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之汉元帝刘奭(shi)的渭陵


汉王朝之汉元帝刘奭(shi)的渭陵

在陕西省咸阳市周陵镇新庄村东南方向,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西汉帝陵,今天这座陵墓的封土顶部已经塌陷不复当年的华彩。这一座帝陵的主人曾被父亲预言将会断送汉家江山社稷,他究竟遇到了怎样难解的症结,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座帝陵附近竟找不到任何陵邑存在过的痕迹。汉高祖刘邦煞费苦心经营的陵邑制度,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后却被废止了呢?

汉王朝之汉元帝刘奭(shi)的渭陵

公元前四十九年,汉宣帝刘询驾崩,西汉王朝迎来第八位皇帝刘奭。早在做太子时刘奭便倾心于儒教,如今他终于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刘奭看来大汉王朝再儒政的教化下,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谁会想到,随着汉宣帝一同远去的竟然是属于整个西汉王朝的黄金时代。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宣帝少年时期流落民间与许平君结为夫妻生下刘奭,八岁时刘奭被册立为太子与雄才大略的父亲不同,刘奭酷爱儒家经典,他曾向父亲进言建议多用儒生却遭到斥责。汉宣帝对太子说,汉朝的制度本就是霸道与王道并用,怎可只用儒教庸俗的儒生不明时事,又怎能委以重任。对太子忧心忡忡的汉宣帝,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乱我家者太子也。霸王道杂之代表了自汉武帝以来的西汉基本国策,霸道就是用法家手段匡正国家、约束臣民,而王道则是以儒家理念推行德政、教化天下。在武、昭、宣三朝的近百年时间里,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的政策行之有效,塑造了汉武盛世和昭宣中兴两段黄金时代。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在历史上武帝时期并没有真正提出独尊儒术,但儒学的地位确实得到了提高。至宣帝朝儒家思想已经成为霸道的有效补充和辅助力量。

可见汉宣帝看重的是那些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真正大儒。于是指定名儒萧望之和周堪担任太子的老师,萧望之与周堪主要为刘奭教授经学,经学原本是阐释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汉武帝之后逐渐特指研究儒学经典的学问。因此刘奭的经学修为在整个汉代帝王中首屈一指。然而汉宣帝担心刘奭过于痴迷儒学,将来执政有失偏颇,便在临终前指定了三位辅政大臣。除了萧望之和周堪,还有一位乐陵侯史高。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深受宣帝信任。手握决策大权,可以平衡儒生势力。然而,萧望之和周堪很快引进经学家刘向以及儒生出身的仕中金敞共参朝政,史高渐渐被刘奭所疏远。

汉王朝之汉元帝刘奭(shi)的渭陵

渭陵是汉朝第一个废制陵邑的帝陵,这与践行儒政有何关系,渭陵是汉元帝刘奭与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园陵区面积约四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陵原有四座建筑遗址6处,丛葬坑26座,陪葬墓80余座。汉元帝陵园位于渭陵陵园西南部,呈正方形,边长415米,覆斗形封土位于陵园正中地边长168米,顶边长40米,高约29米,墓葬行制为四出墓道的亚字形。其中东墓道最长,勘探长度26米,宽7至17米,深15至26米。在帝陵陵园内发现从葬坑8座均分布于墓道与门阙中轴线两侧,其中封土东侧北侧各有两座,封土南侧三座西侧一座。从葬坑为竖穴坑道形式,坑长5至71米,大多宽约5米,距地表深约15米。坑体深3至7米,坑内包含物为板灰、红烧土、木炭、漆皮等。公元前四十年,继位八年的刘奭筹建寝陵,同时发布了一道诏令,大意是说根据儒家经典《诗经》的精神迁移人口充实陵邑的制度使东部地区需耗费用,百姓破土离家非长久之计。因此渭陵不设陵邑,以便天下臣民安土乐业。

