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近日,小编前往广东省惠州一带采风,不想在北部的龙门县邂逅了一个小村落,村落很普通,也不大,且处于大山深处。但就是这样一条小村庄,已是远近闻名,原因竟跟日本人有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原来,在77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全省的“血战”,这个村落叫石墩村,位于龙门县龙江镇,此“血战”也叫“石墩围血战”。

血战发生在1944年7月6日,日寇大举入侵石墩围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英勇的村民据守客家围屋,誓死保卫家园,与上千日寇展开了一场壮烈的血战,在敌我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该村失守,村民中15人被战死,25人惨遭残忍屠杀,这就是惨烈的“石墩围血战”。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带着敬重的心情,小编踏进群山环绕的石墩村,田园村庄有一种静立肃穆的古朴。最显眼的是村内一些古老而遍体鳞伤的围屋,且很多已经坍塌,仅存的一角炮楼千疮百孔,满目苍夷。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谁能想到?77年前,就在这里,发生了炮火与屠刀的交融,惨痛地换来了“龙门抗日名村”的英名。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1944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反攻阶段,侵华日军负隅反抗,垂死挣扎。他们为打通湘桂铁路沿线,部分驻粤日军要迅速北调,北边日军也要火速南下,以此进行频繁的转移,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广州增城向博罗方向转移的一支日军,经永汉到达龙华后分三路(黄山水、田背水和大鱼潭),取道路溪向博罗横河方向窜走,其中从大鱼潭上龙江路经石墩村的有1000多人。

  7月5日,日军抵达石墩村的前一天,曾先后担任过国民党龙门县参议员、县第一小学校长和龙江乡乡长的爱国乡绅刘其敬预测到日军经过石墩村,必定洗劫村落,灾难在即。于是他紧急召开会议,与村民一起统一了“誓死抵抗”的思想,并成立了以刘其敬为首的指挥部,让大家先准备防守,但切勿轻举妄动,全村都要以刘其敬的枪声作为正式开始战斗的号角。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当时石墩村共有两百多人口,均是刘氏子孙,他们数百年来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园生活,日本鬼子的到来,打破了小村的宁静。

村子周围有一堵稍高稍厚的围墙,四方都有炮楼,应算是易守难攻,有点有利优势。当时全村有18支步枪、8支短枪、4支台枪和1万多发子弹等,全村挑选出一些男壮丁分守四角炮楼,随时投入战斗。当晚,全村男女老少在紧张和忐忑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东方露出鱼肚白,大雾弥漫,能见度较低,住在村口的村民刘珍云在喂牲畜时,若隐若现地看到一队日本鬼子从岭尾岗松园咀向石墩村的方向行进。“不得了了,狼真的来了!”他马上叫人飞奔到角楼报告。同时,一直守值在前右炮楼的村民也看见了7个日本尖刀兵已到了屋前,其中3个鬼子看到炮楼下大门紧闭,很粗暴地猛拍门,并高声嘶叫着。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见此,楼上的村民,当即写了一张“路过此地,不要骚扰百姓”的字条扔了下去,日军有看字条,但不予理会,继续嚎叫着敲撞大门。

与此同时,另外4个日兵向左前炮楼走去。谁知,在左前炮楼驻守的是刘全安,他没参加前一天的会议,不知道要待指挥部枪响后才开始战斗这一计划,竟提早开枪把拍门的一个日兵击毙了,正在守值前左炮楼的村民刘炳光以为是指挥部枪响了,随即开枪击毙迫近前左炮楼下的一个日兵。随后,大家一通射击,7个日军很快就被全部击毙了。

  打草惊蛇,这下可惨了。遭到重挫的日军,气急败坏地先后分三次进攻石墩村。第一次,一名头目挥着刺刀,带着一小队日军冲向前左炮楼,刘炳光将那头目和一两个日兵击毙,日军见势不妙,退了出去。第二次,日军改用大炮轰炸,一枚枚炮弹不断扔向楼顶,全村都非常惊慌。指挥部刘其敬赶忙向村民喊道:“不要慌乱,炮弹在屋顶爆炸,不会伤到人的。”一阵炮轰后,日军继续在机枪的掩护下凶猛地向楼屋反扑。角楼的村民凭借一堵厚墙和楼上的扫射孔进行顽强的抗击,日军倒下了几十人,再次退了下去。

