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最后的英雄——夏尔·戴高乐(3)

在所有人沉浸在一战结束带来的和平时,戴高乐并没有就此放松,因为他预感到,战争并没有真正结束,这只是短暂的休整。总有一天,德国人会将他们的怒火再次点燃这片大陆。所以,在二战爆发前的这段时间,哪里有战争,戴高乐就会出现在哪。

法兰西最后的英雄——夏尔·戴高乐(3)

波兰军队

1921年,戴高乐参与了苏波战争,支援波兰军队抗击苏联,来到战场上,戴高乐才发现,对面十万苏军的主帅正是自己昔日的狱友图哈切夫斯基。在这场战争中,戴高乐因为军衔较低,所以并没有发挥什么决定性作用,但是他的战术在这次实战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战争胜利后,戴高乐回到法国在圣西尔军校担任讲师,1922年考入高等军事学院。1924年他先后在特雷夫和驻莱茵河马扬斯的法国军队参谋部实习。1931年,戴高乐被调往巴黎,在总秘书处任职。在此期间,戴高乐发表了许多关于军事的文章,他的独立思想逐渐显示出来,并提出军队首领应该具有"行动果敢"和"有个性"的素质。戴高乐认为有必要进行军队改革,1934年,他写成《建立职业军》,在书中提出了有必要建立一支结合机动能力和毁灭性火力,既能够主动出击、又能够出奇制胜的装甲师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应该成立一支职业军队,与常规军配合作战。并指出坦克不应该分散到各个连队,而是应该集中起来使用,利用其高机动性,快速在敌后方展开,强大的装甲集团会撕碎敌军防线,把敌人的国土打的稀烂。

戴高乐的想法十分先进,但当时法国高层对于戴高乐的提议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比起改良军队,他们更倾向于修筑马奇诺防线。

在国外,戴高乐的想法受到了德国高层的强烈关注,希特勒甚至让别人将戴高乐的文章念给他听。“我决不允许他国拥有战场上制胜的军队,而我的国家却没有”,怀着这种想法,戴高乐又一次走进了议会,与保守派在桌上据理力争,希望他们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此时的贝当已近年近古稀,白发苍苍的他思想日趋保守,对于戴高乐的提议不屑一顾。保守派的魏刚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摩托化的步兵系统,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完善的了。”戴高乐失望的走出了会议室。他明白如果爆发战争,法国必败无疑。眼下,他只能祈祷战争晚点到来,给他留足说服法国高层,完成现代化军队的时间。但当他看着德奥合并,看见德军驻扎在莱茵兰,张伯伦挥舞着《慕尼黑协定》在伦敦街头告诉他们“我确保了一代人的和平”时,戴高乐意识到,他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就要发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戴高乐   装甲师   军事学院   张伯伦   莱茵河   法兰西   慕尼黑   希特勒   波兰   保守派   法国   防线   军队   高层   想法   战争   英雄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