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7月20日,我们和电影院久别重逢。

停工半年后,低风险地区的电影院恢复开放,

首批上映影片中,

唯一一部新片是《第一次的离别》,

2019年它就在国际上斩获多项大奖,

是青年导演王丽娜的处女作,

网友感叹,希望这次是和电影院的最后一次离别。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这部电影浸润了王丽娜三年的心血,

她回到故乡新疆沙雅,

拍摄了三个孩子的一段童年时光。

广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

孩子们在胡杨林和羊群间度过最欢愉的童年,

而人生中初次的离别滋味也悄然而至。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在柏林电影节

影片全部由本地素人演出,

拍摄团队仅5人,

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州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电影大奖。

一条专访了王丽娜导演,

“《第一次的离别》是我献给

故乡沙雅和童年的一首长诗,

那片土地本身的诗意是这部电影的源头。”

编辑 倪蒹葭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7月13日,大象伙伴影业宣布《第一次的离别》在全国影院复业的首日上映,3天后,国家电影局就发布消息,7月20日开始,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开放营业。

片方花了半小时决定兑现首日上映的诺言,然后忙坏了,马不停蹄处理母盘制作、DCP制作、发行通知、媒体采访邀请……确认能用最快的快递把硬盘寄到全国影院。

对观众来说,一切都将显得新奇,人们极少在大银幕上看到新疆维吾尔族人日常的生活。比云朵一样的羊群,金色的胡杨林还要动人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爱和牵绊。

《第一次的离别》以新疆小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他和患病母亲之间的亲情,以及和好朋友凯丽比努尔之间的童年故事。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新一代中国电影导演越来越关注“故乡”,王丽娜形容故乡新疆沙雅“像宝石一样”,给了她巨大的创作能量。她生于1987年,整个童年都在塔里木盆地沙雅县的库木托卡依村度过。

“我从未经过正式的电影训练”,王丽娜本科在湖南一所大学念新闻,因为喜爱纪录片,又去中国传媒大学念电视制作硕士。

《第一次的离别》来源于她硕士毕业时开始拍摄的纪录片,她原本打算花10年,跟拍故乡的3个孩子,但她被孩子们的故事打动,决定拍摄一部剧情片,孩子们就是演他们自己,演生活本身。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一条专访王丽娜导演

一条的采访在2019年上海电影节期间进行,丽娜的聊天文雅又真诚,她觉得“本真”是青年导演最珍贵的特质,留着鲜活的、刚刚冒出的芽,她引用新疆音乐人何力的《长歌行》中的歌词来表达:“每一个人渺小的身躯,无不蕴藏着惊人的潜力,假如他一生吃过的麦子突然发芽,喝过的水突然汇聚”。

以下是王丽娜导演的自述。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小男孩艾萨

这部电影的出发点非常简单,我很想去记录一段童年生活。成年之后我回到故乡,发现那片土地,那些孩子的生活状态,就是我小时候的场景,我童年的时光还在那个地方鲜活地涌动。

沙雅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塔里木盆里北部,100多年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著作中描述说,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谁找到了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的钥匙,谁就打开了世界文化的大门。阿诺德·汤因比也曾说:“如果生命能再来一次,我愿意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

我长大之后出去求学,走过了很多地方,见到了不同的风光和人文,再回到故乡的那种感受,就像我一个离家多年的朋友说的,有一天他坐着出租车,在一个傍晚回到故乡,路边有很多挺拔的白杨树,光一缕一缕打在白杨树上,他说像听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一样。

故乡就像浓烈的醋汁,一下子激起了我所有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特别想和那片土地互动,和自己过往的经验互动。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纪录片《阿帕》中拍下的艾萨

三个孩子,一段童年往事

我最初的想法,是花10年去记录一段童年生活,刚好研究生毕业需要拍一部毕业作品,2015年我回到家乡,花了一段时间,选了三个孩子。

跟拍他们的那一年,成为后来《第一次的离别》所有剧情的源头。

当时为纪录片寻找孩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漫无目的地扫街,一种是去学校里面选。我到学校里面去看孩子们的作文,正好看到了艾萨的一篇作文。

