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如何评价崇祯皇帝?自己读来才最真

1、清撰《清史》,很多疑点。但评崇祯,不外道嘛。张廷玉等所撰《清史》,总括评崇祯帝如下。

“赞曰: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惜乎大势已倾,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

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2、学而读了,以为此评法,一点问题没有。这口气,即使作史评价自己家祖宗老人家,也不过如此。

最后一句,明显以鼓吹大清为旨。然也不外文道。

清史的作者们,著清史的立足点与口气,显然煌煌以明亡清继为大统,为天祚地运,为无可厚非、当仁不让。

呵呵,鬼点子不少,立意还不低哩;学而冷笑。

这在反清人士看来,极其虚伪:你个鞑虏、外族,哪里具备承中原之统的资格?泱泱华夏,几时轮得到你这样的酋首蛮身坐金銮?

3、后来的中山先生即高举驱除鞑虏的大旗,以族血激义愤,效果不错。最终,推翻满清,建立民国,而满也融合为华夏族,不再作外族论。

4、学而想来,最后融为华夏族,不作外族视,是决定后人历史观的无比重要的要素。当初降清的人士,后人给他们的不少只做气节论,而不作族奸“汉”奸论,全在最后的这一融合上,因为有最终这一融合,他们是沾了不少光的。不然,至少全部以族奸定论,永不翻身。比如,抗战胜利后,汪伪那些变节投敌的家伙,无论怎么摇唇费舌,也无法洗清其一身污垢。

可惜。当时没把小几把给一并收纳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崇祯   清史   治平   之义   史评   流寇   气数   鬼点子   义愤   中原   外道   外族   华夏   后人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