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内蒙古阿尔山

从资源枯竭城市到旅游名城的绿色跨越


阿尔山,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年轻的边境旅游新城,依山而建,因水得名,因生态而兴。阿尔山不是山,全称“哈伦·阿尔山”,是蒙古语音译,意为“热的圣水”,位于蒙古国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交汇处,地处兴安盟西北部,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拥有森林草原、火山遗迹、矿泉温泉、高山湿地、河流湖泊、峡谷奇峰、冰雪运动、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集原始性、神奇性、多样性于一身。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一直以来,阿尔山市是大兴安岭林区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由于多年的开采和利用,阿尔山市因森林资源日益枯竭而直接导致以林木资源为依托的主导产业的萎缩,森林可采林木资源已近枯竭。为摆脱森林资源枯竭、林业产业衰退的困境,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方面,阿尔山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自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后,阿尔山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的保护力度,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深山远山林场址搬迁等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境内河流、矿泉等资源进行全面普查。重点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建立了中蒙区域联合防扑火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对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同时,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全民植绿、护绿、兴绿、爱绿活动,加大重点区域绿化力度,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


立足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阿尔山市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明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滑雪之乡、中国自由式滑雪训练基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中国冬季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气候生态市、“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称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黄金精品旅游线路的亮点。2017年2月,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年5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1次会议正式批准,阿尔山市成为我国第34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2019年,阿尔山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标志城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从昔日默默无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旅游胜地,阿尔山市不断探索和践行属于自己的旅游发展之路。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城市建设别具匠心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曾经,为林而生的林区百姓,一亩良田、两间小屋足以过上幸福的田园生活。如今,内具秀丽、外备欧洲风情的中心城区,融合区位优势、空间优势,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发展框架。


阿尔山把全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立足旅游城市定位,打造城市景观小品,城市基础设施面貌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城市规划布局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阿尔山逐步成为具备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旅游口岸城市。如今,除公路外,阿尔山机场已开通阿尔山至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乌兰浩特、满洲里等航线,同时可以根据情况增开旅游包机业务;铁路已开通直达沈阳、海拉尔、乌兰浩特的客运列车。


近年来,阿尔山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契机,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观光农业,以启动“花海乐土”项目作为打造阿尔山市“旅游+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阿尔山市至伊尔施路段观景台西侧种植60亩油葵、50亩树莓、260亩道地药材、500亩紫花苜蓿;铁路东侧、公路西侧种植15亩黑心菊、75亩波斯菊。让绿化成为融在阿尔山血液里不可分割的细胞,分散在城里城外、街头河边,为小城输送着氧气,构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凭高远眺,阿尔缮河沿线似一条锦带将阿尔山市打扮得风姿绰约;漫步阿尔山市,五里圣泉、中心广场等系列城市景观小品彰显着城市综合品质,繁茂生长的绿地树木让人赏心悦目。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旅游资源独具魅力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阿尔山地处北纬47°的寒温带,年降雨量460毫米,夏季日均最高气温只有22℃。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阿尔山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3万个/立方厘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外国游客赞誉这里“空气都可以罐装出口”。据东方空气网监测数据显示,阿尔山市全年空气质量均为优。每年从10月开始到次年4月,都是阿尔山的有效降雪期,雪期长达7个月,平均积雪厚度超过350毫米。正因为落雪早、雪质好,使这里成为国家滑雪队的冰雪运动训练基地。


作为第四纪火山喷发的地质遗迹,阿尔山有着亚洲最大的近期死火山玄武岩地貌,地质构造、土壤、植被生物均保持原始状态,再现了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的演替全过程,具有较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其中,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石塘林、龟背岩更是国内少见的奇特景观。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拥有200多平方公里保护完好的亚洲最大的火山熔岩地貌,这里的一些火山熔岩景观是亚洲仅存的,专家称之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并确定阿尔山地区有50余个火山锥、4座活火山,从而使阿尔山火山群成为中国活火山家族的第7位成员。


