最北端有情况,它大致确定在滹沱河谷附近,滹沱河不是穿越太行山脉吗,流出山西盂县后进入了河北省平山县,估计到这里太行山就结束了;或者在往北一点,到达阜平一带。这样算,估计是八百里。以今天的地理视野观察,这比较狭隘。


赵仰曦:对太行山脉应该如何划段?

冯 潞:过去古人是以山河划界。对山脉往往以河流河谷划段。滹沱河以北为北太行,主峰是小五台;滹沱河与漳河之间,这段太行山为西太行,也可叫中太行;漳河与沁河之间,为南太行,主峰是板山。南太行主要在晋东南与豫北之间,最为精彩。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赵仰曦:您对太行山脉的地理特征如何评价?

冯 潞:它是断层山,也叫断块山。断裂成崖,两侧成谷。看上去山峰直上直下,壁立千仞。垂直高度很大,几百米是小意思,多达千米。太行山东陡西缓。也就是说,东麓多峭壁,西麓多缓坡。从山西这边看太行,并不太险峻,看到的是深谷沟壑多;从华北平原上望,得仰望,太行山兀然挺立,“巍巍太行”这种感觉才会出现。为什么呢?华北平原海拔不过50米,甚至更低,太行山海拔有1000至2000米,且突然崛起,那种冲击力巨大,对于平原居民的震撼性极大。你从北宋苏轼的文字里可以发现。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赵仰曦:你说太行山这些地理地貌如何形成的?

冯 潞:这得从地学来分析,也是一个粗浅的说法。东边的太平洋版块俯冲,与西边的克拉通版块碰撞,而后形成这种太行山崛起。这叫西进东退。而从地壳运动的能量观察,是西强东弱。克拉通版块,大致西到贺兰山,东至渤海湾,北至阴山,南达淮河。地学上称为板内造山。从时间跨度分析,6亿年前太行山区属于海底,北宋沈括曾经由螺贝克观察发现,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底;现在得到地学的证实。6000万年前燕山运动,太行山崛起;240万年前,崛起后基本成型。也就是说,太行山不是一次的地质运动所为,而是多次叠加所致,还有风化侵蚀的力量,导致太行山形成了丰富的地形结构。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太行山断裂 大裂谷


赵仰曦:“太行山断裂”怎么理解?

冯 潞:地壳运动发生挤压碰撞后,就会形成断裂、裂解。你看咱们山西地形图,中间南北有一系列珠串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晋南盆地等等,这些塌陷区叫汾河大地堑,连同渭河盆地,叫汾渭地堑。再往东就是太行山脉,又称太行山断裂带,再往西,也就是河北西部,叫太行山山前大断裂。在山脉两侧有60多个断陷盆地。而在西侧有一系列左斜列雁列式盆地。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冲积扇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从峡谷中冲出来的冲积扇


赵仰曦:什么叫雁列式盆地?

冯 潞:像大雁飞行时排列的样式,盆地有一串。除了长治、晋晋城盆地,还有黎城盆地、襄垣盆地、林州盆地等一系列小盆地。放大思维,我们不能将太行山看成一个单一体,而是复杂一些。太行山脉基底呈现出单斜褶皱,山前是断层构造。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前断裂,整体都呈左阶斜列,控制着一系列雁列式盆地。山前大断裂,表现为洪积扇、冲洪积平原。河北境内的古文明多集中于此。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太行山前大断裂 由保定--张家口--邯郸


赵仰曦:这说明什么呢?

冯 潞:这说明太行山脉的发育生成,不是静止的,而是周边尤其是左右区域共同用力的结果。正是因为两侧的坳陷、断裂,才促成了太行山脉的崛起。崛起以下陷为代价。这是跷跷板原理。譬如太行中段的“多”字型构造,由两个隆起、两个凹陷组成,即阜平隆起、井陉凹陷,赞皇隆起、武安凹陷属于新华夏系最早出现的构造形迹。从社会学分析,一人的进步建立在许多人的付出甚至牺牲,可能包括你的爱人、家庭,还有单位一些人的顶托。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太行山赞石岩地貌 位于河北省赞皇县


赵仰曦:太行山给您有什么灵感?

冯 潞:灵感?有淳朴,神秘,刚性。再提升下去就是太行精神。淳朴吧,你从太行民居、居民性格、气质能看得出。质朴,不擅言辞,还有一些木讷。神秘吧,太行山几乎是华夏文明出现中最早的山脉,神话传说密集,山海经曾提及,有时候弄不清它的文化有多古老,只能推测,处处透出一种什么感,从神到人的神秘。刚性吧?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脊梁般的坚挺等等。我们往往从精神层面、政治层面总结,其实从地理地质方面更为直觉。这叫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全息对应关系。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油画 太行山群峰竟放


赵仰曦:太行山在历史上有什么价值?

冯 潞:在国史上的作用很大,是一个大作用的存在。说白了,起着“砥柱”作用。尤其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刻,无论战争、水旱蝗灾肆虐的时刻,中原平地上的居民都往太行山上跑,寻求庇护。有了太行山,民族危机就会被遏制、制止,“挽悬梁于即倒”。譬如在北宋灭亡前后,金人南下,宋人挡不住,只能往山里退,组织游击军抵抗,如岳飞、王彦、宗泽等。王彦组织的是八字军;岳飞曾经是王彦部下,据说就是在山西榆次参的军,后来独立组织岳家军,曾在太行山中南部结寨抗金。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北宋八字军统领王彦 绘画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的军事价值再次凸显。八路军与国军联合抵御日军。八路军曾经建立晋察冀、晋冀豫、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均是以太行山为依托;而晋军、中央军曾依托太行山,举行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其中的娘子关、平型关等战役均是凭借太行之险展开;后来,中央军又组建了一个太行军区、中条山军区,均与太行山脉有关。。在抵抗日军侵略中,太行山加持弱智,削弱强者,使敌我双方进入一种僵持、均衡态势。


冯潞:太行山不是八百里而是780KM

太行铁壁抗日图


被采访人:冯 潞


“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的践行者

踏勘山西及周边冀豫秦蒙京148县域

踏遍山西所有中大型山脉

研究领域涉及史地经济社会学古建地学文旅等

致力于解密山西为山西转型助力

强烈祈盼晋人能够过上好日子

来源:山西密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太行山   华北平原   燕山   太行   山脉   漳河   黄河   羊头   山前   山西   盆地   北宋   山河   采访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