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消防安全培训教案


一、培训目的:

1、宣传学习并贯彻我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法规。

2、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火灾扑救常识,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3、使社区居民掌握基本灭火方法,自救与逃生的方法和报警方法。

二、培训重点:

认识火灾危害性,了解学校消防安全常识,扑救常识,灭火方法,报警方法。

社区消防安全培训教案

一、培训目的:

1、宣传学习并贯彻我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法规。

2、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火灾扑救常识,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3、使社区居民掌握基本灭火方法,自救与逃生的方法和报警方法。

二、培训重点:

1、认识火灾危害性,了解学校消防安全常识,扑救常识,灭火方法,报警方法。

三、培训内容

1、家庭火灾概述

据消防部门的统计显示,在所有的火灾比例中,家庭火灾已经占到了全国火灾的30%左右。家庭起火的原因林林总总,可能在我们注意得到的地方,也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根本就注意不到的地方。其中95%以上的火灾是因人为思想麻痹、消防法制观念淡薄、消防知识缺乏、用火用电用气不慎和违章操作等引起的。因此,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安全防范能力十分重要。

2、家庭火灾起火原因

第一,儿童玩火。有些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探知任何对他来说新奇的事物。比如,在床上玩打火机,学大人用煤气做饭,抽烟等等,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就很可能引发火灾。孩子不懂怎么样来扑灭火,在火灾现场也会感到害怕,导致家庭财产损失,甚至导致玩火者受伤。

第二,吸烟。有些人吸烟不把烟头彻底弄熄,就随手一丢。这样都到易燃物体旁边,就会产生火灾,更严重的甚至会有爆炸的可能。

第三,用电不规范。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家用电器日益增多,不少家庭不懂得规范用电,电线布置混乱,乱拉乱接现象严重,导致火灾隐患。

第四,忽视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有的人出门,但家里烧着水,考虑到马上就回家,所以不关火。或者有时候在煨汤,却睡着了。这些都有可能会引发火灾。

第五,家用电器的起火。

(1)冰箱起火。

如果在电冰箱内储存乙醚等低沸点化学危险物品,电源线插头与插座间连接不紧密,接地线的安装不符合要求,或将地线接在煤气管道上,用水冲洗电冰箱,使温控电气开关进水受潮。这些都有可能会引起电冰箱起火,引发火灾。

(2)洗衣机起火。

如果将刚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过的衣服,立即放入洗衣机去洗,或往洗衣机一次投入衣物过多,或波轮被绳、带发卡等小物件卡住,都会使电机负苛过大,甚至停止转动,进而导致线热,发生短路而起火。

(3)空调起火。

冬夏两季用空调的人数很多,如果不正确使用空调,也会引发火灾。比如,不要将窗式空调挂在易燃型织品的窗帘旁边。不要在短时间内频繁的切断、接通空调电源。

3、灭火的基本原理

很多家庭在发现火灾的时候,通常表现出来的是慌张,不知道要如何应急。也有很多家庭知道扑火,但是通常选用的灭火剂是水。殊不知,有的情况恰恰是用水来灭火的时候导致的线路,引起更多的麻烦。如果家中出现电器、线路、插座着火,千万别慌,首先应该把电源先切断;如果来不及切电源,则要用超细干粉灭火剂喷在着火点上,不能直接拿水去浇。

家庭火灾从初期起火到形成大火需要3至5分钟。如果在家中备有一件简易的灭火器并能熟练地操作它,那么当火刚开始燃起时,就可以将它及时扑灭。否则火势一旦蔓延起来,就很难扑灭了。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根据这些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而使火熄灭以及把火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损失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

(1)冷却法 如用水扑灭物质的火灾通过水来大量吸收热量是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最后使燃烧终止;

(2)窒息法 如用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来降低氧浓度,使燃烧不能继续;

(3)隔离法 如用灭火剂灭火,通过产生的泡沫覆盖与燃烧体表面在冷却作用的同时 把可燃物同火焰和空气隔离开来了达到灭火的目的;

(4)化学昂制法:如用干粉灭火剂通过化学作用破坏燃烧的链式反应是燃烧终止;

4、灭火的基本措施

火灾分为ABCD四类

(1)A类火灾之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炙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4)D类火灾及金属火灾

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扑救a类火灾一般可采用水冷却法,但对于忌水的的物质如布、纸等尽量减少水渍所造成的损失,对珍贵的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卤代烃、干粉灭火剂灭火

扑救b类火灾首先切断燃烧物品的来源,同时把被燃烧区容器内的可燃液体排至安全地区,并用水冷却燃烧区液体容器壁,减慢蒸发速度,立即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

