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大古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陶片500件

海南最大古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陶片500件


  去年12月中旬开始,国家博物馆在东方市四更镇,对海南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最丰富的古遗址——荣村遗址进行试发掘。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陶片500件、同时期房屋木桩40根,3件唐代陶器,一座明清时代古窑等一大批实物。同时,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做好前期准备,拟对另一处古遗址——板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大规模田野考古在东方市引起了轰动,许多市民茶余饭后都会聊一聊考古话题,搅起一股文物“热”、考古“热”。


  东方市考古界参与此次考古筹备工作的一位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海南岛从南到北各地区可谓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数量来看,东方市和陵水县是海南古遗址、古墓葬最多的两个县市。


  据介绍,汉代汉武帝时期就在如今的东方市设立了县治,有许多已经发掘的实物可作为证据;而宋代在现今的东方市东河镇设立了镇州故城;明代万历年间在现今的感城镇生旺村大雅坡上设立了感恩县城,也称大雅坡县治遗址。


  明代成化年间,东方市的县令楼积福,当时在整个海南岛威名赫赫,属于“土官”、“流官”一类的官职,在《明成祖实录》和《明宣宗实录》中也有详细记载。任职期间,楼积福曾因治理有方而专程前往北京述职,受到皇帝的召见与恩赐。1980年代,考古人员在东方市境内发现了楼知县的坟墓,1986年,楼知县的坟墓被列入东方县第一批县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名叫楼公坟。


  此外,考古人员还曾在东方市境内发现了秦观、文天祥后裔的墓葬,以及明代末年在抗击倭寇战斗中牺牲的当地“军保”、驻军的诸多墓葬。


海南最大古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陶片500件



东方荣村古遗址考古现场


  1986年,东方县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6处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东方市八所镇的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监狱旧址、四更镇荣村的荣村古遗址、东河镇的镇州故城、八所镇稻坝遗址(又称贝丘遗址)、感城镇的感恩县学宫、天安乡的摩崖石刻等。而地处现东方市新龙镇的明代高事音墓、八所镇新街居委会的新石器时代的新街古遗址、新街驸马村的大元军马屯兵场、三家镇宋代的符确墓故里等13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市县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各种原因,东方市境内的部分古遗址、古墓葬和文物,有的已经流失,或遭受盗墓等人为破坏,保护和发掘显得更为迫切。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19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统兵南下平定交趾以后,渡海入琼守卫南疆军队第十所的驻地。临海驻防,兵马苦于无井汲水。马援组织士兵在村旁“飞来庙”处挖掘出泉水,水质甘甜,永不枯竭,有“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井旁仍镶嵌清代乾隆26年(公元1761年)所立《汉马伏波之井碑》。这就是位于现今八所镇十所村被称为海南第一泉的汉代“汉马伏波井”,汉砖青石砌成的8.2尺方井,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后村民将这口井改砌为圆井,如今仍有部分村民习惯于清晨围井提水饮用,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保护、部分村民取水时操作不当,部分设施已被损坏。


  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朝廷在汉代九龙县旧址(今感城镇入学村西,西临北部湾)置感恩县,县治设在九龙山。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县治南迁中和乡(今生旺村),筑土城。据《琼州府志》载:“筑城周三百九十四丈,广一丈,高丈二尺,雉七百五十,窝铺二,辟门三。”后因年久失修倾圯,清康熙43年(公元1704年)复修。感恩县治作为东方历史上时间最久的县城,历经500余年。如今,城墙仅剩墙基,护城河仅城外西南部尚存浅浅的痕迹,城内仅存学宫(文庙)和关岳庙,其余建筑荡然无存,而遗存的古文物也在遭受风吹雨淋。


  此外,位于感城镇布磨村东岭南麓的黎族峒首、知县楼积福的楼公坟,也曾被盗墓贼“光顾”。清代王道熙的墓葬曾在“文革”期间被毁。这些古遗址、古墓葬和文物,亟需发掘和保护。


  1986年春夏之交,四更镇荣村村民在村庄北面的伏龙园平塬上耕种犁地时,从庄稼地里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和瓦片。随后,此消息上报至东方市文物管理所,时任所长的曾会琼(已故)和副所长郑瑶新立即带领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查看,初步判断这是一处人类古遗址,并将情况上报给上级部门。


  经过再次深入考古勘察和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该处人类古遗址埋藏十分丰富,占地面积约500亩,表土部分的文化堆积大部分遭到破坏。从遗址的几处自然断面分析,文化层较厚,中层发现了贝壳、夹砂陶片、几何印纹陶片和动物骨骼,几何印纹陶多为灰褐色、轮制,纹饰有划纹、方格纹和水波纹等,器型主要是罐和瓮,为汉代文化层;下层发现了贝壳、夹砂陶片、磨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夹砂陶几乎全是素面,以褐色陶为主,有少量磨光黑陶,陶器均为手制,器型以罐为主,流行圈足器和桥状耳,石器有梯形石斧和石锛,发现的偶蹄类动物肢骨大多有砍刮等加工痕迹,有少量骨器和牛牙,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1998年,在当时的东方市博物馆馆长黄杨琼、馆员陆运周以及上级考古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考古人员再次在荣村古遗址上层发现了南北朝时代的文物,荣村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达到了上层、中层、下层3个层级,是海南已发现的文化堆积层最丰富、面积最大的人类古遗址。


  “应该说,荣村古遗址的两次考古都颇为成功,但从实际考古情况来看,人类对荣村古遗址的全貌并没有完全摸清,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东方市考古界一权威人士表示。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详尽考察和周密准备,2013年12月中旬,国家博物馆派出了第一批9名考古人员进驻四更镇荣村,前往伏龙园进行试发掘。同时,省博物馆人员紧锣密鼓地筹备,拟对东方市境内另一座古遗址——板桥遗址进行考古试发掘。


  我国唐代南方有4大名镇,其中海南岛东方市的通远镇即现今的板桥镇名列其中。宋代板桥镇曾是延德县(又称延德郡)的县治所在地。1959年2月,板桥镇板桥村群众在耕作庄稼时发现该遗址。考古人员随后发掘出了唐代的瓦当、宋代的龙泉窑影青瓷片、元代的铁杖等文物,文化层堆积涵盖了新石器时代、汉、唐、宋 、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历史跨度久远,几乎每个堆积层都有很多丰富的文物。


  据悉,此次荣村考古初步规划用时2年,一期预算经费为2000余万元,板桥遗址正在进行规划。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从荣村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陶片500件、同时期房屋木桩40根,3件唐代陶器,一座明清时代古窑等一大批实物。待整个考古结束以后,将就地建立展览馆进行保护并对外开放展览。


  1月18日,记者前往四更镇荣村考古现场了解情况。该村党支部书记吉家彬表示,村民非常欢迎国家博物馆进驻伏龙园进行考古发掘,自从考古人员进驻以来,一波接一波的本地人,甚至还有其它市县、岛外人士慕名前来参观,想一睹出土“宝贝”的风采。


  采访期间,记者在宾馆、茶店等地发现,很多市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都与荣村古遗址考古发掘有关,此次考古活动,在当地市民之中搅起了一股文物“热”、考古“热”。(记者 罗晓宁 文/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新石器时代   东方市   海南   汉代   遗址   海南岛   板桥   文化层   发现   宋代   唐代   明代   文物   人员   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