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角度分析“隐私”所存在的价值

从产品角度分析“隐私”所存在的价值

Jeremy Rifkin在新书《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中说“尽管长期以来隐私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基本权利,但它从来就不是一项固有权利。”这句话触发了我对隐私的价值的思考。之前和产品的朋友讨论时,有人提出:“人和人之间的隐私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个体可以利用这种不对称来获利”。但从整个人类集体来看,这样做是否会造成进化的低效率?隐私真的应该被消除嘛,或者它应该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会被消除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发人深省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隐私是属于个人的,比如你个人的宗教信仰,病历,银行密码甚至是你在私人空间中的活动癖好。这些都属于你的个人隐私。Jeremy Rifkin在这本《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中说的是十分正确的,隐私是社交活动中约定的权利。

但是隐私不能算信息的不对称,因为隐私首先不是经济活动,没有买卖,大家都不知道别人的隐私,哪里有信息不对称呢?又如何用信息不对称获益呢?可别说贩卖隐私,那个叫犯罪,不叫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更多差价。

在前两年发生过一个事件,某外卖平台监听用户聊天,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精准推荐的新闻再次引起了业界对用户隐私保护的关注,此事件发生后,用户惶惶不安,社会大众愤恨担忧,平台拼命解释澄清,但是暴露出来的隐私安全问题才是重点。

“普天之下,只有相对的隐私,没有绝对的安全”。互联网的下半场,注定是数据间的博弈,独角兽纷纷重点布局的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才能转化为价值,而个人信息、用户行为正是大数据的重要所在;如此的背景下,互联网头部平台,在产品设计之初,都会尽可能的考虑如何收集用户大数据,以喂养自家的AI巨兽。

大数据的价值于产品及商业技术来说固然重要,但在道德约束与法律准绳下,并非是绝对安全的;事实证明,哪怕是社交巨头Facebook也无法承受“用户隐私泄露”之殇。

在我看来隐私不仅不会被消除,反而在将来它将成为产品竞争力中的重要一环,我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关隐私安全保护会更加健康规范,正如白言灵所说,隐私带来的是安全感。产品的产生是为了消除用户对于各种问题或困难的“恐惧”,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提供更好感受的事物,而不是为用户带来“问题”,制造“恐惧”的。

而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产品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它们在解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在尽量避免为用户制造麻烦,并针对隐私安全,用产品帮用户消灭恐惧,给予用户安全感。如网络电话行业中的“呱呱电话”产品,该产品不仅解决了用户对网络电话产品的最原始的:“资费低、音质好、信号稳定、通话质量高”需求。它们还发觉到了互联网用户对于个人隐私通话安全的“恐惧”。针对这种恐惧,它们设计了“防号码泄露,防骚扰,防窃听”的功能。它可以智能显隐号码,还可以永久删除通话记录,删除之后无论是谁都无法查到你的通话信息,运营商也不行。这一系列功能很好地实现了对用户通话隐私全的保护,该产品也获得了成功。

言归正传,我个人扔保持“隐私”它不应该消亡,而且它将一直存在的观点。隐私不仅会一直存在并且它所存在的价值绝对不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而是人类对于个人保护,营造个人安全感的强烈诉求,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隐私   价值   产品   网络电话   社交   不对称   安全感   恐惧   角度   权利   人类   号码   数据   用户   平台   科技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