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前些天去中国美术馆,浦峰君无意中逛到“秋史金正喜与清朝文人的对话”展,被这个近三百年前的“朝鲜书法家”惊到了。虽然一直知道朝鲜半岛上世纪90年代还大量使用汉字,但没想过他们也有“中国书法”大家。 金正喜(1786年—1856年)是韩国(那个时候应该叫朝鲜时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在韩国书法史上开创了人称“秋史体”的书法风格,影响了韩国几代书画家。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金正喜,字元春,号秋史、阮堂、礼堂。生于忠清南道礼山郡一个两班贵族家庭。1809年成为生员,1819年科举及第。同年随其任冬至副使的父亲金敬鲁到中国,在北京与清朝学者翁方纲、阮元建立了友谊。翁方纲对他的学识有较好的评价。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回国后,曾任成均馆大司成、兵曹参判等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1840年被流放至济州岛、咸镜道北青等地13年。他受到实学派思想的深刻影响,在汉诗、金石学、考古学、书法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和成就。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他的才气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人发现了。在他七岁时,朝鲜正祖时期的宰相蔡济恭路过金正喜家的大门时,看到了“立春贴”上的字迹大为感叹。18世纪后期著名的实学家朴齐家看到他的字迹后,就决定要收这个孩子为自己的门下,在8年以后,金正喜终于就跟着朴齐家学习书法。在这位北学派巨头的教导下,金正喜继承了洪大容和朴趾源“吸收外物而善己”思想的“北学”脉系。他在24岁的时候,考取了科举生员,并随父亲一同去了清朝。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来到清朝,他获得了与清朝书画巨匠接触的机会,其中有考证学派艺术家翁方纲,也有当时的巨儒阮元和曹江。通过与他们的交流,金正喜学到了当时处于全盛时期的考证学的真髓。另外,他亲眼目睹了汉代之后的优秀拓本,大长见识。根据在清朝所积累的深厚学识,金正喜31岁时指出,北汉山上原本被认为是“无学大师碑”的碑文,实为新罗真兴王的巡狩碑。他也因此跻身为金石学界大学者的行列。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不仅如此,他在经学、佛教、诗文、绘画等方面也都有着很深的研究与造诣,成为19世纪东北亚的著名学者。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然而,随着在官场上的步步高升,金正喜也卷入了朝鲜王朝高层的党派之争,并最终在1840年被流配到离济州岛80里的大静县。这种流配是朝鲜王朝时期流配之刑中最为残酷的。为了防止逃脱,受刑之人要被困在布满荆棘的围墙内。而晚年流落到此处的金正喜则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艺术作品。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在人生的黄昏时刻,55岁的金正喜经历了长达9年的流配生活。为克服流配之地的孤寂,金正喜不断创作,以至于他磨穿了10个砚台,写废了上千杆笔。最终,他终于达到了“字即为诗,诗即为画”的至高境界,创出了世人所熟知的秋史体。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金正喜还曾画过《枯木竹石图》,自比东坡。这是他画的《坡公真像》。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整个书法展最最值得看的其实是这幅书法,金正喜6、7岁左右写的字。和他71岁仙逝之前三天写的一幅作品挂在一起,对比强烈。最难得的是年少时的练笔字竟然还能保存下来,此举实在是一个奇迹,中国古代没有一个书画名家能留下儿时的“涂鸦”。

两百年前韩国书法家“偷师”中国,成一代“书圣”,还存六岁涂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书法家   韩国   中国   生员   实学   王朝   朝鲜   科举   学派   金石   清朝   书法   涂鸦   学者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