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样机来源:经销商送测

样机类型:市售量产版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是一个来自于美国的小众耳机厂牌,这个产品国内也只有一家代理商进行经销,看起来有些名不见经传。不过这个厂商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型号以振膜使用的材料元素来命名,并且令之能撑地起门面的产品,应该要数“Be”这款产品了。

我们收到了来自Periodic Audio经销商发来的一款试听产品,正是旗下最高端的一款型号为Be的产品,这款耳机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价2580元,算不上便宜。而能让它如此价格之高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搭载了一枚10mm的纯铍金属振膜单元,可以说大部分的成本都应该是在这枚单元上了。

对于小众品牌耳机来说,除非能在声音上有着格外的突破,不然如此之高的售价只会带来坏处。铍金属振膜耳机最著名的应该还是Focal ELEGIA系列的耳机,高达两万多元的售价瞬间抬高了铍金属振膜耳机在发烧友心中遥不可及的地位,也让这种耳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也比较期待这款耳机到底有着怎样的表现。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01.包装与配件

Be的包装盒设计看起来有着非常浓厚的工科色彩气息,纯白色的包装盒配色正面印有耳机的爆炸结构图,左下角则是这款耳机的型号,仔细一看的确是有种元素周期表符号的感觉,右上角则是耳机品牌的LOGO。包装盒正面采用了一个翻盖的设计,打开这个翻盖其实是看不到耳机本体的,但是给出了相关的参数和频响曲线。

包装盒的背部则是密密麻麻地印刷了耳机的相关使用说明,所以包装盒的内部也就没有附带额外的说明书。Be的包装盒用料其实是比较一般的,普通的硬卡纸盒外套,内部放置了翻盖纸盒的内衬,可以说目前国内很少有厂商会这样设计耳机的包装盒了,对于这个美国厂商来说,如此设计也不足为奇。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包装盒正面

包装盒的内部就是放置耳机本体的盒子,一个纯白色的翻盖纸盒。可以说Be的包装盒不论是在设计上还是结构上都没什么新意,看起来给人一种草草了事的感觉,包装上并没有查到产地信息和代理商标签。当然如果你领略过其它美系HiFi耳机厂商的包装盒设计的话,Be这样的做法也并不是不能接受,只是我们觉得这样的包装盒并不应该出现在一条售价2000多元的产品身上。

配件方面其实Be并不算少,只是并没有像其他厂商那样在包装盒中单独设计。一共附带了三副海绵套、三副双解套以及三副常规硅胶套,绝对够用。此外还附带了一枚航空转换头和一只6.35mm转换头,耳机收纳盒是一个金属材质的旋盖盒,上面有浮雕LOGO设计。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配件全家福

02.外观与做工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耳机本体

其实就Be的外观设计来说还是比较常规的,传统的直筒型腔体,设计成了前后一体式的主腔体,通过背部的金色面盖封装。腔体主体采用了塑料材质打造,并且没有额外进行漆面处理,背部的金属饰片看起来质感不错,略微呈现出古铜色的感觉。

直筒型腔体是一种比较稳重而且翻车几率较小的腔体造型,装配难度和外壳生产成本也并不算高,对于Be来说更是如此。这款耳机的外观设计方面其实真是没有太多好说的,但值得吐槽的地方却有不少,当然我们先来说说它的一些优点。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耳机外观设计

Be的腔体其实并不算小,因此采用直入式设计的话,更长的导管会非常有助于提高佩戴的舒适度。但是Be的导管口径与我们常见的直入式耳机相比是略微粗一些的, 好在官方已经搭配了较多的耳塞套,并不需要再为这个考虑太多。此外由于采用了塑料材质腔体的外壳,Be整机重量只有13g左右。

但是值得吐槽的地方也同样存在,首先Be并没有在耳机腔体或者线柄部分提供左右声道的识别字母或者盲点,而是通过颜色不同的内部滤网来区分左右,红色的滤网代表右声道,黑色滤网代表左声道,这种看起来略带神秘感的设计好像感觉很高端,实际很蠢,当你在无光环境下使用想区分左右声道时是一件非常糟心的事情,使用体验成倍下降。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红色滤网代表右声道

