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不是庸才,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往往不是所谓的名将

有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

公元前260年,赵国集中四十五万大军和秦军在长平,就是现在的山西高平展开决战。赵军的将领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却没上过战场,结果这一战就让赵国一蹶不振,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被秦军全部歼灭,让赵国走上了灭国的道路。

赵括不是庸才,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往往不是所谓的名将

不过我个人觉得,赵括未必是庸才,说他纸上谈兵,其实还是有点不公平的。

首先,咱们先看看长平之战的背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秦军进攻韩国,韩国决定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求秦国罢兵。

但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和当地的人,不愿意给秦国当百姓。因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百姓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让秦国有暴秦之称。于是他们就向赵国投降。

当时赵国在位的是赵孝成王,刚刚继位的他面临一个选择,究竟接受不接受上党郡。赵国的大臣分成了两派,一个是不接受,因为接受的话,肯定会爆发秦赵两国的战争。另一派是必须接受,这一派的赵国大臣认为,你接受不接受,早晚给和秦国有一战,你等秦国把上党郡给吞并了,然后再打,那肯定吃亏。

于是赵孝成王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接受上党郡军。同时派出赵军前往支援。

当时兵锋锐利的秦国当然不能忍,直接倾全国之兵进攻,想从赵国手里把上党郡给抢回来。

赵国这边也不含糊,直接派出老将廉颇率领赵国大部分军队和秦军对阵。

但是,咱们说老实话,两支军队,如果战斗力相差太大,名将也很难起到什么作用。廉颇在长平地区设置了三道防线,结果被秦军给攻破了两道。赵军只好撤到丹河的东岸,勉勉强强守住了第三道防线。赵军就在这里和秦军对阵起来了。

廉颇的想法是耗,想办法让秦军的粮草耗光,这样,秦军就只能退兵。

但是,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所有人就为两件事忙活,一个是打仗,另一个就是种粮食。所以,秦军虽然是远征,但是粮草非常充足。

赵国人不喜欢种地,喜欢当商人经商,当时的赵国出名的除了商人,就是歌女舞女,所以国内的粮食并不多。赵国想买粮食解决问题。

赵括不是庸才,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往往不是所谓的名将

但是,以古代那种情况,大规模买粮食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别的国家看到赵国急需买粮食,就不卖,等着粮食涨价,反正人给吃饭,你赵国不敢不买。时间一长,赵国这边反而耗不起了。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孝成王开始的时候,反复催促廉颇出战,后来又改派了赵括担任赵军将领出击作战。为什么,赵孝成王选这个赵括呢?

因为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经在阏与之战中大破秦军,当时秦军正在围攻阏与,赵国这边连廉颇都说救不了,结果就是赵奢不服气,大概意思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打怎么知道?赵奢领军果然大破秦军。

当时的赵孝成王就是在赌赵括是另一个赵奢。赵括熟读兵书,而且不惧怕秦军,又出身将门,是当时赵国非常合适的人选。

赵括上了战场之后,也并没有我们想想的那样不堪,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围困后,断粮四十六天都没有崩溃,还能不断组织突围,最后赵括还亲自上阵冲锋,最后被秦军的弓箭射死,可见赵括无论是勇气还是指挥军队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最起码比一般人强不少,绝对不是什么庸才。

赵括不是庸才,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往往不是所谓的名将

当然,赵括面对的秦军将领太强而导致战败也是重要原因,秦军主将是武安君白起,号称人屠,梁启超先生认为,白起在战国时期指挥军队杀了有一百万人。赵括第一次上阵就面对这样的对手,他不输恐怕也很难。

最后,我觉得,从赵括的事情我们要吸取一个教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决定它战争胜负的关键,往往不是一个所谓的名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庸才   名将   秦国   兵书   粮草   纸上谈兵   韩国   将领   大臣   防线   胜负   成语   战场   战国时期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