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前言

今年是阿坝州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

80多年前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红军长征最艰难的阶段。

今天我们从新踏上征程,感受阿坝都有的红色文化,学习和传承红军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曾经红军走过的地方,早已不是以前的艰苦的模样。

现在这里有四川最美的草原

最古老的土司官寨

最壮丽的雪山

曾经也无数次的走过这条路

那时在我的心中,这就是一条绝佳的自驾旅游线路。

从来不曾发现这一路,都有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关于行程

D1 成都--巴朗山--达维--梦比山--马尔康 宿:卓克基

D2 马尔康--刷金寺--月亮湾景区--红原县城 宿:红原

D3 红原--日干乔大草原--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馆 宿:川主寺

D4 川主寺--茂县--汶川--成都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D1 长征路启程

第一天,我们的路程比较远。

曾经红军走了几个月的路,现在交通发达了,我们一天就到。

今天的行程是成都--巴朗山--达维--梦笔山--马尔康。

目的地是阿坝州的首府:马尔康。

其中要翻越两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巴朗山和梦笔山。

这条路现在也是一条很美的观光线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 我们便来到了四姑娘山对面的猫鼻梁观景台。 这里也是观赏四姑娘山最佳的位置。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只是今天的四妹妹好像有一些害羞,一直躲在云后面不肯路面。短暂的休息后,我们便继续前往达维了。

达维会师

1935年,翻越夹金山的中央红军在这里走出了茫茫雪山,

在四川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长征在这里掀开了新的一页。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

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

与正执行任务的红四方军策应部队意外相逢。

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

在达维桥头受到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所部的热烈欢迎。

当晚还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在达维用完午餐以后,我们继续往梦笔山方向前行,途中经过了终于的红军遗迹:两河口会议纪念馆

两河口会议

“两河口会议”位于小金县两河乡境内。

两河乡坐落于小金县城以北,西邻金川县,南接抚边、结斯两乡,西北与马尔康县、理县接壤,

距县城69公里。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两河口会议”会址原是供奉“汉寿亭侯”关羽的关帝庙。

1935年6月26至28日,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具有仅次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

“两河口政治局会议”是我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会议之一,

研究了战略形势和组织问题,统一了战略方针和战略行动,

奠定了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基础,同时也拉开了同张国焘右倾路线斗争的序幕。

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该会址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又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两河口政治局会议”奠定了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基础,同时也拉开了同张国焘右倾路线斗争的序幕。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梦笔山垭口是通往小金县的唯一通道,

梦笔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二座雪山,

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峰海拔4470米。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晚上终于抵达了卓克基

这里现在也是阿坝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附近的旅馆、酒店也比以前多了好多。

而且很多都很新很有藏地文化的特色。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D2 卓克基官寨--红原月亮湾

第二天我们要从马尔康的卓克基一直开到红原。

这也是80多年前,红军战士们走过的路线。

现在是阿坝非常漂亮的一条自驾线路。

卓克基土司官寨

在卓克基西索民居的对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老宅子。

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它都非常的显眼。

这里就是当地最著名的建筑:卓克基土司官寨。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

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

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1935年中央红军红六团于6月24日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的索观瀛亲率土兵200余人进行阻击。

土兵枪法很准,将宣传民族政策的通司打死,红军被迫还击,土兵节节败退。

从梦笔山到卓克基有近100里的路程。土兵败退到官寨,索下令凭借其坚固的攻防设施进行顽抗。

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数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此时正值马尔康雨季,

土兵使用的火药枪因受潮而无法使用。土兵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吓得惊慌弃寨,仓皇而逃。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红军就这样占领了土司官寨。

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

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

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实现民族自治。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索观瀛熟读四书五经,能讲流利汉语,精明好学。

在索观瀛的官寨有一间叫“蜀锦楼”的房间,收藏有大量的藏文和汉文典籍。

当年,毛泽东等入住官寨后,发现“蜀锦楼”里居然有如此丰富的藏书,大开眼界。

一本线装《三国演义》还放置在大理石书桌上。嗜书如命的毛泽东甚感惊讶,

对卓克基土司也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不但在官寨内饶有兴趣的重读此书,

离开官寨后还将此书带在身边借读。

在官寨居住的7天时间里,毛泽东等人谈古论今,指点江山,

并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

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时,毛泽东曾击股而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

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索观瀛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和毛泽东同桌共餐。

席间,索观瀛“请主席赐姓。”毛泽东爽快地说:“现在不是解放了吗,你就姓‘解’,今后就叫你解土司好了。”

毛泽东还对索说:“长征经过卓克基时,我曾在你家住了一段时间,看了一部《三国演义》。”

毛泽东还关切地问:“你的‘郿坞’还在吗?”

