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瓦屋山不仅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而且还是道教胜地,历史上,曾经有无数名人游历过瓦屋山,并留下诗篇。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摄影丨王媛

自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么瓦屋圣山又有谁立足过呢?

1蚕丛

“周失其政,蜀始称王”,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诸侯被捉弄后,愤愤不平,“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当了蜀国的开国国王,时间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距今2700年。

蚕丛着青衣,教民种桑养蚕,使蜀地经济勃兴,创建了蜀国。死后蜀人感其德,祀蚕丛为青衣江(蚕神),将其出生地命名为青神县,其主要活动区域亦用青衣江名即青衣江。传说蚕丛死后葬在瓦屋山东岩与他的家乡遥遥相望。

在蚕丛时代,青衣江流域居住的主要是羌人,除了养蚕、渔猎、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在祭祀青衣神的活动中,在高高的坝子中搭台酬神唱戏,娱神而自娱,形成规模空前的“青羌之祀”,流传至今的"三月三”,“五月台会”等均是此种古蜀遗风,而瓦屋山则留下了“圣德”、“薄山“、"遗福”、“万安”等庞大的祭祀蚕丛的建筑群,是当时最集中最典型的青羌之祀。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摄影丨刘正中、罗德军

2老子

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四川来干什么?原来是来寻找”青羌之祀“,来寻找以蚕桑兴国,敢于首先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立的蚕丛蜀国。

蚕丛以丝绸兴邦,不仅加强了同中原的联系,而且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使蜀中所产蜀布和青筇竹杖,远销到身毒(印度)。蚕丛立国兴邦的事实,不能不引起身在中原的大思想家老子的瞩目和关心,促使他不远千里,用了三年的时间来考察青羌之祀。

老子到了”青羌之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当周之末,居山与世人绝迹。惟有黄发友五人,手扶青筇杖,出入室中与老子谈。“那五位黄发友就是瓦屋山的五郎洞主,最后老子生化在瓦屋山青羌之祀。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其升化处修了会仙桥、太极殿,并且把瓦屋山又叫君山、老君山。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摄影丨图片来源资料、罗利俊

3张道陵

东汉末年,张陵,即张道陵,客居蜀中时沿着老子的足迹率其长孙张普来到青衣江边的易俗乡,传道布道,留下珍贵的《张道陵碑》。

张陵系道教的创立者,自封天师,他任江州令时,十分关注青衣江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他的足迹遍布仁寿、井研、彭山、洪雅,为井盐的开采做过许多工作。他在更为偏僻的盆地西沿山区,设立二十四个治所,传播五斗米道。他所提倡的一些原始互助的主张,至今仍在瓦屋山区流行。如山地笋棚内备有米、盐、柴、灶,过往的猎人、采药和进山路过者取用后,根据自身力量予以补充。《张道陵碑》生动地记录了张道陵携其孙张普在易俗乡传道的历史,与此同时人们还在附近巨石上绘制了”天师行道图“,用笔精练粗犷,然而却透露出一股凛然之气,现在瓦屋山区许多山地人家仍然供奉张天师的画像和符灵,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摄影丨尹霜林、袁翰文

4张三丰

元末明初,著名的道人张三丰,到瓦屋山苦修,创立”瓦屋派“,朱元璋与朱禄屡次派人寻觅,均避而不见,却与蜀王朱椿过从甚密,朝廷对他十分恼怒,表面上给他敕封了许多头衔,另一方面又断其退路,借妖名,将瓦屋山的朝觐,著名得分四川才子杨升庵在贬往云南充军时,偏不信邪,专门来游瓦屋山,欣然题下”与造物游”四个大字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摄影 | 尹霜林

5威尔逊

1908年,英国著名的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E.H.威尔逊(Ernest H. Wilson)在瓦屋山停留考察了10余天,把瓦屋山誉为“云霭之上一座巨大的诺亚方舟”。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摄影 | 图片来源资料、石天权


6苏东坡

苏东坡在胶西作诗,却有“瓦屋寒堆春后雪”,可见他心里对故乡还是没忘。

曾经游历过瓦屋山的历史名人

资料图

瓦屋山的原始、古朴、神奇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墨客题诗引词,苏轼的“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陆游的“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至牂牁裂地来”,以及何绍基的“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最为精彩,成为千古绝唱。

源于(山水洪雅)

编辑:何广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瓦屋   仁寿   峨眉   道教   洪雅   养蚕   中原   蜀国   天师   青衣   山地   祭祀   老子   山区   神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