虽然整体外观设计看起来没有太多让人感到惊艳的地方,但在腔体上方的气孔部分仍然设计了一个金色的小环进行点缀,让这条耳机看起来不会显得那么单调和死板,但终归这款产品从头到脚都有着一股理工科审美的感觉。

Be的整机做工水平只能说是马马虎虎,算不上特别好,毕竟现在很多百元价位的耳机都可以在做工和质感方面超越Be,当然我们也测评过不少的美系耳机产品,的确发现做工方面好像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好在Be的做工还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状态,接缝部分处理的尚可,整机只有一条裸露的合模线。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耳机做工细节

线材方面需要特别吐槽一下,Be搭配了一条并不怎么样的线材,整体线径相比Earpods都要细,当你拿在手中会感觉到这条耳机线格外的脆弱,并且Be是不支持更换线材的。分线卡部分采用了橡胶材质,但是并没有提供你分线卡,好在这条耳机的听诊器效应还并不至于到折磨你的地步。

Be的这条耳机线平直度尚可,自卷绕情况不太严重,弹性较高。但是插头部分也凸显出了格外的廉价感,现在已经在中高端耳机上很少见有使用橡胶一体成型插头的设计了,实践证明组合式插头要比这种一体式插头有着更好的耐久度和美观度。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橡胶一体成型耳机插头

3.声音表现(耳机的声音表现结论较为主观,以下内容仅代表趣听观点。如有可能,我们建议结合其它媒体发布的内容一同进行参考。)

其实外观设计或者做工方面Be都没有什么太多的过人之处,更何况这是一条售价2000多元的产品,那么如此高的售价是否真的需要靠声音表现来撑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这款耳机或多或少都在保持着一种猜疑的态度的原因。

耳机单元是Be最核心的卖点,搭载了一枚10mm尺寸的动圈单元,这枚单元振膜使用了纯铍金属制成的振膜,这并不多见,因为大多数动圈式耳机的振膜会在塑料基材上进行金属镀层,而纯金属扬声器则是在音箱的高频单元上最为常见。Be的频响范围为12Hz-45KHz,灵敏度100dB/mW,阻抗只有32Ω,参数方面看起来颇为常规。

本次测评主要使用手机和便携播放器做为前端。对比参考飞利浦S2、水月雨KPE、威索尼可GR09、兴戈EN700Pro、NF Audio NF2u。耳机已进行50小时例行煲机,试听曲目参考《趣听耳机评测试音集》。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飞傲M9便携音乐播放器

听感与风格印象:在说Be的声音风格之前我们需要来说明一下这款耳机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我们收到的这款产品并不是全新样机,因此左右声道的腔体气密性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很有可能是之前使用的用户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单元装配时的品控问题,好在并没有严重影响到对声音表现的判断,频响曲线上左右声道低频部分出现的较大声道差也是因此引起。

Be是一条非常非常典型的美式暖声调音的产品,整体声音走向偏重中下盘,实话说这个价位上的产品很少在能见到像Be这样调音的产品,所以Be也就和所谓的三频均衡没有什么关系了。Be有着较为浓厚的低频风格以及密度不错的中高频表现,实际的声音解析力是略逊于KPE和EN700Pro的。

但你如果喜欢这种偏重中下盘风格的耳塞,那么Be的调音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并且并不是所有低频量感过大的耳机就需要一棒子打死,实际上Be的低频是有着非常不错的声音素质的,这个我们放在下文仔细解答。就实际声音素质而言,Be并不算特别出彩的产品,但好在听感较好,对于欧美流行、摇滚、电音舞曲等风格的音乐有着相当不错的适应性,但是对于器乐、大编制以及女声来说,就不是特别的擅长了,它的风格仍然是一个典型的摇滚流行塞。

Be的声场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不过难能可贵的是纵向和横向声场的把控在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Be的纵向声场有着一定的纵深感,并不是一个相对扁平化的声场表现,但是要说宽阔程度和器乐的定位摆放方面,Be相比起KPE、EN700Pro来说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这方面和飞利浦S2就已经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对比飞利浦S2

