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人吴昊宇,

从事陶艺创作19年,

在远离陶瓷产区的南宁潜心创作。


2015年,他的陶艺作品《新石器》系列

在国际亮相时,便大获关注,

受邀到美国、伦敦、韩国等地展览。

2019年,他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陶瓷艺术设计系当老师。

同年获得“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银奖。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新石器》系列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邂逅》系列


吴昊宇曾用10年探访广西各地的传统柴窑,

惋惜逐渐消失的传统民艺,

决定就地取材,

用广西当地的天然山泥来造器。

创作时,他不惜成本,

有时用一整窑去烧一件花器,

甚至故意把器物烧塌,

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2021年1月中旬,

一条探访了吴昊宇在广西南宁的工作室,

和他聊了聊这近20年的陶艺历程。


自述 吴昊宇

撰文 陈沁 责编 陈子文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2013年的一个秋日,在景德镇和友人小酌后,有些微醺的吴昊宇走回工作室,路上他发现了一块石头——那颗高岭土的矿石,肌理呈自然断裂,让人看得入神。他把石头捡回工作室,放在转盘上盯了很久,在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他觉得应该有一根锋利的线直接穿越它。

没有画任何草图,在石头上喷了点水,他用瓷泥直接上手,开始做心里想象的形象。

慢慢清醒后,呈现的效果让他特别惊讶,“这种方式我是这么想到的?我当时一点感觉也没有”,凭借的是当下的激情、直觉,和手的感知力。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这件雕塑成为他后来代表作《新石器》系列的第一个作品。《新石器》系列在国际上亮相时,便大获关注,受邀参与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英国伦敦国际设计周、韩国利川国际陶瓷双年展等重要展览。2019年,他在法国尼斯获得“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银奖。

75后吴昊宇,在广西桂北的一个古镇出生、成长,大学和研究生都在广西艺术学院度过。广西地域相对封闭,远离陶瓷产区,他在这钻研陶艺已有19年。

但不论是用陶瓷创作艺术雕塑,还是生活器物,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穿越陶瓷的壁垒”是他这些年常讲的一句话,这种“穿越”不仅仅涉及到泥土、材质,还有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抛弃传统的从主题到内容到形式,回归到“潜意识”的创作,直接从形式开始。

我们抵达南宁时,正是广西冬天最冷的时节。接我们去工作室的路上,他谈起骤冷的天气,和这两年往返北京、南宁两地奔波的生活。

他戴圆框眼镜,温文儒雅,言谈谦和,或许是多年做老师的经历,无论讲到艺术,还是日常生活,都有种娓娓道来的气质。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他在南宁的工作室,藏在一个小村庄里。车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行驶,沿途是农田和香蕉树,行至后半段,在鳞次栉比的民居深处,一个新天地豁然出现。

穿过架满龙眼木的通道,左起依次分布着三座窑,一座电窑、一座煤气窑、一座柴窑,右边则是摆满陶艺作品的露天小庭院,以竹子、芒果树和几丛花花草草为界。

为这次拍摄,吴昊宇提前从北京飞回南宁,洒扫庭除,和徒弟一起准备烧窑的器物。烧窑是个慢工活儿,像坐长途火车。拍摄最后一天的夜里,窑内温度终于从1235℃ 降下来,我们架好机器等待出窑的瞬间。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窑车从窑内一点点往外拉,琳琅满目的器物在灯光照耀下,黢黑中泛着淡淡金光,呈现出一种岁月感。

“喜忧参半,就像我们的生活”,他一边清点裂损、烧坏的器物,一边如是说。

以下是吴昊宇的自述。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如果做不成艺术家,

回来有一碗粥给你喝”

2002年大学毕业前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学校的老师去了一个离南宁60公里的地方体验陶艺。

第一次触摸到泥土,整个人就停不下来,无法自拔。泥土的可塑性让我特别兴奋,忽然觉得陶艺是我这辈子必需去做的一件事,义无反顾地投入。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大四那年寒假,我便回家和父亲商量“改行”。

我和父亲说我想做陶艺,他问“什么是陶艺?”我说,“我现在学的环艺偏设计,陶艺可能偏艺术。”

他想了想说,“你喜欢就大胆去做吧,如果做不成艺术家,回来有一碗粥给你喝。”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艺术作品展厅

这个简单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寒冷,双手生着冻疮去摸泥巴,刻骨铭心。

很遗憾,父亲在第二年因病去世,不能陪我走到最后。他的鼓励一直支持着我,去实现当年对他的承诺。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邂逅》系列2008年,随着创作的深入,我开始用一种“不思考”的方式来创作,抛弃了传统的主题和内容,即兴地在复印纸上随意乱画。


那些交错而流畅的线条,自由而无序,就像飘在天空里的云朵,通过平面的叠加,让线条在交接之中产生空间化的变化,最后用泥土一点点捏成。


《邂逅》就是这样诞生的,这种不思考、无意识的状态让我无比自由、轻松,作品呈现出来也非常有震撼力。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新石器》系列·器物