  两次进攻都不成功并且受到打击的日军,想到这样猛攻行不通,他们跑到村外的一片竹林,砍下了很多竹杆,扎了很多把梯子,组织了三四百人,开始了第三次反扑。在刘其敬的指挥下,石墩村男女老少齐齐上阵,枪支打得滚烫,就赶紧往油缸里一浸,稍降降温,又继续射击。就这样,村民齐心协力,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将日军击退,直至日军再也不敢接近围墙半步,只在射程之外嗷嗷大叫。

 当时,驻守在平陵的河源保安大队奉命前来增援,但来到离石墩村5公里处的地方,却在竹林里观望不前,后派了村民到龙门县城求援,也无回音。走投无路,村民唯有做好“死拼”的准备。

激战持续到当天下午2时,石墩围依然傲然挺立。日军恼羞成怒,紧急调遣先头部队搬来两门射炮,配合迫击炮、轻重机枪等,组成猛烈的火力,向石墩围发起总进攻。

很快,3发炮弹把后左炮楼及相连的围墙炸毁了,刘炳光即叫村民刘日魁守住前左炮楼,自己不顾安危,冲到日军火力最密集的地方继续战斗,他一连打出了500多发子弹,击中了30多个日军。

很快,前左炮楼的刘日魁招架不住,不幸被炮弹炸死了。刘玉的左手也被打断,但他让妻子用甜瓜敷住伤口,用右手提竹篮继续运送弹药,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光荣阵亡。

刘炳光左腿被打断后,也坚持不下火线,一直坚持战斗,直至牺牲。刘其敬及助手刘亚焕两人各持手枪,分别指挥前右炮楼和后左炮楼奋力抗击日军。当日军蜂拥逼近被炸塌的围墙时,情况非常危险,村民要刘其敬进地洞躲一躲,但他拒绝说:“要打一起打,要死一起死。如大家都牺牲了,留下我一个人又有何意义?”刘其敬的一席话,使村民大受感动,纷纷操起家伙,有枪的拿枪,无枪的用刀、斧子,用锄头、石块砸,奋不顾身地与进村的日军逐巷逐屋逐个角落地展开殊死拼搏。

刘其敬、刘亚焕先后中弹,流血牺牲。当天下午3时多,石墩围终于失守。

蜂拥而至的鬼子又实行了罪恶的“三光”政策,最后,将捉捕的二十多名村民押到晒谷场,用刺刀、枪托、锄头等残暴地折磨村民,直至全部杀死,晒谷场顿时遍地陈尸,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一开始为村民通风报信的刘珍云的儿子被日军抓获后,被五花大绑,日军用刺刀在他身上慢吞吞地连续刺了50多刀,直至被害人剧痛咽气才罢手。而刘云珍本人被抓后,日兵先将其身体洗净,绑在长木凳上准备“屠宰“。

千钧一发之时,河源保安大队被当地乡绅及村民胁迫着赶过来,日军误以为是大部队援兵赶到,落荒而逃,刘云珍才避过一劫。

  石墩围战役,石墩村共有15村民战死,25人惨遭屠杀,9人被拉夫,其中,刘其敬和刘日魁两家被全部杀害。被毁房屋47间,损失财物不计其数。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石墩围村,每一寸土地都浸满了优秀儿女的鲜血,铭刻着气吞山河的岁月。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龙门县有一小村,藏于大山深处,却因日本人而出名。发生过什么?

网友们,你们参观过听说过石墩围血战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不嫌弃的给小编一个赞,你的支持是小编勤奋创作的原动力!诚谢!

想了解广东更多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欢迎关注“行走广东”,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属“行走广东”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龙门县   博罗   指挥部   河源   炮楼   石墩   刺刀   小村   全村   日本人   炮弹   广东   日军   村落   血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