高频:Be的高频听感柔和,有着较好的高频延展性,对比KPE、NF2u的高频表现都不算差,只是风格不同。Be保留着一定的高频部分的解析力,高频器乐的细节表现虽然谈不上多么优秀,但在一款主打中低频的耳机上面可以说是很优秀的,因为很多类似风格的产品都在高频部分有或多或少的缺失。

实际上Be的高频风格从听感上讲有些类似飞利浦S2,略微带有一定的颗粒感,并且Be的高频其实不算特别松弛的,仍然保留了一定的高频密度,好在高频部分的风格还是把控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遵循了整体暖声的调音风格,没有显得特别突兀。

但是实际上讲,如果再对比兴戈EK3、NF2u这样的动铁耳机的高频表现的话,Be的高频素质并没有什么胜算,我们也没有从Be身上看到金属铍振膜带来的高频优势,当然并不否认金属振膜单元的确能对高频部分有着一定的帮助,但仍然要结合产品本身的调音来看。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对比水月雨KPE

中频:Be的中频略微暗淡一些,但不至于让耳机听起来有着明显“两头翘”趋势的情况。Be的中频稍显松弛,风格上和飞利浦S2略微相似。在频响曲线上可以看得出来Be的中频部分是比较凹陷的,相比起高频和低频部分就没有那么的突出。

所以Be实际的中频听感是偏厚实的,但中频纯净度相比起KPE、飞利浦S2来说就没有那么干净了,听起来是有些闷的,缺少一定的通透感。不过Be的中频风格还是比较圆润的,相比起GR09来说,没有后者那么扁平,这对于很多入门级发烧友来说是比较友好的,但又有几个入门级发烧友会选择这个价位的这款产品呢?

Be的中频器乐结像感一般,比如吉他独奏的细节表现和泛音就会明显要比飞利浦S2和KPE少一些,但是这也带来了听感比较柔和的人声表现。Be的人声定位还是比较靠前的,但不贴耳,人声的密度保持了暖声耳机的一些特点,所以算不上特别高。总的来说Be的中频素质中规中矩,相比起我们本次对比的其它几款耳机来说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对比威索尼可GR09

低频:低频部分是Be最令人着迷和称赞的地方,我们还要再重申一下,主打低频的耳机并不一定是差劲的,这个观点在Be上绝对可以得到体现。通过频响曲线可以看得出来,Be的低频部分的增益甚至是要高过高频部分的,但Be的低频表现也是很多主打重低音风格耳机的比较理想的状态。

Be的低频听感柔和,但有着仅次于动铁单元的低频密度,可以说Be的低频密度表现在动圈式入耳式耳机当中你说比较少见的,不过Be的低频下潜表现相对于飞利浦S2、EN700Pro来说都要逊色一些。Be的低频风格是那种保持了略大的的量感,但有着较好的密度,并且还能呈现出良好的低频弹性的表现。

所以说你如果想感受一下什么材质带有弹性的低频,那么Be就再合适不过了,Be的低频实际素质在千元价位的动圈耳机当中是较为优秀的水准。当然如果你并不喜欢量感偏大的低频风格的话,素质再好也无济于事。实际上Be的低频瞬态表现是不比KPE、S2、GR09这些产品差的。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Be 左右声道频响曲线

总结:实话实说,我们并没有在Be身上看到铍金属振膜带来的那些优势,2580元的售价仍然显得有些虚高。并且一个偏向于中下盘调音风格的耳机或许很难打动国内的烧友为之买单,但优秀的低频素质也或许能证明这种材料的单元本身是可以做出好声音的,只不过是厂商的调音风格仍然局限在讨好大众口味的状态上。

在我们看来,Be还不能成为一款表现优秀的两千元价位的入耳式耳机,或许说对于国内市场而言,Be还是会有些水土不服的。当然如果说铍金属振膜本身有着更好的性能优势的话,或许下一款Be或者更高端的铍金属振膜耳机可能会带来耳目一新的试听感受。

选购建议:暂不提供。


优点:整体听感较好,声音素质尚可,容易驱动,低频素质优秀。

缺点:做工一般,不支持MIC线控,线材较细。

Periodic Audio/元素之音 Be 入耳式耳机 体验测评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耳机   飞利浦   声场   中频   低频   外观设计   声道   做工   密度   单元   元素   素质   声音   风格   金属   报告   数码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