景德镇随处可见的就是瓶瓶罐罐,但我觉得如果把平常的器藏在石头里,处于一种被挤压的状态,会和坚硬的石块形成强烈的对比。

所以,我有一部分的《新石器》是和器物结合在一起。这些器物被拉扯、被挤压、被变形,这与人的生存状态是一样的,被各种各样的生活所磨练。但生命之所以精彩,恰恰是因为它呈现出了生命急剧的张力。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新石器》系列·纸张

有些《新石器》我用了纸张的元素,它是文化的载体,暗喻人的思想是无穷的,可以很轻易地把坚固的石头打开,这也表达了文明和荒蛮之间的对抗与融合。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新石器》系列·金属铝

从2013年到现在,做了近40件《新石器》。有些特别巨大的,可能需要4个注浆师傅才能搬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依然无法成型,去年做了二三十件,一件都没成。

2020年底,为了突破陶瓷材料脆弱的局限性,我开始尝试金属的材质,用铝做了一件巨大的《新石器》,它的质感和瓷完全不一样,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可能性。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生长》系列

《新石器》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严谨的规划,2015年,特别想冲破这种严谨性。


随手抓了一个泥条,往上黏连,让它形成一种最自然的生长状态,解放对于泥土的捆绑。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破|立》系列

2015年有一次烧窑,开窑的一瞬间,看到整件大器完全坍塌了,我很心碎,特别难过。

但当我把它抬到工作室的小庭院里,突然发现它在一个侧立面,呈现出一种残破的美感,是人手所不能达到的状态。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所以这是一个偶得,后面我故意将温度升高,把一个完整的器型变成一种自然的坍塌。

也是喜忧参半,因为你无法让每一个器物都符合你想要达到的效果。

《破立》的名字来源于“不破而不立”。这种坍塌就跟我们的人生一样,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坍塌会改变你的生活状态、周围世界,但也可能会带给你全新的视角,激发你重新理解生命的韧劲。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经过10多年不间断的努力,从《邂逅》到《新石器》,慢慢展现出一种成熟的状态。

陶艺创作,需要心平如水,从宁静中获取力量。现在回想,可能正是父亲的影响,让我可以在广西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保持着纯粹的心境。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19年自学之路,

10年探访广西传统柴窑

我在广西桂北的黄姚古镇度过了7年的童年。老家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寨子里,村口有一座很大的门楼,夏天有很美的月光照耀,冬天村口泉眼冒着暖暖的热气。

我的动手能力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父辈那代人对旧物特别留恋,家里东西坏了也不舍得扔,父亲会修理各种电器,像相机、钟表、收音机,甚至自己做榫卯家具,连木工工具都是自制的。

很小的时候,父亲在做木工,我就在旁边自己玩着木屑,我还记得他会一边吹着口哨,一边用刨子把木板刨平。耳濡目染,我也对手艺着了迷。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陶艺手作过程

大学四年级接触到陶艺,现代陶艺的书都少得可怜。《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是我在学校图书馆能够看到的唯一一本现代陶艺书籍,它后来一度成为我的枕边书。

2004年,我在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系读研究生,征得导师的同意,只专研陶艺。

广西艺术学院没有陶瓷专业,所以整个自学的过程特别艰难,自己闷着头一点一点吭哧吭哧地做,有时候是咬着牙让自己挺过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踏出那一步,就必须把它完成。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大学四年级接触到陶艺,现代陶艺的书都少得可怜。《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是我在学校图书馆能够看到的唯一一本现代陶艺书籍,它后来一度成为我的枕边书。

2004年,我在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系读研究生,征得导师的同意,只专研陶艺。

广西艺术学院没有陶瓷专业,所以整个自学的过程特别艰难,自己闷着头一点一点吭哧吭哧地做,有时候是咬着牙让自己挺过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踏出那一步,就必须把它完成。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我们学校在佛山有一个教学实验基地,一到寒暑假,我就过去和老师傅钻研手艺。佛山和景德镇不一样,景德镇分工特别细,有拉坯、修坯的师傅,各种烧成、喷釉的工艺,拉坯的师傅还分成拉大坯、小坯的,各个流程点上都有不同的师傅在负责。而在佛山,所有工序都集中在一个工厂里实现,需要你掌握所有流程。

因为我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对传统民艺特别地向往。除了自己钻研陶艺,也想做一些实地探访。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麻垌镇传统柴烧窑口

2005到2015年,这10年间,我开始探访广西各地的传统柴窑。

我记得2005年的夏天,我一个人坐着大巴到广西桂平麻垌镇探访传统柴烧窑口。6个小时的山路,长途跋涉,临近村口已无路可走,只有摩托车可以行驶。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老陶工

