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多年来,克里斯托弗·诺兰一手抓私人化的原创大片(《盗梦空间》, 《星际穿越》)和一手抓高预算的制片厂大片(《黑暗骑士崛起》,《敦刻尔克》),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

他的上一部作品《敦刻尔克》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卖座的二战电影,而《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在全球的票房都超过了6亿美元,这似乎使他越来越有了随心所欲的权利。

《信条》拥有诺兰最牛的创意概念。尽管诺兰本人认为,这部直接描述时间和熵的电影不是一部“时间旅行电影”。但一旦你了解了影片的全部内容,你就会发现这一点有待争议,而最重要的是,《信条》可能是目前为止诺兰最糟糕的电影。

我会在下文中详细解释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但首先要说,我是诺兰的粉丝。我支持他带来全新的电影体验,他的最新作品充满创造性,几乎完全独树一帜,是一部专为广大观众制作的大预算、充满科幻概念的惊悚片。

如果换成其他导演,《信条》这样的项目恐怕很难被批准或获得足够的营销预算,虽然《信条》不乏亮点,但考虑到诺兰的业绩记录,这部电影无疑是一个相当令人震惊的转变,有太多的缺点。

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6.第一次看观感不佳

《信条》直接劝退普通观众,而且完全抛弃了叙事投入、人物背景或情节动机等电影制作的基础要素,以至于在两个多小时里,你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去关心剧情。

而且,虽然角色侃侃而谈的台词对话中暗示了某些事件和威胁,但都无法量化,并非什么有形的东西。

老实说,一部电影只有着眼于最基本的切入点才能让观众感兴趣。

《信条》中的信息来得又快又密集,各种喋喋不休的角色甚至直接告诉你不必试图理解,而主要角色也一直没有得到充实。下文我会具体探讨角色的问题。

在一部2.5小时的电影里,我们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需要认识到利害关系,并关注形势如何发展或为什么发展。

也许看第二遍或第三遍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解答观众的一些疑问,但无疑也会进一步巩固第一次观看时让人困惑又恼火的不快体验。

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5. 剪辑一团糟

有了这样的剧本,谁知道最初要拍摄多少镜头才能创建连贯的剪辑。

不管怎样,剪辑节奏一塌糊涂,让人难以恭维。整部电影似乎排斥定场镜头,在片头4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几乎只使用室内镜头,将客厅、餐厅、走廊等混乱地拼接在一起。

虽然影片在不同国家之间穿梭,但是除了仔细观察背景的砖结构,或者在脑海中记下建筑结构之外,你根本看不出彼此的区别。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可能只是为了绕过“枯燥的解释性台词”而进入到动作场面中),《信条》对观众欲迎实拒,从一开始就自顾自地一路冲刺。

归根结底,剪辑只会导致观众的感官和认知超负荷,既不利于吸引观众,更难以让人乐在其中。

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4. 在所有重要的场景中,混音都让人崩溃

就好像摧毁飞机还不足以让人想起《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一样,我们还会看到许多戴着面具的角色讲述沉闷的对白。

绝大多数的对话没问题,但是太多难以置信的重要场景被背景噪音或难以理解的对话淹没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个主要场景中,角色询问任务细节或需要做什么时,他们的声音都淹没在了背景声中。

当人物说话和行走时,海浪的呼啸声、机器的轰鸣声、街道的噪音会侵入你的耳朵。与此同时你又必须努力去理解那些已经令人困惑的信息,所以这些场景并不令人愉快。

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3.没有人物发展

约翰·大卫·华盛顿的角色被直接称为“主人公”(他的真实名字从未透露),而这只适用于这部极度重视概念、夸大一切可理解的东西的电影。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尼尔是一个你总是很乐意看到的风趣幽默的配角,但是只有这些:影片没有透露任何人的背景故事,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至于洞悉内幕的权重人物究竟是什么人,或者他们为什么关心任何事情,都无从得知。甚至当现实世界发生匪夷所思的变化时,主人公也没有表现出惊讶。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邪恶的俄罗斯人,伊丽莎白·德比奇则被归结为“与儿子处于危险之中的女性”,而且他们都没有进行过真正有意义的对话。。

克里斯托弗·诺兰告诉观众,“别试图去理解它,感受它。”说得好听,但你不能把角色也丢了啊。如果剧本和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可以原谅技术上的小问题,或者如果创意概念非同凡响,我们也可以原谅角色的不足。

对于《信条》这样一部充斥着规则、令人困惑的意象和断断续续的叙述的电影,公然告诉你要“关掉你的大脑”,我真的做不到。

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2. 演员完全被浪费了

涉及到某些事情时,甚至那些参与电影拍摄的人在拍摄的每一天都需要不时停下来问一些问题。这正是《信条》过于令人费解和复杂的现实写照,而在观影过程中,你也能感觉到演员并不知道这场戏如何进行,或者自己的角色处于什么状态。

约翰·大卫·华盛顿和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默契拍档无疑是片中最精彩的角色,但他们很少有时间展现自己的表演才华。即使是简单的对话场景,华盛顿也可以处理得更有趣,或让帕丁森模仿《盗梦空间》中汤姆·哈迪“亲爱的,做梦就要做大点”的场景制作笑料,但都被剪辑破坏掉了。

前文已经提到过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安德烈和伊丽莎白·德比奇饰演的凯特,这部电影的剧本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才华横溢的演员们在最小的舞台范围内表演。就连迈克尔·凯恩也在某个场景中出现了——尽管他出现在了预告片和市场推广中,但实际上他只有转瞬即逝的一场戏。

所有角色都流于表面,他们的作用似乎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动作场景,或者揭开令人大开眼界的概念。

这部电影就是对“信条”世界的解释,仅此而已。

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1. 把观众当成白痴

正如我之前多次提到的那样,克里斯托弗·诺兰似乎是唯一一位能够证明普通观众也愿意接受 “高逼格”概念的好莱坞大制作导演。这就是为什么《盗梦空间》可以说是他整体上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为什么《星际穿越》的结局用爱穿越空间让人吐槽的原因。

观众不希望被看低,也不愿意被告知不要动脑子。我们希望角色能提出问题,希望这个世界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希望随着更多信息的出现,我们能够愉快地解析出部分的答案。

而《信条》场景以连篇累牍的术语开始,甚至有角色直接问“你的头痛了吗?”,其他人则反复强调我们不应该试图弄清楚任何事情——这制造了一种诺兰凌驾于观众之上的谄媚感觉。就像一个臭屁的人在聚会上滔滔不绝地说出某一领域的信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结果却以“哦,你听不懂”来迅速回答后续的问题。

在过去,诺兰很乐意带我们一起玩,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我们随意丢进迷宫里。《信条》无疑是一次值得注意的变化,在影片中,诺兰似乎刻意将他过去游刃有余的地方变得过于复杂、令人费解。

在概念层面上,《信条》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最雄心勃勃的作品,但在创作过程中,他忘记了自己是在为谁制作这部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信条   伊丽莎白   罗伯特   大卫   华盛顿   约翰   大失所望   剪辑   不快   场景   观众   演员   角色   概念   背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