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经常叼着孩子,就不怕误伤它们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猫或者狗,叼着幼崽跑来跑去,特别是猫咪,非常喜欢转移自己的幼崽。人们不禁会担心,这些出生不久的幼崽,是否能承受成年动物的这种对待方式?它们真的不会受伤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分析下这个现象。


动物经常叼着孩子,就不怕误伤它们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这种转移幼崽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猫和狗的身上,自然界的很多动物,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转移自己的孩子。因为,它们的幼崽刚出生时很小,甚至还不能睁开眼睛,必须靠母亲的照顾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为了躲避其他动物的威胁,母亲往往会采用叼着后脖颈的方式,来转移它们的幼崽。而大多数食草动物却不会,因为它们从出生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要躲避天敌的捕杀,所以幼崽刚出生就要立马学会奔跑,否则只有被捕食者吃掉,这也是它们适应大自然的结果。


那些喜欢叼着幼崽转移的食肉动物,一般都具有锋利的牙齿,它们长长的犬齿可以用来撕咬杀死猎物。人们猜测,如果这些动物在转移幼崽时,幼崽感到恐惧而挣扎,母亲为了不让它们摔在地上,势必会更加用力地咬住它们,在这种情况,即使成年动物无意伤害幼崽,应该也很难保证不咬伤它们。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科学家们开始观察各种动物转移幼崽的情况,结果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幼崽一旦被咬住后脖颈,无论此前幼崽多么反抗,挣扎,也会立即安静下来,表现出一种乖巧的姿态。它们会拱起脊柱,收起尾巴,十分安静。

动物经常叼着孩子,就不怕误伤它们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为什么一旦被咬住后脖颈,这些动物就会立马变得乖巧、安静呢?


科学家们开始分析这种现象,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幼崽,即使是成年的动物,也会有这种现象,不过这种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历史上关于这种现象的记载,可以追到古埃及时期,这也是关于人类驯养猫的最早记录。当时,古埃及人发现猫的眼珠形状,会根据光线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就像月亮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一样,因此认为猫咪是月亮神的化身,它们开始崇拜猫这种动物,而这也拉开了他们驯养猫的帷幕。当时他们发现用夹子夹住猫的后脖颈,它们就会安静下来,在发现了这一现象后,加速了他们驯养猫咪的进程,这也使猫咪可以乖巧地坐在那里受人们的朝拜。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从一些古埃及的壁画中,看到那时候人们对猫跪拜的画面。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发现,这些动物后脖颈的皮毛下,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当它们幼崽的后脖颈被咬住时,幼崽感受到这种行为,而产生应激反应,神经元会释放出一些神经递质,进而会诱发一系列神经反应,随即幼崽会立即安静下来。正因为这种现象,才能让这些成年动物,能够很容易地转移它们的幼崽。


动物经常叼着孩子,就不怕误伤它们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幼崽后脖颈处的皮毛更加松软,很容易和它们的脊柱骨分离开,这也保证了成年动物不会咬到它们的脊骨,因此是很安全的。


最后一点是,这些成年动物咬住它们幼崽时的动作,其实更像是‘含’着它们。即使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也不会用它们的犬齿,以及太大的咬合力去咬住幼崽。就如同幼崽安静的应激反应一样,这些成年动物的咬合力度也会把控得刚刚好,既不会咬疼幼崽也不会让幼崽掉下来。成年动物只会用更平的门齿轻轻咬住幼崽,所以不会咬伤幼崽。


因此成年动物合适的咬合力,加上幼崽松软的皮毛以及后脖颈的应激反应,根本不用担心幼崽会受伤,这也让成年动物转移幼崽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了。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幼崽在被转移的过程中,疯狂挣扎和喊叫,不仅容易被其他捕食者发现,甚至会从成年动物的嘴中挣脱出来,进而很容易摔伤、死亡。所以在大自然的选择下,那些不容易转移的幼崽就很难存活下来,这样一代代的进化下,“咬住后脖颈皮毛等于安静”的指令,早已经刻在了它们的基因中,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


动物经常叼着孩子,就不怕误伤它们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不禁要感叹下大自然的神奇,这么一个不经意间的发现,竟然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在里面。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一切,这些生活在大自然的动植物,总是以一种你意想不到方式生存,一切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相信小伙伴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喜欢我的朋友,记得点赞收藏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犬齿   动物   神经元   咬伤   月亮   脖颈   松软   乖巧   皮毛   猫咪   大自然   安静   现象   方式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