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立德立言的曾国藩

讲晚清时期的湖南历史人物,就不得不讲曾国藩。毛泽东曾评价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之高。今天,我们翻开历史,走近曾国藩,一起分享他的历史故事。

湖南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立德立言的曾国藩

勤奋好学,矢志不渝

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1826年春,参加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1832年,21岁的曾国藩考取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后来,连考两次会试不中。1838年,27岁的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1849年,曾国藩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十多年间,他靠自己的努力,连跃十级,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不是那种睿智聪明的人,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少年得志,关键在于他的执著。有传说,一个小偷到他家偷东西,曾国藩在背书,小偷只能继续等。没想到,那个小偷背会了,曾国藩还没背会。小偷当面把课文说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湖南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立德立言的曾国藩

组建湘军,平定叛乱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疏批评咸丰皇帝,差点陷于不测之罪。从此,他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守孝。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但仍不堪一战。

1853年,曾国藩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同年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自1854年至1864年十年间,曾国藩统率湘军参与大小战斗上百次。战斗中,曾国藩两次差点丢掉生命。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文人带兵打仗,能够取得最终胜利,难怪毛泽东高度评价曾国藩。曾国藩从获得朝廷批准,组建湘勇开始,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湘军,就在于他打造出了一支与八旗军、绿营军不同的精锐之师。自此之后,才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

湖南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立德立言的曾国藩

教子有方,勤俭持家

曾国藩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的家教非常之严,要求孩子们一生牢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他不许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这些繁华的地方,而要他们住在县城老家,并且告诫子女: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

曾国藩多次写信给家人,陈述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可以说,这是曾国藩纵观中国历史,对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官宦之家很快就堕落下去的根由作了很好总结。

曾国藩不仅要求子女做到,而且以身作则。他做了一件衣服后,十几年乃至三十年他都在穿用。这对一个享受高官厚禄的人来说,确实不容易。

传说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他不是把它扔掉,而是把它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曾国藩修身的功夫。

后来,他的长子曾纪泽成为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成为有名的数学家,后代子孙中包括像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结束语:“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真是名不虚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双峰县   太平军   湖南   太平天国   绿营   湘军   会试   文武双全   官宦   侍郎   谷物   长沙   历史人物   长子   荷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