汉王朝之汉元帝刘奭(shi)的渭陵

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韩邪单于表示愿意与汉朝修好,取汉女为阏氏也就是匈奴的王后。刘奭也想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但让谁出嫁呢?一位名叫王嫱的宫女挺身而出,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王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人,拥有落雁的美貌,但未受封诰所以地位卑微,入宫数年都未能在御前侍奉。民间传说,西汉宫廷选秀时,要将待选女子绘制成图供皇帝御览,为使自己的肖像更加美丽,佳丽们都会贿赂画师。王昭君为人秉正不屑于此,于是被画师毛延寿草草绘制,故而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其实西汉并无这样的制度,真相可能很简单王昭君入宫时,刘奭已经年过四十,后宫佳丽本就众多,新进的美人无暇顾及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就在汉庭上下,苦于没有公主和亲的烦恼之时,王昭君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王昭君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主动请行远嫁匈奴,这一抉择让历史记住了这名柔弱女子,也让世人见证了华夏女性的风采。成就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昭君出塞之后,汉匈友好更为巩固。

汉王朝之汉元帝刘奭(shi)的渭陵

其实刘奭真正信任的并非儒生,而是宦官。他的逻辑很简单宦官在外,没有自己的家族,在内被士大夫唾弃无法结党营私,只能忠心耿耿的服务皇帝。因此,刘奭表面上对儒臣恭敬有加,实际上却将权力交给了一弘恭和石显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启了汉代宦官擅政的先河。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儒生被利禄所吸引,他们研习经书仅是为了贪图禄位,尸位素餐。由于刘奭一味强调已经取士,甚至一些书呆子也被选进政府机构大行其道。这种局面对国家和社会影响恶劣。而此时的刘奭将权力交给宦官集团,过起了悠闲的生活,在西汉诸帝中刘奭,可能是最具文艺色彩的,据说他写的一首好篆书,弹琴鼓瑟、辨音协律等技艺也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朝廷阴盛阳衰更致命的是,刘奭的一次选择甚至间接的造成了西汉王朝的灭亡。

事情要从刘奭还在做太子时说起,刘奭最喜爱的司马良娣病逝对他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击,良娣是古时候对太子妾室的称号,司马良娣临死之前哽噎着对刘奭说,自己是被得不到太子宠爱的姬妾诅咒致死。刘奭对司马良娣的话十分笃信,将所有的妻妾都拒之门外。为了使儿子重新振作,汉宣帝让皇后挑选五位宫女,给太子送去以欢娱太子之心,刘奭哪有心思挑选美女将手随意一挥说道,这个大概还算可以吧。五名宫女中,有一位名叫王政君的姑娘,距离太子最近皇后大喜,将王政君送入太子宫中。第二年王政君生下了嫡皇孙,汉宣帝为其取名为刘骜,骜是一种千里马,可见老皇帝对皇孙寄予厚望,这位刘骜就是后来的汉成帝。

刘奭即位后,王政君成为皇后,其家族迅速飞腾,不久王室外戚将会出现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亲手结束西汉二百一十年的统治,他就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这位日后权倾天下改朝换代的人不仅颠覆了刘汉皇室,在渭陵陵园中,竟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刘奭的生命力也在年复一年的走向下坡,公元前三十三年刘奭在未央宫驾崩,终年仅四十二岁,谥号孝元皇帝葬于渭陵。史学家往往用柔仁好儒形容刘奭,他不仅改变了西汉的政治面貌,更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正式从他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方法的核心理念。然而历史往往令人唏嘘不已,刘奭既没有吞天土地的豪迈之气,也缺乏强悍有效的政治手段。他过于笃信儒家政治理念,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失去了平衡。再加上他亲小人而远贤臣,最终导致霸权旁落,为国家埋下了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儒教   汉王   子时   儒家   封土   墓道   王朝   儒生   边长   经学   宦官   西汉   陵园   公元前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