由于火山运动造就的特殊地质构造,造就了阿尔山有冷泉、温泉、热泉、高热泉等温度不同、功能各异的饮用和洗浴矿泉逾百眼,是国内最大的功能型矿泉群落,被确定为“中国优质矿泉水源地”。其中,海神温泉博物馆的48眼温泉以及被杨成武将军称赞为“圣水奇泉”的五里泉最为人们熟知。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近年来,阿尔山市围绕全域旅游建设,统筹规划旅游空间布局,有效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在全域旅游体制机制、营销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正在努力实现从传统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嬗变。同时,针对夏季火爆、冬季冷淡的现状,阿尔山整合冰雪、矿泉、火山、林俗等优势资源,实施“拉长旺季、做热淡季、实现全季”战略,持续开展杜鹃节、圣水节、国际森林音乐节、国际冰雪节等品牌活动,完善和丰富四季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推动全季旅游发展步伐。


目前,阿尔山市拥有的景区、地质公园和保护区可以概括为“11123”。即:一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家世界地质公园、一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家国家森林公园和三家国家湿地保护区。全市共有宾馆、酒店、旅店等旅游服务接待企业707 家,旅游接待能力达到2万余张标准床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4万余人,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近4万人。


阿尔山市将“生态立市、旅游强市”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努力把阿尔山市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019年,全市接待旅游者498.63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收入60.77亿元,同比增长16%。


“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正成为一张递向世界的名片,异彩纷呈。(高光宇)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文旅扶贫显成效

——“绿富双赢”的阿尔山


美丽的阿尔山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这里是老国有林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达86%。这片绿水青山,春有与冰雪相映盛开的杜鹃,夏有火山地貌的特殊容颜,秋有七彩的斑斓,冬有蓝天与白雪的悠然。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让阿尔山市面临着新的转型,2011年7月,阿尔山市被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阿尔山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开启了“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的独特脱贫之路。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放下斧头当导游”,阿尔山的“绿富双赢”令人羡慕


1


守护绿水青山

让“绿”的底色更浓


阿尔山市自2002开始实施禁牧退耕,2012年在林区率先实施全面禁伐,实施“天保工程”1036余万亩、公益林管护29余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05余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0余万亩。牢牢守住“绿水青山”底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81.2%,绿色植被率达95%。这不仅让阿尔山市绿的底色更浓厚,更为阿尔山市积累起绿色财富。


同时,阿尔山市秉承“打开国门保护生态、看紧家门严守生态”理念,在蒙古国一侧组建了全国首支境外防扑火分队,筑牢中蒙边境森林草原生态防扑火线。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推行“水十条”、河长制、湖长制;坚决落实“土十条”,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抓实抓好“气十条”,四季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远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是大自然恩赐的“天然大氧吧”;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环保项目的投入力度,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努力,一份成果。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77.86,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到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6%;从地表水水质达到三类以上,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从“特殊困难地区”到2019年4月正式退出国家贫困旗县序列,阿尔山市用一组组高附加值的数据,一项项固本筑基的绿色行动,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底色,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上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全域旅游+五小经济”

让“富”的道路更宽


阿尔山市作为人口总量最小的国家贫困旗县,贫困面相对较小,共有建档立卡户581户1427人。结合本市市情,因地制宜落实“五个一批”工程,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和办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阿尔山市委、市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紧紧扭住旅游产业这一关键,探索形成“全域旅游+五小经济”模式,因户施策推广小种植、小养殖、小商业、小劳务和小合作五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到户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阿尔山市建档立卡家庭平均人均纯收入远超国家扶贫标准,平均达到了1.6万元以上,阿尔山市“旅游+扶贫”发展卓有成效。


与此同时,考虑到贫困群众的销售渠道有限,阿尔山市还探索践行“消费扶贫”理念,成立了阿尔山市乡乡农牧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建立消费扶贫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元渠道,不仅将本地贫困群众产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休闲绿色农业等产品和优质进口免税商品推广销售出去,还更广泛地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这既兼顾了市场化的特点和优势,也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责任感,有效地拓展了扶贫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扶贫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据阿尔山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宣传组长李东英介绍:“乡乡公司成立以来,在北京、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等地共开设4处体验店,产品还进驻了北京‘百年老字号’东单市场,与银联、京东等多个网络销售平台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截至目前,已有60余种特色产品在北京、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等地市场出售,与公司签订购销协议和劳务协议的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300元以上。随着供货渠道的进一步拓展,现已建立多条长期供货渠道,为签约建档立卡群众增收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3


