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刚特斯拉,为什么是比亚迪扛起中国新能源的大旗

对于比亚迪而言,最近有两件大事儿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一是深受资本市场追捧,比亚迪市值首破8500亿,超越中石油,跻身A股总市值前十;二是正面硬刚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EV加推标准续航版豪华车型,补贴后起售价来到了20.98万,扛起中国品牌对抗特斯拉的大旗。两件事儿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归根结底只因为一点:比亚迪的技术底气。


特斯拉式降价,为什么只有汉EV敢硬刚?

面对售价一降再降的Model 3,从造车新势力到传统车企,大多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只有比亚迪汉EV敢硬刚?

一方面自然是产品力,目前的新能源市场,汉EV是特斯拉Model 3最势均力敌的对手。不仅销量咬的紧,续航、零百加速成绩,汉EV都丝毫不逊色于Model 3。


但更重要的还是比亚迪的技术实力。作为目前惟一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全产业链研发、设计、生产和制造的中国车企,比亚迪在电池、电控和电机三大领域,基本都实现了自给自足。严控成本,无畏歪果仁卡脖子,技术上不受制于人是汉EV敢于率先硬刚特斯拉Model 3的关键。

比如说电动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大部分车企需要采购,比亚迪却拥有自己的刀片电池,在一系列独有黑科技的加持下,刀片电池除了提升单位体积能量密度,带来续航里程的跃升外,还通过了电池领域所有安全测试中最严苛的性能检测——针刺试验,直接将“自燃”从电动车字典里彻底抹去。


不过,更令人惊艳的是比亚迪自研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芯片,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

比亚迪:中国半导体产业之光

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中,最大头当然是动力电池,其次便是IGBT。它与动力电池电芯并称为电动车“双芯”,占整车成本约5%左右的IGBT,能直接控制驱动系统直、交流电的转换,决定电动车扭矩和最大输出功率等核心指标,它就像是汽车的大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此重要的核心零部件,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为欧美日企业所垄断,直至比亚迪的出现。

2004年,也就在比亚迪宣布进军汽车市场的第二年,王传福便开始秘密布局车规级IGBT,成立了比亚迪微电子事业部;

2008年,收购宁波中纬,成为比亚迪发展半导体产业最为关键的一步;

紧接着,比亚迪半导体业务持续加码:2010年,比亚迪自造1.0代IGBT芯片问世;2013年,2.0代芯片正式装车比亚迪e6;2018年,比亚迪微电子发布全新一代车规级IGBT 4.0芯片,在芯片损耗、模块温度循环能力、电流输出能力等核心指标上第四代IGBT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但比亚迪不满足于此,随着电动车性能的高速发展,半导体Si基材料已逼近其物理极限,比亚迪将目光放在了更高阶材料——SiC(碳化硅)身上。2020年,比亚迪在SiC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SiC模块在高端车型电机驱动控制器中的规模化应用,目前已在汉车型上使用SiC模块,比亚迪也成为国内首个在自产电动车上应用自主研发SiC模块的车企。不排除未来的某个阶段,比亚迪SiC将全面实现车型产品覆盖,带来全系产品的性能进阶。


在规模方面,截至去年底,比亚迪半导体以IGBT为主的车规级功率器件累计装车超过100万辆。 根据Omdia统计,以2019年IGBT模块销售额计算,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电机驱动控制器用IGBT模块全球厂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英飞凌,市场占有率19%,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2020年,比亚迪在该领域保持全球厂商排名第二、国内厂商排名第一的领先地位。

至此,比亚迪打破了以英飞凌为首的外资企业对国内IGBT供应链的垄断,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全面自给自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此次蔓延全球的“芯片危机”中,比亚迪能处之泰然,并在IGBT物以稀为贵的前提下,依然留有余力为汉EV降本硬刚特斯拉Model 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特斯拉   新能源   中国   自给自足   电动车   半导体   车型   模块   电机   芯片   电池   厂商   领域   全球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