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非标自动化系统软件开发

首先介绍下非标自动化行业的现状,结合本人工作经验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以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但对于这个行业问题的分析总结,肯定有不到位、不正确之处,欢迎各位拍砖......

非标自动化现状

所谓非标自动化,是指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非标准类的自动化设备,需要根据客户具体的使用场所,行业特征、工艺特性及用途进行量身设计并制作。疫情复工之后,非标自动化行业迎来新的一轮需求爆发增长。行业内的一些痛点问题也显露无遗。

谈一谈非标自动化系统软件开发

1. 严重依赖于员工个人素质。

非标自动化行业,特别是3C非标自动化,是一个严重依赖员工个人素质的一个行业。机构设计、光学方案、运动控制软件和视觉算法,任何一个环节,见多识广的老手和新手菜鸟相比,开发效率差别巨大,在涉及软件和视觉算法开发时,这种差别尤为明显,天壤之别这个词都无法形容了……可以向两端扩展下,用地狱和天堂来描述这种差别 —— 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其开发效率十倍于一般的开发人员,这一点毫不夸张。这里留下一个问题:从技术角度讲,既然有经验、高素质的开发人员对这个行业至关重要,那么是否有途径和方法,将他们个人的经验积累起来,形成企业层面的技术沉淀?企业管理者是否有这个意识,即使有了这个意识,能否着力进行经验总结和技术沉淀,这些都是未知数。

2. 不聚焦,“贪大求全”。

在我看来,非标自动化行业就是技术门槛低的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商在消化某个行业知识的基础上,写一套软件将机构、电气、传感器整合在一起,最核心的视觉部分,也可以用第三方的视觉算法库。但是需要对行业知识、对技术保持敬畏之心,隔行如隔山。墨菲法则——任何事情都要比想象中的复杂。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正因为技术门槛低,随便“抓”几个人就可以开干了,所以只要有项目就做,有钱赚,各行各业的订单,都争取接下来,来者不拒;另一方面,“贪大求全”可能并非公司的本意,也可能在创业初期企业没有明确方向,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有什么做什么,来者不能拒。行业松散,难成规模,小型厂家众多,无组织或协会,企业间沟通较少,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客户圈,在还过得去的情况下不会考虑找其他企业“合作”,慢慢地,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重,越重越想做大,进入了“作茧自缚”的自杀模式——拼价格、拼业务、拼demo机入场速度。如果谁告诉他“做减法!”,他会告诉你“哪里凉快到哪里待着去”。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这个行业,那些做的比较优秀的、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都是行业、业务比较聚焦的,深耕某个行业,做到了行业的头部。贪大求全,在非标自动化行业是没有出路的。为什么? 行业众多,每个行业,每家客户都有其独特的需求,任何一家非标自动化公司都没有能力应对这么多、这么杂的定制化需求,这一点有人敢拍胸脯保证。

谈一谈非标自动化系统软件开发

3. 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意识不足,靠人力去做项目。
首先,项目制不利于技术沉淀和积累。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项目制,以项目为导向的技术团队,一般都会以实现业务需求为最重要的目标,技术只不过是完成业务的一种工具而已。基于此,业务开发团队就不可能把技术积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其结果是怎么快就怎么来,完全取决于技术团队的成员。当一位核心员工将项目推进了一部分后,他的请假或者离职,都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度。往往随着他的离开,之前的技术积累往往全部丢弃掉,而更严重的情况是项目做了一半,人跑了,代码没有了,整个项目的持续运行都成了问题。类似的项目,换了一个软件工程师,他用他自己的方法,再重新搞一遍,之前别人遇到的坑,他大概率还得再入一次。
其次,没有从企业层面考虑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问题。上面说过,一些好的方法、经验、教训都掌握在个人手里,每个人或小团队各自为战:采用不用的开发语言,技术不同,开发流程和规范也不同,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的项目有问题了,对不起我帮不了;我的项目有问题了,别人也只能看着,自己硬抗呗,还能死咋的?企业层面应该正视这一问题:采用统一的开发语言和开发流程;统一的图纸设计规范、电气设计规范、代码规范;集中式的设计文档数据管理——设计图纸、电气图纸、PLC程序、软件和视觉算法代码等等,都严格统一存放在企业服务器上,而不是散落在员工手里。最终以可延续的、可控的方式将技术、经验沉淀下来。
最后,企业管理者企图靠增加人力去加快项目进度,去扩张业务规模是严重错误的。系统集成类似于产品组装,如果零部件都是标准公差范围内的,组装线运行起来丝般顺滑,怕就怕那些非标准的零部件。原理类似,系统集成工作中,哪些“零部件”或者“步骤”不是标准统一的?客户的量测、检测要求不标准,设备的运动控制逻辑不标准……是的,这些是没有办法标准和统一的,但是系统集成商要有标准的、灵活的方法来应对这些不标准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统一的开发框架(平台)。此外,整个非标设备开发周期中,视觉算法及控制软件的开发、调试工作最耗时,代码相关的人力成本也是占比最高,一个项目就要长期占用1~2软件开发人员,去开发,去调试,人力成本巨大。一个项目是这样,10个项目同时开展呢,50个项目同时开展呢?同时进行的项目的个数具有不确定性,招聘了一堆人,没有项目做或是并行的项目个数变少了……;项目凑巧都来了,人手不足/没有人手了……外包吧……最后各种不爽和扯皮。问题的症结:任何无法复用的软件或者代码,其人力成本都将是巨大的,都是成本管控的失血点。以“人多力量大”思维,堆人数的方法来对应任何软件代码相关工作,不仅仅是个错误,更是个严重灾难。如果你有软件开发背景,或者你在这方面吃过亏,那么你就严重赞同我所说的了。

谈一谈非标自动化系统软件开发

4. 看重可见的硬件价值,不重视平台软件的价值。

“设备就这点东西,怎么那么贵?”我相信大家一定听到过客户的抱怨。“只看到了猪肉。岂不知想吃红烧肉,如果光有猪肉的话,或许最终会成为水煮肉”。非标企业卖的是技术和方案,而不是材料和管理费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本增效,而不是在设备硬件上降本减费。非标自动化是脑力劳动的合理回报。最近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国产替代已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硬件成本(伺服、模组、相机、传感器等等),人力成本却日益高涨!为啥?标准的、可批量化生产的东西,成本大概率都是随时间走低的。沿着这个思路,非标自动化公司项目中,有哪些工作不是标准的、不可复制的,就要想办法让它标准化、可复制,避免重复造轮子的悲剧。有哪些?!硬件都是标准的,只能是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流程,是软件,目标是标准化、模块化和平台化。

非标自动化设备技术外包_机械设备安装_自动化设备安装_无锡浚耀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非标   贪大求全   软件   算法   视觉   成本   人力   代码   客户   经验   标准   项目   行业   技术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