索观瀛连忙回答:“还在,还在。你在那里住过,我们还当它为纪念物呢。”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建筑是时代的年鉴,当歌曲和音乐消失的时候,它还在默默地诉说。

鹧鸪山下,梭磨河畔,卓克基土司官寨虎踞龙盘。

80年前,毛泽东下榻该处,惊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

3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上书胡耀邦,盛赞那是“世上少有的建筑奇观”。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内,占地面积6324.85平方米,纪念馆内装面积为1547.7平方米,为二层框架结构,半地下室设计,共分为六个展板(万里长征、转战阿坝、北上驿站、英名永存、传奇故事、迈向新长征)、一个下沉式沙盘(红色足迹)和一个放映室。以大量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觉,融合现代声、光、电、3D等技术手段,通过雕塑、展板、灯箱、场景再现等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示了红军长征途经阿坝州,翻雪山过草地和建立革命政权时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奇迹。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馆名由著名书法家翟鑫题写。

走进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您就能亲身领略那段风云际汇的悲壮历史,就能零距离接触到那些珍贵的遗址遗迹、革命文物,还能探寻到淹没在民间老人记忆中珍贵史牍残片,以及阿坝州各族人民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生活现状。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红原月亮湾

月亮湾草原位于四川红原县内,其草原宽广,牧草茂盛为整个青藏高原所少有。

此地距红原县城仅3公里,8月的月亮湾显得清秀委婉了,在公路旁的小山岗上,

你会看到美丽宽广的草原就像块柔软的绿色地毯铺在梦幻的大地上,

清澈的河水在草原上划出一道道舒缓优美的弧线,

恰似一轮弯弯的月亮,“月亮湾”也因此而得美名。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刚下完雨的月亮湾,地上的水倒影这天空的云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境么。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月亮湾的观景平台

这里可以看到壮丽的草原风光

也可以体验草原的滑索、骑马等项目。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红原县城

夜幕下的县城,格外美丽

这就是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所以取名:红原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D3 红原--日干乔--川主寺

红原,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原,1935~l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这里翻越了长板山(亚克夏山),三过草地,驻留时间前后长达半年之久,因为深印着红军的足迹,

l960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而建县,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红原县”。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日干乔大沼泽

日干乔大沼泽的范围包括色地、麦洼、瓦切三乡。这块沼泽地曾经有一支英勇队伍在这里展开了与大自然博斗的悲壮史诗,那就是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片茫茫开阔、连接天际,沼泽、泥潭密布的沼泽地,天气变化无常,即使是仲夏季节,时而寒流滚滚,时而暴雨倾盆、狂风、冰雹、风绞雪随时可见。对于长期南北转战的红军,行装早已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程度,单薄的衣服破烂不堪,入夜寒流彻骨,只好三三两两挤在一起,互相吸取一点发自体内的温暖。更严重的是缺乏粮食,只得挖野菜,煮皮带,喝凉水,想尽一切办法充饥。茫茫草地如此残酷无情,不知夺去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红军过草地纪念碑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是去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

2016年12月,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高14.80米,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胜利,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碑体高24米,亚金铜贴面,三角柱项,象征三大主力红军。汉白玉基座高2.5米,墨绿色磨石地面。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主碑背靠雪山,面向草地,气势恢宏,当夕阳西下时,金光四射,尤为壮观,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高12.5米,长72米,宽8米,用1160立方米计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刻画的人物共九组,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是我国规模空前的现代艺术群雕。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陈列室别具风格,门厅两边悬挂着10余块中央领导和红军老前辈题词的楠木匾额,室内展品则反映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征战历程及各地修建的长征纪念建筑照片。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的奇迹而决定修建的。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D4 文艺汇演

80多年前,红军的革命队伍历经生死考验,踏遍千山万水先后来到阿坝州,将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回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阿坝州的经历最长也最惊心动魄。长征历时两年,而在阿坝州就历时16个月。他们在这里翻越了长征中最艰难的雪山,跨越了最艰苦的草地,留下了《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可歌可泣的故事,让“爬雪山、过草地”成为了长征的代名词。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长征精神是红军留给阿坝的宝贵精神财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今年正值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80多年前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坚定理想、砥砺意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80多年过去,红军走过之地已变成绿洲。马尔康卓克基会议遗址、红原-长征纪念遗址、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红色旅游正成为促进阿坝州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9月川西行,重走红军长征路

本次重走长征路的行程为:成都-小金-两河口会议遗址-梦笔山-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原-龙日大坝-日干乔大草原-松潘川主寺-红军纪念碑园,其中安排了不少爬雪山、过草地、唱红歌、瞻仰革命先烈等体验性环节,让大家能切身感受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精神的坚韧伟大。相信一路的所行、所见、所感,对活动参加人员来说是一场震撼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马尔康   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   阿坝   河口   红原   土司   月亮   成都   纪念碑   纪念馆   县城   雪山   草原   会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