艾萨说是妈妈从外星空把我带来的,妈妈的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可是我和她用眼睛在交流,妈妈的爱像泉水滋润着我,我爱妈妈,就像爱自己的生命。

我看到之后,心里真的是尤为一颤,什么样的一个小男孩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后来我了解到,她的妈妈因为小时候被毒蜘蛛咬过,后来又得过脑膜炎,变得听不见也不能说话,精神有时候不正常。

她妈妈生过5个孩子,只存活下来两个,艾萨是吃百家奶长大的,但是在同学面前他没有任何的这种(自卑),他特别骄傲,有一个独特的妈妈。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记录片中艾萨念自己的作文《我的妈妈》

然后我就去了他家。那天阳光特别好,他在一个木制的架子车下面,有一只刚出生的小羊羔,它的妈妈难产死去了,艾萨抱着小羊羔给它喂奶,小羊羔就不吃,他还用嘴去亲吻那只羊羔,他光着脚丫子,沾了泥巴,那个画面一下子让我回到了我的童年。

我们曾经都是双脚沾满了泥巴,跟自然和动物那么亲密。艾萨看着我,眼睛特别清澈,他什么都没说,但我一下子就知道我一定要找到他,作为记录的对象。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记录片《阿帕》中的凯丽

遇到另一个记录对象凯丽特别巧,当时我拿着相机漫无目的在街上走,两边都是特别高大的桑葚树、白杨树,我看到一个在街上吃饭的女孩,觉得这个女孩不错,给她拍了一张照片,但当时印象没那么深。

过了几天我又遇到她,在一个倒塌的土坯房前面,她穿了红色的裙子,在漫舞,新疆的光是特别有力量的,投下树影斑驳,她特别像一个精灵。就那一个画面,我确定她一定是我要找的女孩。

片中另外一个孩子艾力乃孜是凯丽的弟弟。一开始我都不知道她有个弟弟,因为他在祖父房子里头放羊,从两岁开始跟羊睡在一起,基本没回来过,后来他要上学了才被接回来。

艾力乃孜说出来的话,经常给我惊喜,凯丽很为考试担心,他说“考试就是运气”。有一次他在画画,他说月亮充满了太阳,下雨了。我觉得你这个小孩还没上学,怎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后来知道他可能是听到祖父歌里头的歌词。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特别多动人的东西,你就放下所有的包袱,走进他们的世界就好。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

无数次的离别,童年的离去

纪录片我拍了一年,加上调研的半年时间,录音都是维吾尔语,我翻译整理出了60万字,这60万字是对他们的纯记录,像人物小传,也是剧本的核。

《第一次的离别》剧情片就是对他们生活的再现和重构,最大的重构就是在纪录片中这两个孩子原本不认识,根本没有联系,但在电影里,这两个孩子成为了青梅竹马,是特别好的玩伴。

片名来源于艾萨的一篇课文,就叫《第一次的离别》。我觉得童年一定是每个人生命伊始最欢愉的时光,但是你会在某一节点,发现这些东西真的离你悄然而去了,它不是一个事件,它是无数次离别的累积。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离别》剧照,艾萨和哥哥帮妈妈梳头

影片中,有那么多的离别。拍纪录片时,我知道艾萨的爸爸考虑把妻子送到养老院,因为妻子一个人在家经常会跑丢,如果他要照顾妻子,地里的活就没人干了。

艾萨要面对和妈妈的一个离别,但对艾萨来说,妈妈在身边是他最看重的事。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片段,是他第二天要期中考,晚上在复习,家里停电了,他在炉火边读文章,他妈妈就不断地发出某种声音,我说妈妈会不会吵到你,要不要换一个房间去复习?他说不会,我听到妈妈的声音特别安心,我就知道妈妈在身边,没有走丢。

我一开始对艾萨怀有悲悯的感受,但是他不断地提醒我,我记录的是一个孩子,他很单纯,视角永远跟成人是不一样的。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艾萨和哥哥

