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望者”致敬


万凯讲故事

在城市一些街道的红绿灯处,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况,过街的绿灯还未亮起,此时若没有车辆驶过,一些路人便匆匆踏上了斑马线。但有的人,有时就只有一个人却不为所动,孤独地站在街边守望着那绿灯,直到绿灯亮起。对于这守望绿灯的孤独者,我的内心是充满着极敬佩之意的。我想,这不太被人注意的现象其实是人们思想素质的表现,守望绿灯者自觉表现了一个做人的基本道德,一个城市公民遵守城市生活规则的基本素养,而这种基本素养正被许多人在不经意间所忽略,这也正是守望绿灯者所坚持的可贵之处。笔者由此想到了更多的守望者。

我曾在媒体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丈夫长征时的临别誓言“我一定会回来”,让(江西)瑞金市叶坪乡114岁的红军嫂陈发姑真情守望了75年。陈发姑1894年10月出生在瑞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底,已是革命根据地村妇女工作队长的陈发姑动员丈夫朱吉薰参加了红军。朱吉薰1934年随部队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临别前对陈发姑说:“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陈发姑则表示誓死等他回来。谁知这一分别竟成永诀,朱吉薰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后经政府相关调查,认定朱吉薰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或牺牲了。但陈发姑内心坚信,朱吉薰没有死,一定会回来。从1934年到去世,陈发姑守望了丈夫75年。她在衰老致双目失明后,每天还倚在养老院大门旁,唱着为丈夫送行时唱过的歌曲,守望着丈夫归来:“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转身,唔(不)知我郎几时归------。”读着这个被网友称为“最悲壮的红色爱情经典”故事,怎不令人耸然动容而泪下。这不仅是一个对亲人守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在心中坚守承诺,守望信念的故事。陈发姑守望的背影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反倒在世事沧桑中越渐清晰起来,终成永恒!

最近我看到了革命烈士毛泽民的夫人朱旦华的一份“遗嘱”,表达的则是一种革命者对信仰的执着守望。2005年,江西省委为了照顾老干部,在风景优美的青山湖畔修建了一片副省级以上老干部别墅群,朱旦华只要拿出很少一部分钱便可拥有一套价值不菲且不断升值的别墅。朱旦华为此却给省委写了一封信,明确表达了她的“遗嘱”。朱老在信中表示:“我不要买新房,请组织上把这个指标留给那些比我更需要的老同志吧。同时,也请领导监督,不许任何亲属,打我的旗号,利用这个指标。”朱老还在信中写道:“我一九三七年只身从上海去延安参加革命,在将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坐过敌人的监狱,也被下放劳改过。但我从不后悔,只觉得自己为党为人民所做的贡献太少。”朱老说:“我想在现在的房子继续住下去,我死后房子交公,我还有一点点存钱,全部用于我的后事开销,尽量不要再给组织增加负担。我认为,毛泽民烈士和方志纯同志(朱旦华后来的革命伴侣)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质,是留给子女们的宝贵遗产。”朱旦华老人已于2010年5月29日逝世,这份沉甸甸的“遗嘱”,不仅表现了她做人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革命精神,也是她对自己一生践行的革命信仰的最后守望。

我想,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守望者,社会才得以有序发展,和谐才能得以构建,良知才不会泯灭,前进的号角才会永远吹响。让我们向守望者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瑞金市   瑞金   铁树开花   延安   华为   江西   遗嘱   素养   烈士   绿灯   省委   老干部   这不   丈夫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