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写在前面:


接到郑鸣老师转给我的“《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既是一篇对《百年风霜》这本书的介绍,更是饱含深情的解读。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郑鸣老师用简洁的笔触讲述的这个欧亚家庭三代人的中国往事,确切说应该是这一家人与哈尔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的去当当网上订购了《百年风霜》这本书。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风霜》的作者有三位:邓军、邓伊玲、邓建桥。执笔的是邓军教授,邓伊玲、邓建桥是邓军已经去世多年的父母,与父母同是作者,我想这也是邓军献给父母的最珍贵的礼物。


邓军,著名的俄语学科带头人,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俄语学会会长等职务。2009年获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俄罗斯总理普京联合颁发的“普京奖章”,2011年获得普希金奖章。


这是一部不寻常的家庭传记,记述了邓军的塞尔维亚骑兵军官的姥爷与俄罗斯官宦家庭大小姐的姥姥、她的延安抗大毕业的爸爸与媲美电影明星费雯丽的妈妈、以及她和弟弟、妹妹这三代人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渊源和传奇故事。虽然还没有读过这部书,但从郑鸣老师介绍的故事梗概中,完全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哈尔滨历史背景的故事,这种爱穿越了国界与时空......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普京亲自为邓军教授颁发奖章


《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文/郑鸣


期待邓军的家庭传记很久。得到这本装帧素雅的图书,几乎一口气读完。


《百年风霜》这本书,是对中俄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普京奖章”和“普希金奖章”获得者,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前院长,国家级名师邓军教授和她的妈妈、爸爸共同完成的。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邓军教授的母亲邓伊玲年轻时的照片(1940年摄)


在这本书中,读者会看到邓军那位塞尔维亚骑兵军官的姥爷,出身俄罗斯官宦家庭大小姐的姥姥,年轻时媲美电影明星费雯丽的妈妈,延安抗大毕业的爸爸,以及她和弟弟、妹妹幸福与苦涩参半的少年与青年时代。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邓军教授


在邓军的学生中,我是那个编外的、成绩最差的学生。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经常向她、她妈妈、她丈夫、她妹妹请教有关俄罗斯的问题。这个教授之家,成了我所有关于俄罗斯纪录片创作的专家团队。


让我一读再读这本传记的原因,是我分明看到天地间那大写的爱字!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邓军教授的姥姥薇拉年轻时的照片(1919年拍摄)


邓军的姥姥薇拉,当她还是17岁妙龄少女时,被窗前突然行进中的一队骑兵吸引,她看到一个年轻军官骑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目光坚毅。


邓军的姥爷扎尔克,曾是塞尔维亚的铁路工人,为了斯拉夫民族的共同利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时,他的部队已经转战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那支部队当时无法通过欧洲方向返回祖国,唯一的希望就是经过漫长的西伯利亚陆路或铁路到达海参崴,或再经由中国换乘海轮返回欧洲。


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塞尔维亚军官扎尔克与俄罗斯单纯美丽的大小姐薇拉私定终身,即使卖掉了心爱的战马和配枪,他们也买不起那张回到祖国的船票。哈尔滨这座刚刚兴起的城市,成了他们相依为命,苦盼归期的客栈。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百年前哈尔滨火车站旧照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哈尔滨秋林公司旧照


晚年的扎尔克,被思乡煎熬,被贫穷折磨,被疾病困扰,常常借酒消愁。受过良好教育的薇拉姥姥,总会对孩子们轻轻地说:“你们的爸爸是太思念家乡,太想念亲人了,我很心疼他啊。”斯拉夫女人的宽容与柔情,善良与知性,忍耐与温存,最好地诠释了爱的内涵。爱,给了一个刚烈与绝望的男人最温暖的呵护。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邓军的姥姥姥爷就安葬在这个圣母安息教堂后面的墓地,图为当时前来祭扫的俄侨在墓地门口购买鲜花


邓军的母亲伊拉与父亲邓建桥的相知相爱相守,更是跌宕起伏。


从延安派来哈尔滨参与接收城市经济工作的邓建桥,已经是解放区经济部门的“老干部”了,他出任收回国有后的秋林公司第一任总经理。他第一眼看到在哈尔滨侨民档案馆工作的伊拉,立刻被她惊人美貌与优雅的气质深深吸引。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诗人与战地记者,很快调动起自己有限但有效的俄语交际能力俘获了伊拉的芳心。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邓军父母(邓伊玲、邓建桥)的结婚照


结婚之后,伊拉按俄罗斯习俗改名为“邓伊玲”。在以后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尽管邓建桥失去了做外交官的机会,尽管邓伊玲放弃了回塞尔维亚定居的机会,但他们一刻都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直至他们在历次运动中受尽屈辱、几经磨难。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资深俄语教师的邓伊玲回忆道: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曾想过放弃生命,但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丈夫和三个孩子。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一家四口(1956年拍摄),从左至右依次为:妈妈、弟弟、爸爸、我(邓军)


邓军写到,爸爸在五十年代后期就不被信任了,他被莫须有的罪名免去了哈尔滨商业局长的职务,又曾两次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但在家里他从不说起自己的不幸,对妈妈和孩子永远是笑盈盈的。他永远记得妈妈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也总会设法买来鲜花和甜点,他们相敬如宾,总用俄语和汉语交替的说着总也说不完的话。


爸爸去世后,妈妈总是对着爸爸的照片发呆。有一次妈妈不小心摔坏了腿,我们都劝她换一套带电梯的房子,她说:“不行,这里是你爸爸最熟悉的家。换个地方,你爸爸的灵魂就找不到家了。”妈妈就是这样坚守着,直到她也最终离开了这座老房子。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兄妹三人(依次为:妹妹晓玲、邓军、弟弟晓桥)


工作中结识了邓军的一些学生,每当我问起对邓军的印象时,许多人会说,邓老师的微笑、耐心、欣赏与鼓励,让他们难以忘怀。


爱家庭、爱学生、爱祖国,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构成这部传记的主旋律。书中没有抱怨,没有仇恨,没有消沉。有的,是对颠沛流离生活坦然的隐忍;有的,是对歧视与恶意高贵的沉默。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全家福(1972年拍摄)


这一次,邓军牵手她的妈妈和爸爸沿着岁月之河回溯,以独特的视角和个性的表达,将这个特殊的家庭在苦寒之境的跋涉和春光明媚中的愉悦,投射到塞尔维亚、俄罗斯和中国那广袤无垠的背景上。


为那波澜壮阔的百年,追加了一抹浪漫的色彩和一段凄美的童话。


郑鸣:《百年风霜》中那些令人心悸的故事

百年前哈尔滨中央大街


本文作者简介:

郑鸣,哈尔滨电视台资深记者,中国新闻记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从事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30多年,到访南北极及70多个国家,摄制数百部纪录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风霜   斯拉夫   塞尔维亚   俄语   延安   令人心悸   俄罗斯   哈尔滨   姥爷   奖章   姥姥   中国   爸爸   教授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