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一路走好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尺头。


——袁隆平


520这个甜蜜的节日刚过,就传来令人悲痛的消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消息一出,无数人为之悲伤。


因为,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上一次袁老登上热搜还是被夸是幽默风趣的“90后梗王”。


袁老,一路走好


爱好:自由。

特长:散漫。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采访里老先生幽默风趣,语言条理清晰,身体看上去也特别硬朗。


袁老,一路走好


所以不少网友都说:“00后”我们不见不散。


袁老,一路走好


但没想到,这一次风趣的袁老先生没能守约。


他永远留在了属于他的“90年代”。


袁老,一路走好


你或许没经历过那个,一粒饭就能绊倒一个国家的年代,但你不能不知道,如今的你吃下的每一口饭,都是袁隆平种下的希望的种子。


袁隆平对中国贡献有多大?


就是在当年那个填不饱肚子的时代,因为他才能让更多人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让中国人不再挨饿,上一个做到这个成就的,已经被封了神。


袁老,一路走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恰逢高中毕业的袁隆平报考大学。


父亲其实早就为袁隆平做好打算,想让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但是没想到就选专业这个问题,袁隆平早在小时候就做好了打算。


“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时候,桃子红红的,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从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觉得学农好!


这之后,他用尽百般方法顺服了父母,高高兴兴的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在那个闹饥荒的年代,活活被饿死可不是什么玩笑话。


于是,大学毕业后,他就想着,如果能用自己所学来改变现状,那该有多好。


袁老,一路走好


1956年,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带着学生开始了农学实验。


种田不光是一门技术活,也是要动脑子的。


他灵光一现:“能否用人工方法培养杂交水稻呢?”


他从此把自己埋在了稻田里,每天面对着高高低低的稻穗,检查了数百万株稻穗,在全国多地奔走研究。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嘲讽,都没有让他放弃这个想法。


袁老,一路走好


终于在1970年,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一国之本都在于粮,控制了一国粮食就等于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命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因为人口多,中国的粮食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尴尬状态,于是有些外国学家抱着看笑话的口吻发问:“谁来养活中国?”


历经三年研究,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成功,试验成果比常规稻增产了20%左右。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粮食问题逐渐明朗起来。


袁隆平团队定下的目标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一次次被实现反超。


如今,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


“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用一次次刷新纪录的高产水稻,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袁老,一路走好


在后来的采访,他回想起过去,说过这样一段话:


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一路走好


记者问:“那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老先生长舒一口气,说:“不可能了。”


袁老,一路走好


是啊,如今的中国,不再会因吃不饱而发愁了。


这坚定地“不可能了”四个字,是给予中国,给予中国人民的底气。


他说,自己出生在旧社会,旧中国贫穷落后,如今中国的发展让他感到很骄傲。


其实,中国何尝不是因为有了您,而更加自豪呢。


袁老,一路走好


2020年,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全球都被拽入了一场生存考验。


超市被抢空,食材断货,那时候才明白,幸福哪里是什么大富大贵,像平常一样安宁就是最大的福气。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


好在,中国没有在这道坎上摔跤。


袁隆平第一时间站出来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紧接着,袁隆平捐款10万元,并捐赠200吨大米支援武汉。


这在众多数千万的捐款中并不算起眼,但是这些最朴实的物资不仅最真挚的祝愿,也更像是给身处沼泽的武汉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能拿的不多,但是保证每个人吃饱饭,还是可以满足的。


袁老,一路走好


我们何其有幸,因为有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勤劳质朴的农作人。


即便是面对这样的灾难,乖乖呆在家也不用怕吃不饱饭。


这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几句话的经历,而数十年来积累的实力,才能让中国迅速有效的走出泥淖。


袁老,一路走好


为国效劳了一辈子,袁隆平无怨无悔。


在别人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安心在家享乐的时候。


老先生挺了挺腰板:“乐在苦中,我身体还行,没有退休的念头。”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在获奖当天,他还忙碌在田间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情况。


袁老,一路走好


他说自己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我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同事就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还有一个是“覆盖全球梦”


“如果全球一半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所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这将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很大贡献。我还要继续工作,实现我的梦想,向水稻的更高产量攀登。”


如今的中国,终于不再因为吃不饱饭苦恼,那么能为国际社会做什么贡献成为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不惜跑去了迪拜,和团队一起在沙漠盐碱地上种海水稻。


袁老,一路走好


穿的是15元一件的衬衫,100元左右的皮鞋。


大家对老爷子的印象,可以用“清贫”二字形容。


可是,真正的身价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值多少钱。


袁老爷子的一生,就是英雄的一生,正是因为他的伟大研究,才让中国的13亿人口终于吃上了饱饭。


他的美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

他的追求,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他的乐趣,日日下田,而已。


弓腰91载,瘦了身骨,肥了稻谷,养活千万生涂。

坚守91年,少了休憩,多了丰收,鼓舞无数风流。


袁老,一路走好


离去不是永别,遗忘才是。


我们要感谢您,更会记住您。


袁老,一路走好。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粮荒   籽粒   稻穗   老爷子   武汉   水稻   沼泽   风趣   老先生   中国   粮食   贡献   年代   国家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