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砀山招风亭,一处消失的名胜古迹

提起芒砀山或许好多朋友已经不陌生,但是知道芒砀山招风亭人估计很少了,也许它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也许只有芒山镇及周边的老辈人还记得,至今许多老年人谈起招风亭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据柿元村83多岁的黄思森老人介绍,招风亭矗立在保安山东南坡半山腰上,倚路而建,北通芒山镇山城集,南通柿园村,也是从东面登泰山奶奶庙(现芒山寺)的必经之路。它高大巍峨,气势壮观,在十几里外就可以看到,曾经是芒山的风景名胜、地标建筑。每年夏天附近村民都会前去乘凉,招风亭地势较高,南北通风,正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特别是芒山三月庙会更是游人络绎不绝。

芒砀山招风亭,一处消失的名胜古迹

那么,招风亭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什么时候修建、何人所建、何时遭遇毁灭的呢?小编带着疑问翻阅资料、采访当地文化老人了解到,招风亭的创建者是泰山奶奶庙的一位僧人,俗名侯东岭。永城条河乡王庙村人,生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幼年时家境贫寒,为谋生计跟别人学做木工活,后来学得一手绝技,精于做落耙(一种农具),在永城县以北赫赫有名。后来侯东岭笃信佛教,到保安山泰山奶奶庙出家为僧,法号“德亮”。他每天暮鼓晨钟、沐手焚香、恪尽职守,一心一意敬佛,而且事事勤劳、乐于助人、待人敦厚,凡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得泰山奶奶庙住持喜爱和众僧敬重。不久,侯东岭只身云游天下,南下普陀山朝拜南海大士,北上泰山进香。云游四方之时,他特别留心各地庙宇建筑结构造型,常常用纸绘制其图形。于是,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决心在泰山奶奶庙东侧山路上修建招风亭,作为弘扬佛法和赏景休憩之地。

要建招风亭谈何容易,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侯东岭从此云游四方化缘,不管春夏秋冬,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奔波,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也毫不退却。乞讨得来的钱他也不舍得买衣服和食物,常常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为了化缘,他在一些地主豪绅门前敲木鱼,常常敲至深夜。有时一些极度吝啬的富户不理睬,他就蹲守门前敲击数天,耐心解释,申明化缘缘由,最终感动主人,化缘成功。侯东岭就这样劝募化缘十几年,终于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和财物。他东奔西跑购买物料、雇佣工匠,又亲自设计图纸、测量地形、监督施工。他白天帮着搬运材料,晚上看管工地,用了近两年时间,招风亭终于全部建成。

据有关史料记载,招风亭南北长40多米,东西宽30多米,高度约有10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庙宇,雕梁画栋,为殿堂格式布局,大殿和配房共10余间,殿内塑观音神像。下层为南北通道,像厚厚的砖墙城门洞,宽敞高大,可以通过一辆宽大的马车。通道两侧有耳房八间,镶嵌有石碑十几通,石碑上刻有《修招风亭碑记》、本地政要、佛界首领题词、名人游览招风亭的辞赋和诗文,内容丰富,是文人墨客感物咏怀之地。整座建筑气宇轩昂、富丽堂皇。远道而来的游人慕名而至,无不纷纷登亭,一睹为快。招风亭声名不胫而走,遐迩闻名。

招风亭在当时已算是非常浩大的建筑工程了,我们无法想象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在军阀混战、盗匪横生、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仅凭侯东岭这么一个普通僧人,是如何独立修建这样宏大的工程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也是永城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奇人奇事,至今芒砀山周边的老人们对侯东岭的壮举依然赞不绝口。

后来,侯东岭因兴建招风亭而名声大噪,但他不为各种名利所诱惑,依然在泰山奶奶庙里打坐念经、粗茶淡饭、灰布粗衣、兢兢业业,他积累的钱财从不挥霍分文,全部用于招风亭的维护修建上。1933年8月,侯东岭坐化于泰山奶奶庙中,依照佛礼缸葬于招风亭西侧。缸葬当天,芒山周围的群众得知消息,纷纷赶来,自发为侯东岭举行简朴而隆重的葬礼,吊唁这位不平凡的僧人。

1944年10月,张震将军与韦国清将军一起指挥永城保安山战役,歼灭日伪顽军3600余人。在这次战役中,招风亭的上层建筑被日伪军用炮火击毁倒塌,仅剩第一层甬道大殿,从此辉煌不再,但在盛夏依然是纳凉避暑之地。文革后期,甬道大殿被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拆除,夷为平地,从此招风亭彻底消失了。为了让人们记住招风亭、记住招风亭这段历史,2004年芒砀山景区在原招风亭遗址西侧修建了一个凉亭为“招风亭”。

芒砀山招风亭,一处消失的名胜古迹

招风亭虽然消失了,但侯东岭的义举却成为群众有口皆碑的佳话,至今犹在民间传颂,并作为一段历史文化的记忆而载入永城史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砀山   永城   红卫兵   界首   半山   泰山   甬道   石碑   名胜古迹   庙宇   僧人   大殿   游人   战役   保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