村民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质朴,他们一辈子可能就做陶工,生活条件很艰苦。我还记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午饭时,他递给我一碗粥说,“小吴,我们这里只有一碗粥,没有菜。”然后给了我一颗下粥的酸梅,我现在依然记得那碗粥的味道,特别美好。

2015年,我到那个地方回访,但已旧址无存,完全没有踪影了。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麻垌镇传统柴烧窑口

其实在工业化生产之前,中国大江南北很多村庄里面,几乎都会有一个烧窑、烧砖的地方,但是这些传统民艺、这些特别温暖的东西正在渐渐消失。

这令我感到非常惋惜,我逐渐意识到,这些逝去的旧的器物,如果不能跟随着当下的审美而改进、创新,就很难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当下的审美又和艺术、设计息息相关,它不是分裂的。

我想在生活器物的创作中,找到一条符合当代审美的出路。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用广西的泥,造当代器物

我很喜欢喝茶,早期买了一些紫砂的陶壶来泡茶,但工作室建成后,我发现这些陶壶的颜色、器型和工作室的调性不太搭。

我忽然想,为什么不自己做一把壶呢?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下定决心之后,我觉得应该用广西本地的泥土来呈现我的作品。在机器大生产之前,我们的日用器皿,像陶罐、水缸,其实都是用当地的泥土制成的。

泥土是有表情的,就看你有没有发掘,能不能展现它的独特气质,其实世界各地的土都有适合做陶器的。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吴昊宇在广西考察天然山泥

去了离南宁将近90公里的好几个地方考察,就地取材,将山泥拿回来研究。

简单地碾碎、浸泡、打成泥浆、自然地过滤,天然山泥里有各种各样的矿物质,它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丰富。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当地天然山泥及釉色试片

广西不像景德镇那么方便,从泥土开始,拉坯、修坯、喷釉、烧成,遇到很多困难和失败,才慢慢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我给手作器物定了一个调性:以实用为美。我做器物时,倡导“动念造器”和“以用引形”,器物有自己独立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跟我们当下的念头息息相关。所以造型没有任何参照物,器型的变化都很自由,只要拿起来方便、实用就好。

分成两种材质来呈现,一种是用广西天然的山泥,一种是用高岭土。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天然的山泥做出来的器物,颜色深重,带着哑光性,但拿起来特别轻薄。

陶泥要做得特别薄,并不容易,需要在陶坯未干时完成制作,容易变形。由于土壤中含铁量丰富,自然形成偏黑色的质感和色泽,视觉上显得颇厚重,我希望能够给器物的使用者带来一种心理上的落差,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由于器物轻薄,使用者会对它产生一种无形的敬畏感,会想珍惜它、爱护它,所以在泡茶的过程中,你会放慢自己泡茶的动作,我想这也是泡茶的本意。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我在工作室建了一座现代柴窑,并囤了几十吨的龙眼果木,用来烧制高岭土做的器物,这些器物特别轻薄、洁白。

现代柴烧推崇清晰绚烂的火痕与丰富的色彩,而我认为东方的审美是一种隐藏的状态,它在空间中应该是隐去的。正常去看,似乎是没有变化的白瓷,但在光线的照射下,你可以隐约看到它的火痕。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六堡茶山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六堡茶器

2015年,我深入广西六堡镇,用当地苍松六堡茶山上天然的山泥,加以六堡茶树和茶叶烧成的天然木灰,来制作六堡茶器。这项研究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

一直想保持六堡茶器的纯天然性,在制作原料上没有往山泥里添加任何其它的泥,经过6年的研造,慢慢掌握了它的特性,才有了现在的六堡茶器。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从泥土而来,又随土而去

我1999年进入广西艺术学院学习,本硕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待就是20年。

现在我在清华美院工作,教授陶瓷专业,无形中有了更多的动力。我慢慢梳理自己关于陶艺创作和器物制作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将之融入到我未来的日常教学中。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平日往返于北京和南宁之间,孩子还很小,在他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不能常常在他身边。有时回到南宁,早上起来他看见爸爸睡在旁边,就会用脚踢我,说,“不要爸爸,不要爸爸”,听起来觉得非常内疚、心酸,并不像做艺术那么潇洒。

但每次看到孩子稚嫩的笑脸,就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第一次把他抱在手里时,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感。未来他如何去成长,我在他身边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去和他产生对话?

或许就像当年父亲鼓励我一样,这是我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和艺术创作的难度是一样的。

去年因为疫情,无法回到北京,经常带着家人到附近的小公园里去散步。小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一种天性,看到他在草地上漫无目的地跑动,我会偶尔忘记了这是在疫情期间。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广西男老师钻研冷门手艺19年,不惜成本,做出惊人杰作

有时带他去工作室,给他一块泥巴,他可以玩整个下午。看到他在摆弄手里的泥块,我突然想到,可能人类对于泥土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人就是从泥土而来,最后又随土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广西   景德镇   南宁   器物   陶艺   冷门   艺术学院   手艺   杰作   泥土   惊人   陶瓷   父亲   成本   状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