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是怎么来的?

进奏院时代

驻京办名字始于当代,但其前身早就有了。追溯起来,驻京办的1.0版,是唐宋时期的“进奏院”。当时,道、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才有资格在京城设立进奏院。

进奏院,还有“邸”“都留后院”“邸院”等名字。


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宋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宋末元初马端临 撰《文献通考·职官十四》

进奏院在唐中期出现,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相当于今天的省)或节度使藩镇派驻京城。唐朝后期,进奏院在长安曾多达50多个,基本具备今天驻京办的职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传递信息情报。

唐代进奏院还有为各道进京商人等提供汇兑的职能。商人将货款交付进奏院,由进奏院可以开具文牒(类似今天的支票),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商人凭此,身上都不用携带大量现金,可轻装赶路。

北宋开始,进奏院官员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中央的政令。唐宋两朝,进奏院也成为地方官员与京官的社交场合。公元1044年,籍贯河南开封的文人苏舜钦,曾因在进奏院搞 "小金库",并用文件废纸卖的钱("鬻故纸公钱",出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七》)召妓饮酒,结果受到处分,十余人被流放各地,"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出自《宋史》卷422)。

会馆时代

进奏在元代被废止。但是,地方官员、商人进京活动,从未中断。到了明代,应运而生了一种相当于驻京办的非正式民间机构——会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会馆是各地在京任职官员,为家乡进京考生提供方便而捐建;一类会馆是各地在京商人等成立的行业场所。

各省人士侨寓京都,设馆舍以为联络乡谊之地,谓之会馆。语出清末民初徐珂 编撰《清稗类钞》


自明洪武年间开始,北京老城内至少出现过千余处会馆(据《北京历史地图集》统计数据)。同乡住宿、聚会的会馆,后来演变成为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场所,比如老北京许多著名的戏楼,就设在会馆里,至今依旧热闹的湖广会馆,就是其中一例。

驻京办是怎么来的?

▪明清至民国早期的“驻京办”:会馆的分布▪ 数据源自北京市文物局,大地理馆标注

从地图可以看出,北京旧城的老会馆主要分布在原宣武区、崇文区,尤以前者分布最集中。《北京市宣武区志》统计:至清末民初,原宣武区170条街巷中分布着511处会馆,其中明代33处,清代至民国初年478处。《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统计更为详细:比此前资料多出了一倍以上,总计1000多处。

驻京办是怎么来的?

驻京办是怎么来的?

北京胡同

明清两代,闭关锁国数百年,清末终于国门大开,于是西风东渐——各省有志之士,纷纷进京开展活动,其家乡会馆,成为其居住、议事的重要场所。甚至可以说,会馆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风云大事的催生地。

如,梁启超与新会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谭嗣同与浏阳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等,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驻京办时代

新中国定都北京后,为了保持与中央的随时联络,各地需要一个派驻北京的办事机构。1949年,带着这种使命,内蒙古设立了第一个驻京办,后来各省、市、特区驻京办也纷纷设立。

随着时代变迁,“驻京办”承载的使命,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办事机构,它是纽带、是平台、是窗口,是向首都宣传各地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其附带的餐厅,还成为品尝各地正宗美食的地方。

在网站上搜索驻京办餐厅,很容易找到资深吃货,推荐的各个驻京办的看家菜。

驻京办是怎么来的?

制图-大地理馆

旧时的明清版的会馆,是驻京办2.0版——湖广、安徽、阳平、绍兴、湖南等会馆,依然保存着旧时面貌,其戏楼还常常上演传统剧目,大部分会馆已经成为百姓居所。今天地图上这些新建筑——驻京办大厦们,未来能否像老会馆一样,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印记呢?

不管如何,无论穿梭旧时会馆,还是巡游今日大厦,我们都能不出京城,感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样风情——对于客居北京的各地同胞来说,那里的乡音、美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地名符号,也能瞬间勾起一缕又一缕斩不断的乡愁。

驻京办是怎么来的?

驻京办是怎么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湖广   宣武区   藩镇   戏楼   地图集   京城   清末   旧时   会馆   明清   北京   商人   官员   中央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