扑灭c类火灾首先关闭可燃气体阀门的来源,防止可燃气发生爆炸然后选用干粉、卤代烃、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扑灭d类火灾,如镁、铝燃烧时温度非常高,水及普通灭火剂无效,钠和钾的火灾切忌用水扑救,水与钠、钾起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氢,会促使火猛烈发展,应用特殊的灭火剂。如干沙等

扑救带电火灾用干粉灭火器效果好,因为这一种灭火器的灭火药剂绝缘性能好,不会发生触电伤人的事故

5、火灾报警

火灾报警应注意如下问题:

(1)牢记火警电话119

(2)接通119火灾报警电话后,要按接警中心要求,讲清单位的名称、地址、什么东着火, 火势大小以及火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听清对方提出的问题,以便正确回答。

(3)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告诉对方以便联系

(4)打完电话后,要立即派人到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5)要迅速组织人员疏通消防通道,清除障碍物,使消防车到达火场后能立即进入最佳位置,灭火救援

(6)如果着火点或地区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既时报告消防队,使他们能及时改变灭火战术取得最佳效果。

6、安全逃生知识

关键房间门后,都有相应的安全疏散图,如遇紧急情况,可按照指示迅速到安全出口,如处于高层建筑中,在遇到火灾后,不应使用电梯,因电梯可能因电源断电受阻,导致被困,最好的方式选择楼梯。

每栋高层建筑物在每层的楼梯出处,均会设立火灾显示系统,你可以通过此系统了解到是那层失了火,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据调查统计,死于火灾的人70%左右被烟熏死或呛死,所以在火灾中,如何减少袭击吸入的有毒烟气是非常重要的,遇火灾时,应及时就近找水源用布湿水后捂住口鼻,如需穿过火墙时,应将自己全身衣物淋湿,以减少因衣物着火而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如烟雾很大时,应采取匍匐前进的方式,尽量贴近地面因为烟雾轻于空气,一般浮于通道或房间上方。

如遇失火时身出2、3楼而无法选择通道下楼时,可选择排水管、或其他可攀爬物体、设备。也可利用室内的物品如床单、绳索等结绳自救。如情况紧急无可用之物时,可采取抓住栏杆或窗沿,使身体垂直于地面,自由落体而下,这样可降低所跳的高度以减少身体的伤害

如在逃生时遇到门时,在不清楚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打开,火有可能或正在这扇门的背后熊熊燃烧,可采取先用手触摸一下门把手如温度较高千万不要打开可能会导致火势的蔓延

防止引火烧身:在火灾现场,如果身上着了火,千万不能奔跑,因为奔跑时会形成一股小风,大量的新鲜空气冲到着火人身上,就会象火炉扇风一样越烧越旺,着火的人到处乱跑还会把火带到其他地方,引起新的燃点,身上着火时一般都是先烧着衣服,这时最要紧的是设法把衣服脱掉,如果来不及脱衣服,也可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压灭,若有其它人在场可向着火人身上浇水,将燃火人身上的衣服脱下或撕下。

7、消防器材使用方法

(1)ABC干粉灭火器

1. 使用时将灭火器推到距火点有效距离处。

2. 取出喷管,伸展胶管,操作者在火焰上风位置用手压开喷枪开关,双手紧握喷管,然后向上提起阀门手柄,对准火焰根部推进,直到将火完全扑灭。干粉灭火器在喷粉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直立状态,不能横卧或倾倒使用。

(2)室内消防水带、水枪

1. 拉开防火栓门,取出水带、水枪。

2. 检查水带及接头是否良好,如有破损,禁止使用。

3. 向火场方向铺设水带,注意避免扭折。

4. 将水带与消防栓连拉,将连接扣准确插入滑槽,并按顺时针方向拧紧。

5. 连接完后,至少有1名操作者紧握水枪,对准火源(严禁对人,避免高压伤人)。另外一名操作者缓缓打开消火栓阀门至最大,对准火源根部喷射进行灭火,直到将火完全扑灭。

(3)室外消防栓使用

1. 首先将水带向着火方向铺开,然后用专用扳手打开消防栓端盖,将消防水带一端接到消防栓接口上,另一端接水枪,准备好后,再用专用扳手将消防栓开关打开放水灭火。

(4)注意问题

1. 用灭火器灭火时,避免冲击液面,以防火种飞溅。

2. 灭火器一经开启使用,不能保存重用,须到消防器材店重新灌气后才能保存使用。

3. 消防水带灭火后,须将水带打开凉干,并经检查确认没有破损,才能折叠到消防栓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灭火剂   消防栓   目的   操作者   可能会   干粉   火势   灭火器   水枪   火灾   教案   液体   物质   常识   家庭   方法   数码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