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处于弯道赛段的年轻人,都该看看这篇文章「渡一教育」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被称为“草地之王”的尖毛草,半年前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而雨季后却会成为“草原之王”。


在这半年期间,它的生长过程是很怪异的。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但奇怪的是,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它就像“脱胎换骨”一样,开始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仅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1.6米到2米的惊人高度,好似一堵墙。


后来科学家搞明白,其实尖毛草的生长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尖毛草其实一直在生长,只不过在前期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它生长的是我们看不见的部位——根部,根部长势长达28米!


原来那些不被人们所察觉的日子,它一直在暗自努力、积蓄力量,等待大雨的降临,然后一鸣惊人,逆袭成为“草原之王”。


每个处于弯道赛段的年轻人,都该看看这篇文章「渡一教育」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这便是尖毛草定律。所谓的一鸣惊人,其实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与尖毛草定律相类似的还有著名的“大树理论”。


管理学经典理论之“大树理论”


“大树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经典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棵大树,需要5个条件:


1、时间。树苗种下去,要经历岁月刻画年轮的过程,一圈圈向外生长;

2、不动。要想成长为一棵大树,一定要经风霜、历风雨,屹立不动,方可成功;

3、根基。根基是大树吸取营养的源泉,要深扎根,不停吸收养分,使自己的根基壮大;

4、向上长。不断修剪大树的枝叶,不断促进其向上生长;

5、向阳光。积极地寻找阳光,向光生长,不断变大变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其实我们个人的成长同树木的成长一样,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在我们的面前有无限可能,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这张白纸上勾勒出自己的发展轨迹。


有的人高瞻远瞩,从一开始就制定好了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最后在白纸上创作出绚丽多彩的画作;但更多的人还是稀里糊涂地便开始了人生,最后只在画作上留下了草草的几笔。


人生是需要积累的,最终的结果都会呈现出来。纵观数不清的来自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都在用自身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先脚踏实地的学习积累,而后蓄势待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成为亚洲经营之圣的背后是时间的打磨


他是让马云赞赏不已的人,曾三次亲自登门请教。他在51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京瓷和KDDI,让濒临破产的日航仅用1年的时间便盈利1800亿日元,后来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


他就是亚洲著名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每个处于弯道赛段的年轻人,都该看看这篇文章「渡一教育」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我们常说经商需要聪明的头脑,但稻盛和夫并不是一个聪明人,学生时代的稻盛和夫经常考试不及格,后来原本想当医生的他,却只能在一个陶瓷厂打工。


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其他员工不是罢工就是辞职,只有稻盛和夫觉得自己处在一个机会的风口: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干不成事在别的环境中一定也会一事无成。


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后来干脆直接在实验室吃住。既没有知识和技巧,又缺乏设备和经验,只有不停地思考并将想法进行头脑演绎。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慢慢的奇迹出现了,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梦境成为了现实,他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希望。


后来,1959年,他创立了京瓷公司,而后的几十年间,他一直是京瓷研发带头人。京瓷在60年历史上,历经6次大萧条,却始终盈利。凭空想象和头脑演绎正是他面对困难和挑战,频繁取得成功的独门诀窍之一。


稻盛和夫是一个很传奇的人,他的经历很神奇,他在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取得突破,而这都离不开前期的学习积累。


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的:“如果只把工作视为获取物质资料的手段,那就太令人难过了。


我想让年轻人明白工作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不管什么职业,都是一种向社会学习的途径,都是一个促使自身成长的舞台。真正塑造人格的并非天资和学历,而是所经历的挫折和苦难。”


所以,学习本身就是扎实积累的过程,痛苦和挫折反向促进着我们的进步,时间终会见证我们的成长。


“深扎根”而后创作巨著《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几乎人人上学时期都听老师讲过这句话。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用来赞誉司马迁巨著《史记》的。


司马迁是中国史上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著的《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载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每个处于弯道赛段的年轻人,都该看看这篇文章「渡一教育」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不朽作品的背后,离不开司马迁“深扎根”的努力。


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司马迁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一职,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修史,负责管理国家的档案文献和各地上计的文书资料。


简单来说,爸爸司马谈是一个很有文化很博学的人,他给司马迁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由于爸爸职务之便,司马迁从小就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典籍,博览群书,童年时期就在做积累。


除了博览群书,司马迁年纪轻轻就开始远行拓宽视野和见闻。司马迁的远行开始于20岁,后来由于奉旨出使、跟随汉武帝出巡等原因,司马迁游览了不少地方,广泛了解当地的地理形势和风土人情,这都为他日后写出巨著《史记》打下基础。


年少时期的读书积累和远行经历让他“深扎根”成长,加之父亲去世前的著史遗愿和后期入狱受刑等遭遇,让他更加坚定决心,最终创作出巨著《史记》。


可以发现没有人能越过前期“深扎根”的积累过程直接走向成功,即使对方是传奇人物也是如此。


经风霜、历风雨,而后成为Java之父


2000年,Java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詹姆斯·高斯林也彻底火了,被誉称为“Java之父”。


每个处于弯道赛段的年轻人,都该看看这篇文章「渡一教育」

图片源自网络,仅做配文展示


但当时的他已经45岁了,遭遇了不少的职场坎坷和工作困难。


1983年,詹姆斯·高斯林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的他,来到了著名的IBM公司工作。他当时负责IBM的第一代工作站NeWS系统的设计,但没有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因此他选择跳槽到了Sun公司。


1990年,高斯林与PatrickNaughton 和MikeSheridan 等人合作「绿色计划」,后来发展一套语言叫做「Oak」,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Java。


Java语言开发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坎坷。Java语言最开始只是Sun计算机公司内部研究的一个小项目;团队曾在编程语言的简洁性和功能上出现分歧;就在产品研发的关键时刻,律师告诉高斯林的团队已经有另一种语言被命名为「Oak」,他们需要重新取名。


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他们还是取得了成功。


1994年底,JamesGosling在硅谷召开的“技术、教育和设计大会”上展示Java程式。2000年,达到了顶峰。


经风霜、历风雨,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技术的热爱,不懈坚持,而后成为Java之父。


没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总要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奋斗过程,就像一棵大树的长成,需要等待。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身为一名程序员或有志于朝着程序员身份努力的小白,慢慢积累,打好基础尤其重要。


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Moyo在《deadaid》中的结束语写到:“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虽然我们的人生不能重新来过,但每一个当下都是新的开始。


王小波在《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写到:“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希望我们都可以努力成为闪闪发光的人,然后勇敢地迎接前方一切艰难和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京瓷   史记   詹姆斯   司马   赛段   弯道   巨著   风霜   根基   白纸   大树   生长   年轻人   半年   过程   努力   理论   时间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