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程序员会有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


今天就和大家说说这个有趣的话题。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针对这个问题某乎上有个小哥讲了一个小故事,先分享给大家:


新来的程序员小哥觉得代码不规范,内存释放的模块很混乱。这可能有隐藏的风险。接下来,他做了整合,把内存释放进行了模块化,专门整好了。代码变的更优质了,对吧?到这里算是好的。


然后过几天,就出事了,生产出现重大故障。系统内存泄漏,系统崩了,影响客户使用。客户投诉,扣钱。然后整个项目组开始大排查。排查到最后,就是这个内存释放的优化,有个位置漏了,没改到。但是其他位置全改掉了。然后这个没改到的位置,内存长期不释放。好了,内存爆了,内存泄露,系统崩溃。就是这个优化,导致了重大故障。


然后全公司通报批评。要求项目组整改,并且出检讨,现在能理解了吗。代码能跑,就别改。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辣条对这个倒是没有太大感觉,也没有很多工作这块的经验,不过之前暑假实习,有位前辈和我聊过这个话题,他大致是这么看的:


很多中小型公司和一部分大公司对于代码质量、开发效率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什么追求。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侧重在业务逻辑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垄断等),用户对于产品质量没有什么话语权,不得不容忍系统和应用的缺陷。这使得此类公司的技术团队从KPI的角度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良代码和系统的质量,除非这种改良可以直接带来商业利益。


具体来说,比如一个提供打车或者外卖服务的平台,它的商业收益主要来自于线下的用户行为。改善代码质量只有在用户数量增长需要扩容服务、提高性能的时候才有正的商业收益。除此之外,改善代码质量几乎没有可见的商业收益。这给中层管理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去证明投入工程资源的产出。如果这种产出无法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销售增长、用户增长等指标反映出来的话,中层管理者就不会愿意让自己管理的开发者去改善代码质量。


长此以往,代码库中会逐渐累积各种技术债和潜在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构代码的代价会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从风险收益比来看,尽量不要改动能够运行的代码是一种局部最优的策略。


只有当代码质量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以后,中层甚至高层管理者才会有动力去投入资源做大范围的重构和改良。而这种时候通常伴随着技术团队人员流动,很容易出现全部推翻重写的局面。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辣条个人认为倒也不是绝对的。这取决于你个人对整个项目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可以动的情况如下:



不要动的情况:



个人建议: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为什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元芳,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小哥   代码   中层   管理者   模块   收益   想法   内存   位置   风险   质量   项目   商业   数码   用户   系统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