艾萨的哥哥很想上新疆大学,我拍纪录片的时候,他跟弟弟讲,弟弟你一定要考上新疆大学,因为你上了大学就不一样了,那个地方特别美。艾萨就问他怎么美,他哥哥没法描述,因为他没去过,但是他眼睛里充满了光。

但是后来他没有考上,他去了技校,这是一个男孩和自己梦想的告别。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凯丽一家

凯丽的汉语考了20分,凯丽的妈妈希望一家人搬到县城,让孩子有更好的机会学习汉语。她自己是当地镇上首富家的女儿,家里亲戚的孩子都在大城市读书,奖状铺满了一面墙,妈妈自然会有一个对比,觉得自己孩子也该去城里读书。

但是凯丽爸爸继承了父亲的房子,这里是他的家园,还要照顾有些老年痴呆的父亲,所以对凯丽爸爸来说,搬去城里有很多为难之处。

因为这个矛盾,凯丽的父母真的有离过婚,但是妈妈觉得孩子太可怜了,离婚之后她在街上看到凯丽,衣衫不整的,她就哭了,所以后来又跟凯丽的爸爸复婚。影片最后,凯丽一家要搬去县城,告别故乡,剧情的重构都是基于生活本身。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整个片子拍完以后,我才逐渐建立起我的电影信念,我理想的电影是纪实的,要有生活本身的底子。

我不关注剧情的跌宕起伏、事件的冲突与始末。我总是对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对我来说,展现由生活、文化所滋养的心灵更为重要。比如凯丽的父亲在棉花地,为妻子唱起离婚时他写的那首歌曲,人与人之间的牵绊,不同寻常的情感,营造出令人隐隐作痛的诗意的美感,脆弱温暖又令人渴望,凯丽妈妈如少女般害羞的脸庞在电影中一闪而过,我总是被这样的时刻打动。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工作照

五个人,拍出一部长片

研究生毕业后,我到大象电影去应聘导演助理,结果特别幸运地,在看过我拍的纪录片素材之后,大象愿意投一笔钱,去把它拍成剧情片。

我们组了一个小团队就开始拍了,加上我就五个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像李勇老师是我研究生的导师,他既担任摄影师,又是灯光师,又是司机。

那样的拍摄是没有包袱的,如果一天都没拍出东西,也不会担心成本过大,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反倒觉得那就第二天拍呗,这给了创作很多宽裕的心境和思考。

我们小团队前前后后拍了两年,按天算起来,差不多拍了五个月,因为我们要拍到各个季节,有时候小团队走了,我自己一个人留在沙雅,找好场景和演员,等小团队再过来接着拍。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树下打馕的老太太

片中出现的人,本身就是当地的村民,我特别喜欢那些脸庞,他们可能一生没有出过村庄,经历的是最淳朴的那种生活方式。

每一个在影片中出现的人,我都提前听过了他的人生故事,知道这个人是怎样的性格,也会把孩子的故事讲给他听,他会用自己最真实的方式去表达。

比如说在树下馕坑打馕的老人,电影中需要特别慈祥的老太太,我就去听那些老太太的故事,其实找到的这三个老太太,她们的人生故事每一个讲出来都很有味道,她们经历了太多,一句话、一个笑容出来你就觉得不一样。

片中演艾萨姑妈的老太太,我会提前跟她讲艾萨的身世和经历,一定要用很真的方式跟她讲,她被小孩深深地感染,发自内心对他有一种亲密感,她“演”出来的老人对一个孩子的安慰,是特别有味道的。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我也尽量让孩子们不知道他们是在演戏,比如凯丽迟到的那场戏,她在教室门前哭得特别委屈,那天我是跟她妈妈提前沟通好,把闹铃上得晚一点,也跟老师那边讲,凯丽可能要迟到,你要比平时更严厉一点,训一下她。

老师和家长知道一切,他们来诱导情节发展,凯丽就觉得是非常真实的。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影片前后拍了两年,经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

