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绿皮书》讲得是一位白人司机Tony护送著名黑人钢琴家在美国南部巡回演出的故事。两位角色的社会阶级和教育程度的差异,让电影笑料百出,肤色的对比却又十分的讽刺,让电影充满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两位演员配合默契火花十足,温情到触动人心。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一九六二年,黑人邮政员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叫《绿皮书》的小册子,专门为黑人设计的旅行指南,里面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Tony就带着这本《绿皮书》出发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正处于最激烈之时,白人至上主义甚嚣尘上。民权运动如火如荼,马丁·路德·金成了黑人的民族英雄,两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一路旅行表演到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

打个比方,他们两个人就像是一个不喝啤酒、不撸串、不吃杀猪菜、没听过二人转的“东北人民艺术家”去“北上广深”给人普及高雅音乐的路程。剧情工整,种族、阶层、历史、社会、笑泪、体制统统囊获……白人Tony开车去黑人唐开车回,Tony从抗争到忍耐,唐从忍耐到抗争,Tony学会了写信,唐学会了流俗,石头、警察、钢琴、音乐,家庭……都起到了应有的剧作作用,好在于并没有太用力的处理历史大背景下的冲突,一切都在默默发生改变,这更接近社会的真实。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即便唐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与之来往的也是美国的上层阶级,黑人皮囊却让他得不到白人社会的完全认同,肤色成了原罪,越往南种族歧视越严重。但与通常的种族歧视电影不同,《绿皮书》没有局限在对历史事件纵向的回溯或对个人事迹横向的展示上,而是指向一个人生而孤独的至暗时刻,并通过黑人与白人、富人与穷人的身份置换让本已僵化的主题呈现出张弛有度的戏剧感。不论何种肤色、何种性取向、何种阶级,孤独才是每个人需要毕生攻克的难题。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推倒心中那面墙才能开门见山。电影就像一颗绿色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一路上黑人钢琴家受到的歧视有:必须住特定的宾馆,被禁止进入白人餐厅用餐、禁止用白人厕所、禁止在高档西装店试衣服,在酒馆被白人欺凌,被黑人同胞嘲讽,被白人条子粗暴对待——但因为黑人有钱有门路,两次被捕都很快被放了,这也是他和普通的底层黑人的境遇区别,从这里内人眼可见的是底层黑人的境遇在当时差到了什么程度!

而且本片是真人真事改编的,黑人高雅严肃略带一点古板,其实他只是凡事讲求原则,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白人举止轻浮,体壮如牛,粗中有细,有点打抱不平,最终变得有勇有谋,而古典派的黑人也终于放下对通俗流行音乐的抗拒,亲自演奏了一段,司机与乘客从互相不习惯不理解到渐渐磨合,最终成为朋友。所以说这两人是一场跨越美国的公路之旅,更是一场跨越种族与肤色、身份与阶层的人性之旅。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所有下属都对唐毕恭毕敬,唯有托尼把他当普通人对待,给他吃炸鸡、对他说出真实想法。 不把他当成黑人,才是真正不歧视他的表现。 另一方面,唐又受到外人的歧视和侮辱,他始终忍气吞声,低声下气。 听他演奏的观众可以在餐厅吃饭,而他作为表演者却不可以。 正是托尼教会他反击,教会他为自己发声、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唐弹钢琴的样子,真的很打动人。最喜欢他们在圣诞节前夜赶路的那一段,停车换轮胎,托尼困了,唐让他睡觉,自己开车把他送到家。这一段是整部电影里最温情的时刻,连镜头都变温柔了,漫天的大雪拍得非常美,极寒冷,极温暖。

在所谓“高级的、尊贵的”场所受到不平等待遇,反而在“低端的、卑微的”黑人酒吧获得尊重和支持,实在太讽刺。 天才是不够的,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既然他都不考虑你的感受,你又何必照顾他的情绪呢? 忍一时得寸进尺,退一步变本加厉。暴力不能让你赢得什么,但懦弱永远都是输家。 正面对抗生活的恶意,才能战胜恶意。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从最开始的矛盾抵触、到被迫站到一边慢慢调和、甚至最后的惺惺相惜,这不是一趟抛开歧视的旅途,而是两个孤独的人从彼此身上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更真实的世界。纵使有太多不同,种族的、阶层的、贫富的,都可以在这一场春风化雨、淡入心灵的结伴同行中,化干戈为玉帛。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爱上你是件毫不费事的事情”、“如果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么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唐·谢利为托尼口述如初恋般的情书,托尼教唐接地气的吃鸡,并在小镇里彼此解围,最伟大的友谊不过如此。

所以影片要想讲很大的东西,就必须用很小的事情。扎实的剧作,闪光的人物,充满化学反应的搭配……观影的过程中大笑了无数次,一再倒回去品味那些小小的瞬间,一个眼神,一个撇嘴里全都是戏。阿里和维果叔的表演不仅仅停留在俗套的模板里,从更细微的角度,升华出更多东西。

这部电影里种族题材是皮,身份认同的探讨却是瓤,或者,换句话说,身份认同是另一种内化的、更加深层的种族疑惑。音乐家是被家人和环境要求努力成为一个内在的白人,他是被外力篡改的,而司机却是随性的,自我的。有人从粗俗变得文明,而有人从文明的桎梏中解脱重获自由。原本的主仆变成了彼此的师生。矫正是意外降临的,润物无声解放彼此,温情到令人欲落泪。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通过车内和车外空间,导演试图无死角地去呈现种族歧视显性和隐性的一面。这个主题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视角的新意同样带来了不少生动和活泼。不过,依然觉得这饱满背后更多是演员的表演而非作品本身的厚度,对人物关系的描摹也多过于对主题的深挖,电影因此欢快精彩有余,而力度回响稍显不足。

在尊重和歧视的问题上,影片巧妙地把它柔化后包裹进一段友谊里,把种族歧视和阶级差距很巧妙地用身份错位来串联,没有试图深入或者撼动核心,只是在表层做一些戏剧效果,个别段落其实并未助推全片,几乎是可预见的剧情走向,好在没有硬凹人物弧光,在公路轻喜剧的类型框架里,电影行进得舒适惬意却也匠气十足。高光时刻自然是唐为同胞演奏,但酒吧外的那声枪响才是现实。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他把维修工喝过的杯子扔到桶里,但在雇主亮相那一刻,他没有任何异样反应;他是意裔传统的恋家爱妻男,但在看到警察局双裸那一幕时,他没有任何异样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这辈子都混在纽约夜店。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表演上维果叔贡献了大量笑点,在电影里不停吃吃吃,二人具有说服力的表演共起化学作用,塑造人物,完善了这部电影。

和旅行一样,公路片最容易陷入虚无和乏味,因此这一类型中正确建立人物关系的发展脉络尤为重要。这方面,《绿皮书》做得很不错,歧视、服从、认可、矛盾、理解,随深入南方的巡演城市一个个抛出小高潮。司机对老板哀其不幸,黑人对白人怒其不争,最终,阶层和族群都完美共度圣诞好时光了。

《绿皮书》,种族歧视下,黑白世界里的一丝温情。

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启示在于,种族歧视严重与否关键还是看是否被制度化,当它被写进法律,那对于受迫害的种族一方,就会造成“遵纪守法”的程序正义与“违反人性”的道德正义的巨大冲突而带来的如精神分裂般无所适从的痛苦。这也是为何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争手段虽然有争议,但非常值得肯定的是目标的清晰而有力:要在法律上取消种族歧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种族歧视   路德   马丁   白人   美国   肤色   黑人   种族   阶层   阶级   温情   黑白   司机   身份   人物   社会   电影   世界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