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创思政——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的沉浸式第一课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全国首推沉浸式艺术绘画课程。在2020级艺术新生的绘画设计课上以沉浸式、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践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这是为了拓展艺术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大胆的思政课程探索实践。它使艺术课程既发挥显性智育、美育与体育等作用, 又以隐性的沉浸式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实现德育的目的。

艺术文创思政——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的沉浸式第一课

(图1)开学第一课,让同学们通过视听等方式耳闻目染朱玉峰,用碳铅笔在描绘他们尊敬的老师。

以沉浸式的方式来进行绘画艺术课程思政,是上戏创意学院杨青青教授在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和色彩课上的实验创新。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杨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特别是针对艺术类的学生或艺术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她希望通过智慧的、接地气的艺术教育的方式, 结合“大思政”的理念,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们在“全空间”和“浓氛围”中学习,重感悟和被启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艺术文创思政——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的沉浸式第一课

(图2)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系学生沉浸在朱玉峰老师的戏曲中绘画,感受他的精神。

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十月新生入学的第一周,艺术设计专业的绘画课教室内传出了抑扬顿挫的京剧腔,屏幕上是一位生病的着红衣半身戏装的教授在教学生唱念做打,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在画板描绘着一张人物特写——素描画中的人物就是影像中的主角,刚刚故去的上海市教育系统“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朱玉峰老师。

艺术文创思政——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的沉浸式第一课

(图3)教授与同学们讲朱玉峰老师事迹,给学生学习资料,也通过肌肉、骨骼、纹路、神情、表达等,讲述怎样描述人物形象。

朱老师生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将有限的时间全部献给学生们。上海戏剧学院在新学期发出了向朱玉峰学习的倡议。杨青青教授创意的的给美术设计专业新生的沉浸式第一课,发挥了艺术教育的思政课程特色,让同学们以艺术创作来感知我们身边的优秀人物品行,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高贵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政艺术教学的目的。课堂上,朱玉峰老师严肃认真、和蔼可亲的生动形象如显影般慢慢地在画纸上,被学生们一笔一画呈现出来。屏幕上播放着影片,画架上贴着他的脸部特写。朱老师紧促的双眉,炯炯的眼神,额头上布满皱纹,因病而显疲惫的神情,在不同的学生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描述,随着碳铅飞舞,跃然纸上。学生们在这样别出心裁的专业课上给朱老师绘制写实的头像素描,他们被老师精神融浸,传递正能量, 折射新思想。

艺术文创思政——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的沉浸式第一课

(图4)开学第一课,让同学们通过视听等方式耳闻目染朱玉峰,用碳铅笔在描绘他们尊敬的老师。

作为知名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的杨青青教授说,“艺术思政的课堂,是要智慧地结合思政内容,运用特殊的针对性的艺术教育手段,润物无声,熔铸动能。” 杨青青教授曾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文创思政” 和“思政文创”,在疫情期间应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付诸了实践。在文创艺术设计中融入正能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使艺术设计课程蕴含来源丰富的思政元素,带领学生为社会公益创作了数千件文创产品。她创导的“文创思政”课程,被各大媒体报道,成了众多院校设计专业院校学习的典范。身为一个艺术家和第一线高校教师,她开创的“沉浸式艺术绘画课程教学“,是将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元素等转化融入艺术绘画课程中,通过对人物、事物等的描绘过程环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被熏陶与被濡染,同时通过课程带领学生对如中国精神、英雄人物、爱国情怀等主题进行研究、讨论与思考,领导学生进一步端正对社会的态度、实现核心价值的追求、塑造高贵的人格,修炼高尚的灵魂。

艺术文创思政——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的沉浸式第一课

(图5)开学第一课,让同学们通过视听等方式耳闻目染朱玉峰,用碳铅笔在描绘他们尊敬的老师。

杨教授讲到,上海戏剧学院是一座老牌的艺术大学,在文学艺术创作上人才辈出。学院鼓励艺术专业的教师们要站在高位来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肩负起国家艺术人才培养重任。艺术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自身专业课教育来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作研究下功夫,抛弃口号化、形式化和表面化,要在课堂赋予真情,以加强课程的亲和力。我们是课程设计者,一定要从上海戏剧学院专业特色发展与本专业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延展与挖潜, 基于综合、实践、创造大工程观, 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方案。思政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要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合力和推动力,她希望在达到本门专业绘画课课堂预期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学校其他课程,实现支撑、转化、固化,甚至形成艺术思政平台,协同育人和创新。

学生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沉浸式艺术教育课堂,让他们从描绘身边的平凡的感人事迹中学习,在主动进行学习艺术创作的同时,必然受到道德、信念、理想、真理与仁爱的正能教育,这种把知识性、理论性、思想性同艺术创意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至善至美的艺术人才是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怎样与时俱进地把我们肩负的艺术教育责任转化为实践智慧和行为自觉,是我们一直要去研究的。“正如杨青青教授所言,”愿故去了的我校模范教师,依然活在他热爱的课堂,因艺术思政教育的柔性植入永远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艺术设计   艺术   专业   创意   隐性   素描   铅笔   课堂   新生   教授   课程   老师   人物   方式   数码   上海戏剧学院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