影片拍完之后,到了后期制作的阶段,剪辑师马修,音乐文子,声音设计李丹枫加入进来,他们都是文艺片的大神。新疆的音乐非常丰富,是三大音乐体系的汇聚之地,能听到100多种乐器,作曲文子做音乐的时候,他会把钢琴和艾捷克搭在一起,或者大提琴、艾捷克混搭,让不同元素碰撞。丹枫在声音设计上,他还原了新疆的流水声、鸟叫声,甚至风吹过飘荡的声音。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特别是那种作品意识,对一个作品的尊重。整个过程中,有很多让我觉得“幸运”二字都无法概括的东西。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我生活在宝石一样的故乡

我小时候,其实就像《第一次的离别》里面拍的那样,躺在巨大的胡杨木上玩耍。对小孩来讲它就是一个天堂,躺在树上谁也看不到你,秋天的时候叶子特别黄,风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中国90%的胡杨都在沙雅,这些胡杨木谁也不知道它活了多少年,传说是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新疆沙雅

我经常能想到家乡的画面就是:胡杨木做成独木舟,行驶在塔里木河上,驼铃声从塔克拉玛干腹地传出,也只在那片戈壁沙漠或者河水勾勒的原野,才能感受到狂风掠过的勃勃生机和混沌。

我家走一百多米就是一个小沙漠,小时候有一晚我没回家,和几个好朋友一起躺在沙漠上看流星,第二天早上回家,我家里人都不知道我昨晚上没回去过,因为大家晚上从来不会关门睡觉。很多人还会在屋顶上睡觉,因为夏天太热。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那片土地特别淳朴。我们小时候上学,可能躺在路边不走,等一辆马车经过,马车上可能就有一个维吾尔族的老人,他会问小孩要不要搭你们一程?

我们上车之后,开始数他的胡子,他说你们谁能数清我的胡子,我就给谁一串葡萄。他摘了很多葡萄,准备去巴扎卖。我们谁也数不清,但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串葡萄。

有一次去上课,老师问我为什么没有带书,我说你不是说今天带些煮熟的玉米大家分享吗,我就背了满满一包玉米,根本没有背书。

片中的三个小孩,有一次坐在胡杨树上聊天,其中一个说,这颗胡杨树是火车,我们可以坐在树上,开到任何一个地方去,你们想去哪儿?

凯丽说,她想开到上海去,艾萨问她,到了上海,你看到了什么?凯丽说,我看到了很多羊群,还有骆驼,我在这儿钓鱼,我也想去游泳。

我听到之后,一下子就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对世界进行想象。小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同样的地方。上海可能跟沙雅是一样的,有羊群,有骆驼,可以钓鱼,是那样的地貌。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新疆沙雅

今年我又回去,在胡杨林中走,遇到了一个守林人,他唱起了一首歌:姑娘,听说县城的鸟都是黑黑的,我们胡杨林里的鸟是白白的。

然后我们走着走着,到了沙漠,远处又突然传来维语的歌声,我都不知道谁在唱。歌词翻译过来意思是,我该铺着金地毯欢迎你,还是铺着银地毯欢迎你,谢谢你来了。

家乡也在改变着,小时候到了摘棉花的季节,家里会来很多维吾尔族短工,从和田来的,从喀什来的,白天摘棉花,晚上就住在我们家院子里,一起弹琴唱歌,这样的场景,已不太常见。维族人打馕、烤馕用的馕坑许多都被拆掉,盖起了新房,但回到胡杨林里,感觉仍然是一样。


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它值得

《第一次的离别》是我献给故乡和童年的一首长诗,某种意义上,那片土地生活本身的诗意和真谛是这部影片的源头。我很希望把自然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和时光的印记真实地呈现。

我陆续给孩子们看过一点小片花,目前为止,他们都没有看过成片。因为我还想把纪录片拍着。前天凯丽还给我打电话,说我还在等你,你什么时候再来拍我,我们什么时候再一起玩?

我会在新疆创作第二部剧情片,孩子们的纪录片也会阶段性地拍摄,《第一次的离别》完成之后,我的生活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创作上它给了我无穷的能量和莫大的鼓舞,让我不停止对这片土地上人的了解,不停止对生活本身的理解,生根在土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塔里木盆地   塔克拉玛干   沙雅   电影   羊羔   新疆   纪录片   片中   剧照   故乡   影院   童年   小时候   导演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