定点帮扶

让“富”的力量更强


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决战贫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携手奋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为阿尔山市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对阿尔山市的文旅发展倾注了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部领导先后6次带队赴阿尔山市实地调研,各司局和直属单位先后20余次赴阿尔山市实地考察,落实文旅扶贫的工作任务。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派出两名挂职干部和两名驻村“第一书记”,接力助推阿尔山市在品牌创建、项目建设、智力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获得来自文旅行业源源不断的扶持和帮助。


阿尔山市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阿尔山市获批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成功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以及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名单,阿尔山市至蒙古国东方省、肯特省的3条边境旅游线路获得批复,旅游业态不断丰富。2017年2月,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4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阿尔山市的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帮助阿尔山市编制了《阿尔山市旅游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阿尔山旅游品质提升规划》《阿尔山市自驾游与露营发展专项规划》《阿尔山市冰雪旅游专项规划》《白狼镇林俗村旅游总体规划》《明水河镇西口村乡村旅游规划》等多个专业规划,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800余人次,为阿尔山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长久的智力支持。为切实加强项目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协调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支持阿尔山市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数据中心等基础建设,并支持阿尔山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项目获批27.9亿元授信资金,通过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助力阿尔山市旅游业的整体提升和快速发展。


针对阿尔山市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情况,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示范县建设工作,加强资源共享和统筹协调,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完善设施网络,提高服务效能,探索贫困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在国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和各专业文艺院团的帮助下,阿尔山市图书馆、文化馆工作得到了快速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活动得到了极大丰富。阿尔山市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认识和发掘,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狼林俗树皮画得到了北京服装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定点帮扶,产品设计、技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作品《12生肖系列》荣获2019年度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在帮扶带动下,项目从几近失传的边缘重焕生机,项目保护单位被认定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分红30余万元,成为文旅扶贫的典型案例。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白狼林俗树皮画入选 “非遗购物节——云探店”活动,专题宣传片在腾讯视频、微博、微视、快手、抖音等多媒体平台上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阿尔山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阿尔山市的文旅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宣传推广。阿尔山市多次赴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日本开展专题推介,《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旅游卫视、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也都宣传了阿尔山市文旅资源和重要活动。文化和旅游不仅成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与“大靠山”,也将让阿尔山越来越闪耀。


4


织牢“三张网”

让“富”的底气更足


为切实扎牢兜底保障网,阿尔山市制订出台了多项规范性制度和文件。一方面为建档立卡户免费体检并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商业补充保险、建立政府保障基金,住院报销比例达80%以上的健康扶贫政策,让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建档立卡群众于志芳说:“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如果按原来的住院报销比例,我们真是看不起病啊,病一次,外债就多一些。”另一方面落实教育各项政策,每年及时发放学生补贴,从实际出发减轻建档立卡家庭的负担。截至目前,阿尔山市累计发放教育扶贫各类补助1826人次,总计198余万元,切实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上学难”的问题。


同时,保障饮用水安全和住房安全也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阿尔山市累计投资839.57万元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并于2018年底对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进行普查并进行了专业检测。针对水质不达标的贫困户,通过打深水井、安装净水设备和设置集中供水点等方式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为了让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阿尔山市于2016年、2017年先后投入3006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225户501人建档立卡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确保搬迁稳得住、配套有产业,还规划建设了400亩林药间作基地,2019年已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每年分红303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四镇危旧房鉴定和维修改造工作,先后完成危旧房搬迁改造1963户,切实保障了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实现住有安居。


五岔沟镇居民赵芳东就是易地搬迁中的一员。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看着整洁的房间,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孩子一样上下打量这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拉着驻村干部的手激动地说:“我这回算是正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啊,我再也不用过漂泊的日子了。”在这搬迁楼内,他迎娶了新娘,如今,家里的女主人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两位新人的结婚照,阳光照进屋内,一个温馨小家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于佳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阿尔山   阿尔山市   大兴安岭   内蒙古自治区   旅游   林区   斧头   中国   火山   导游   贫困   草原   羡慕   群众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