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而一个女人对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自古以来,家庭结构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而孩子的教育培养多数都是母亲来承担的。

一个聪慧睿智的母亲更是能教育出杰出的孩子。俗语有云:“一代有好妻,三代有好子”。

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一个个慈母化身严师教育子女成才的有名传说。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而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值得赞颂的母亲。她17岁嫁给49岁老头,23岁就守寡,一人养大儿子,并将孩子培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就是大文学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17岁嫁49岁老头

冯顺弟生在不太平的年代,那时多地爆发农民起义,使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而穷人的日子更加难过。

冯顺弟家里就是穷苦的农民,家中一亩三分地,整日像牛马一样耕耘的一家,还得仍旧经常饿着肚子。

冯顺弟从小就勤快懂事,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无奈那个年代的人太过重男轻女,所以冯顺弟的听话懂事并没有让她得到多少宠爱。

而善良的冯顺弟从不计较这些,她依旧每日勤劳地干活,替父母分担家事。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父母也看在眼里,毕竟心不是钢铁做的,在冯顺弟到达适婚年龄之后,父母也想个给她找户好人家,让她以后过得轻松。

父母看中了同村壮实的庄稼汉,可在此时49岁的胡传却来到他们村找媳妇。

胡传虽然49岁,可温文尔雅,一股书生气,他也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丧妻以后准备续弦。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而胡传看中了冯家的女儿冯顺弟,虽然顺弟没有闭月羞花的美貌,但也五官端正。

尤其乌黑亮丽的辫子,一直垂到腿弯里,胡传一下就看中了,于是请媒人来冯家提亲

冯顺弟的父母觉得胡传年岁过大,但是对方给的彩礼很多,父母动心了,想拿了彩礼也好给儿子娶媳妇。

这门亲事就这样成了,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从未谋面49岁的胡传,胡传当时的女儿都要比冯顺弟大两岁。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成亲之后,冯顺弟也渐渐爱上了这个说话轻声细语,满腹学问的胡传。

从没念过书的冯顺弟,内心觉得,读书对人的改变原来可以这么大,对丈夫内心充满了崇拜

而胡传对冯顺弟也是疼爱有加,对妻子顺从尊重,加上胡传家境殷实,两人过着舒心的日子。

丈夫离世,一人艰难带大儿子胡适

冯顺弟两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胡适,老来得子的胡传大喜,并告诉冯顺弟,一定要让儿子读书。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意外发生了,胡传因为身体素质不好,突然暴病去世

一夜之间恩爱美满的两人,天人永隔,年仅23岁的冯顺弟失去了爱自己的丈夫,以后的风雨只能自己一肩去抗。

而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冯顺弟虽然担起了冯家家主的责任,然而丈夫留下的几千两家业,不仅要养家糊口,照顾胡传留下的几个子女甚至还要接济胡传的兄弟。

而在此时胡传的哥哥在外抽鸦片烟,欠了一屁股赌债,躲债躲到了冯顺弟家里。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债主上门,恐吓威逼,冯顺弟为了顾全大局,只好给他们些银两。

几乎每年过年家里都会有要债的上门。而冯顺弟却从来没有对胡传哥哥发过火,她总是从容应对。

面对自家人的刁难和妯娌之间的刻薄,冯顺弟也从来都是能忍则忍,大度包容。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然而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长大,胡适的性格却并不孤僻狭隘,而是性情温润如玉,风度翩翩。

母亲坚韧的性格带给了自幼丧父的胡适很大的影响。

冯顺弟一人带大胡适,既要做慈母又要做严父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冯顺弟谨记丈夫生前告诉她的话,让胡适从小开始读书。

冯顺弟虽然自己不识字,但却想尽办法让胡适3岁识得千字。

5岁不到胡适就去了私塾读书,而冯顺弟经常去私塾,偷偷观看胡适读书,用来监督。

冯顺弟虽然没读过书,但聪明的她从私塾先生教书的态度语气中听到先生教课,封建思想浓厚,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冯顺弟心里很着急,为了孩子能学到知识,她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

那就是给先生“塞红包”,于是胡适的学费总是别的孩子“贵”几个大洋。

到最后一年胡适的学费甚至贵了12个大洋,在那个年代12个大洋是一个天价数字。而对胡家当时的家境来说,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冯顺弟这样做就是为了先生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仔细讲给胡适听。

让他不要学一知半解,而是能够融会贯通。冯顺弟为了让儿子读书,费尽了心血。

胡适学成归来,母亲病逝

因为小时候的文化积累,私塾老师详细的讲解,9岁的胡适便可以全部理解熟读《水浒传》等著名文学著作。而且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冯顺弟从来没有松懈对儿子的教育,她每天早晨四五点就早起,叫醒胡适。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让他说说昨天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说完起床后,要去学校背诵,回来才能吃早饭。

没有文化的冯顺弟并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就是“每日三省吾身”。她只是用这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胡适12岁的时候,母亲冯顺弟决定想办法送胡适去上海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

后来在上海读书的胡适考取官费生,有机会去美国留学

而胡家家庭窘迫,每况愈下。为了让胡适安心读书。

17岁嫁49岁老头,23岁守寡撑起家族,45岁病逝,儿子人尽皆知

冯顺弟替别人家做帮工,赚取胡适的留学费用。

繁重的劳动让冯顺弟的身体每况愈下,而母子7年不能见面,只能靠书信联络。

冯顺弟辛劳一生,于七年后病逝。年仅45岁。

结语

胡适最终没有让母亲失望,在国外刻苦读书,学成归来,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后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母亲病逝后,胡适悲痛不已,写下《先母行述》记录讲述冯顺弟生前的点点滴滴,以表达对母亲的哀思,并感慨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如今的他。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摘自胡适《四十自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胡适   儿子   彩礼   大洋   私塾   每况愈下   慈母   文学家   老头   丈夫   家里   母亲   父母   年代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