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周源:克制是为了走得更远

“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

视频加载中...


十年深耕


《中国慈善家》:疫情之后的新知青年大会上,你把知乎的slogan做了调整,为什么改掉“有问题,上知乎”?


周源:问答是人和人之间很基础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法。知乎最核心的是他问你答,有无数的人在里面分享各个领域的经验与见解。


借助这次疫情的契机,我们发现太多的问题需要答案,需要解决方案,需要人与人之间力量的传递。有问题就一定有人回答,所有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只是会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就把slogan升级为“有问题,就有答案”。


《中国慈善家》:成为创业公司的CEO与之前程序员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周源:公司 CEO处理工作得学会变速跑。有时候面对的是公司一年战略问题,有时候是眼下当天的问题怎么解决。我需要一直处于不断切换的状态,时间长了也习惯了。


《中国慈善家》:知乎在以什么样的速度跑?


周源:比较克制的速度吧。总体来看,知乎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节奏上,我们走得很克制。商业化的健康发展是长期的过程,克制是为了走得更远。


《中国慈善家》:过于克制或许会被后来者拍打在沙滩上?


周源:科技公司被抛弃、产品新陈代谢是行业的物理规律。媒介升级本身就是变量,不会以某个公司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公司都应该想,当媒介发生变化的时候,能用什么样的方式、产品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早期的互联网看重速度就是一切。当互联网衍生出的产品、服务,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就要考虑产品的质量问题。知乎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确了一些东西,比如不以低质量换流量。在传统的、通用的商业化变现方式上,我们一直是比较克制的。


《中国慈善家》:进入下一个十年,知乎有什么长期规划?


周源:我们还是做具有长期价值的事。社区有点像耕地,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土壤犁好、培育好。


未来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答案可能无经验可循,人们将不断探索无人区。但其实,答案并不在未知的未来,它藏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成为问题的答案不过是形态和时间的问题。未来我们会更聚焦青年。2021年,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用来支持创作者,尤其是年轻创作者的支持。


知识的力量


《中国慈善家》:你怎么看知乎身上的精英化标签?


周源:知乎是创作者高度集中的原创平台,只要分享自己知识见解的都是精英。有一些报道,说知乎一开始请一些互联网大咖,所以它就很精英。其实最开始是邀请机制,我们邀请我们的朋友注册,数量很少,这些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中国慈善家》:你自己如何定位知乎?


周源:2011年公司成立的时候,我在写给同事的全员信中就说,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还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这是创办知乎的初心。


问答、讨论、信息分享这些都是人类很基础的需求,知乎要做的就是让那些值得沉淀的内容沉淀下来。知乎并不是付费生产内容,我们的核心还是提供大家讨论、彼此交流的平台,帮助大家分享知识经验见解,让个人的知识力量能够变成其他人的力量。


《中国慈善家》:流量驱动时代,它会不会失控?


周源:咱干社区的事儿,一味地追流量,这不就没劲了吗?互联网里面流动了这么多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都可以是知识,但一定是区别于比较娱乐化和消费式的。


我们并没有把知乎当成一个比较通用的流量平台,整个知乎社区是提供用户有效沟通的交流场所,一个能够高效求解的问答空间,这是基础定位。有了这个定位,社区里就会产生内容、流量。


有很多公司由于规模变大,产品达到国民级的水平,但我相信所有的科技公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都要面临一个由于它本身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些东西可能确实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变化和结果。

对话周源:克制是为了走得更远

2018年1月20日,知乎“不知道诊所”亮相天津大悦城。在这个模拟真实的诊所场景之下,大家可以在挂号台现场提出问题,与坐诊的数十位知乎优秀回答者组成的“专家门诊”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图/视觉中国

生意与公益


《中国慈善家》:作为老板,你怎么平衡生意和公益?


周源:生意是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收益,这个过程不能反过来。尽管知乎是一家商业公司,但知乎的使命是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见解,通过自己擅长的知识帮助另外一些有疑问的人。在从解决社会问题和和创造价值的维度,在知乎,生意和公益是可以统一的。


很多时候好内容也是好生意,比如现在有一些比较好的品牌,在知乎上回答关于某类消费品的问答,可参考的价值也不低。


《中国慈善家》:知乎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了吗?


周源:我们的商业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各种品牌和企业合作,另外一块是偏向知识付费产品,过去一年这两块业务增长得都挺不错,传统的品牌广告发展也不错。


当然,所有的变现方式还是要基于业务本身,业务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持续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核心的是让平台、用户、创作者、合作伙伴,能在知乎形成一个比较好的闭环。


过去几年整个知乎的商业发展还是蛮不错的。一方面我们不断地想办法让知识本身变成一种商品、服务,通过平台的连接,给到那些愿意为知识消费的人。我们的知识付费业务演变为知识市场,再升级为现在的盐选会员,到今天为止,月活跃的付费用户已经超过了250万。


《中国慈善家》:最近拼多多女员工猝死的新闻上,知乎站出来驳斥“拼多多辟谣”的行为,被网友点赞。你自己怎么看?


周源:我们只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做了简要和必要的回应。当时网络上有很多谣言,需要知乎来把一些正确的信息补上。


《中国慈善家》:你怎么看待互联网公司的“996”“007”现象?


周源:我自己的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每天晚上很少是在凌晨2点之前睡觉。但作为公司来说,把加班作为强制性要求或是某种标准,我觉得不对。


公司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的机会是第一位。在这过程中,形成大家通用的公司文化,这是一个团队彼此信任和协作的基础。


知乎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起初人很少,也是在最近两年,团队人数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工种不同,工作方式都会有一些区别。我们比较看重的是最后的作品,中间可能每个人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工作方法,在这方面知乎还是比较开放的。


不惑之年


《中国慈善家》:你在30岁创立知乎,如今知乎十年,你也到了不惑之年。30的你和40的你有什么直观变化?


周源:自我感觉变化没有那么大。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从梦想自己要去改变世界到知道如何去改变。30岁的时候,特别希望现实中的世界、事件变成理想中的样子,但这个世界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在一段超长时间沉淀之后,40的自己对这个世界多了更多的敬畏心,比以前更包容和开放了。


《中国慈善家》:接下来,你对自己公益方面有哪些规划?


周源:人最难的就是定义自己,更难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未来的自己。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些想要去做的事情,可能未来会去实现,就是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


我出生在贵州,从小看到了很多由于地区贫困让当地的人成长受限制的例子。前几年我跟同事说,我要去修希望小学,后来发现这个想法已经很落后了,教育资源的匮乏不是简单的修个学校就能解决的。


师资也是个重要问题。2018年,我们跟贵州榕江县合作,我们给当地的老师免费提供知乎上的课程,解决老师的成长问题,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够变成他们提升自己,看到更大世界的窗口。


去年我们对口帮扶了佛坪县、赤城县兴仁堡小学。后期我们还会从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上有一些帮扶措施。


《中国慈善家》:在这些帮扶过程中,你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周源:有意思的是,我们给老师们提供知乎上的课程,到最后往往是老师们在推动着我们的产品。另外,老师教育水平的提升,还是取决于老师的教育理念以及他自身学习的来源。老师如果得到很多的培训,能够发现更大的世界,他传递给学生的东西就会更加的丰富。给老师提供课程的这种形式是不是能够长期解决问题,这个还不太好说,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尝试。(记者 邱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慈善家   创作者   中国   见解   公益   流量   答案   老师   方式   知识   旅游   工作   产品   平台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