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分享|中国高精地图未来发展趋势

在3-5年内高精度地图一定会从选配到标配

L3 影响的是高精度地图渗透率提升的节奏,本质上是一个消费者买单意愿的问题。毫无疑问,需要借助高精度地图实现的功能越多,消费者的付费意愿就越强,高精度地图的渗透率提升也就会越迅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L3 的落地是高精度地图渗透率提升的催化剂,而不是必备要素。需要注意的是,L3 落地越晚,L2+功能普及导致的搭载高精度地图的车型越多,L3 对于高精度地图落地节奏的影响就越小。换句话说,即使在最极端情况下,即L3 自动驾驶永远无法落地,高精度地图的渗透率仍会持续提升,这和市场的普遍认知是不同的。

高精度地图也是部分高阶的L2+自动驾驶功能的必选项,目前包括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通用汽车、广汽的部分车型上都已经搭载了高精度地图,作为自动驾驶机器语言,高精度地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L3自动驾驶的最佳拍档,但在汽车智能化的风口下,越来越多车企试图在更多场景下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双脚。由此带来一个转变:高精度地图有了向低阶智能汽车逐步下探的趋势,商业落地局面得以进一步打开。

当前量产的智能驾驶正在向上迭代,出现了NOA和Hands Free这两种主流形态。前者主要在车道内做辅助驾驶,主要包括自动并线、超车、上下匝道等功能。像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车企都推出了相关产品。后者Hands Free则是主打长时间脱手驾驶,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像凯迪拉克CT6、广汽Aion LX等。

LK分享|中国高精地图未来发展趋势

高精度地图的普及率与自动驾驶的普及率紧密相连。每有一辆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就意味着有一辆车使用了高精度地图产品。从各大车企的自动驾驶汽车生产计划来看,自动驾驶目前还是更多的配备于中高档的车型上,普及率更高的是ADAS系统(L3及以下)。根据各大车企的计划,ADAS系统将逐渐变得普遍和平民化。例如丰田计划未来让所有已有车型应用公司ADAS级地图。而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自动驾驶或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到那时高精度地图市场渗透率将达到100%,产业发展值得期待。

高精度地图有望呈现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局面

IT巨头公司大多具备网络效应,即客户越多,产品价值越高。结果就是强者恒强,赢家通吃。包括微信、新浪微博、滴滴、美团、支付宝等巨头产品或公司的成功都离不开网络效应,即产品价值吸引更多用户,更多用户提升产品价值,形成正反馈。网络效应的结果就是巨头强者恒强,“大象起舞”,实现赢家通吃。

高精度地图产品需实时更新,产品价值关键在数据“鲜度”,存在正反馈性。传统地图可以通过测绘机构统一绘制,而高精度地图行业由于数据量极大,更新频度要求高,往往通过用户反馈不断更新,具备“用户使用-反馈-地图更新-价值提升-吸引用户”的正反馈链条。行业赢家在聚集用户后,能够形成颗粒度细、更新及时的高“鲜度”产品数据,形成网络效应,逐渐拉开竞争对手。

传统车载地图数据基本不更新,难见网络效应。过去的传统前装车载导航大多不具备实时上传数据的能力,部分品牌甚至连更新地图也需要到4S店完成。行业竞争要素集中在客户渠道和价格竞争,产品力位居其次。这种背景下,市场呈现较分散的竞争格局,中小厂商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手机地图厂商入局后,实时数据打开产品力竞争维度,网络效应开始显现。手机地图厂商入局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引入用户上传的实时路况信息,对用户体验产生明显的提升。用户量决定的路况时效性和精准度逐渐将产品力提升为行业竞争的主要维度,也让行业逐渐显现出了网络效应。我们认为高德在手机地图上的成功就离不开此前高投入占据手机预装,提升用户量进而提升数据量的打法。

图商迎来新机遇,高精度地图行业网络效应强,未来有望呈现出赢者通吃局面。在自动驾驶启航的前夜,高精度地图先行的时点,应当看到高精度地图行业内,用户贡献数据的价值量和价值比重将显著提升,行业将呈现更强的网络效应。我们认为,高精度地图行业有望呈现出赢者通吃的局面,数据壁垒将构筑强者恒强的护城河。

对于现阶段的图商而言,能否获取海外大型主机厂的订单至关重要。根据我们产业调研的结果,目前有能力独立研发和搭载高精度地图的主机厂还是以国外主机厂为主,主要包括欧洲三大、日本三大、北美两大主机厂以及沃尔沃。我们认为,中短期内,海外的传统主机厂的订单仍是图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从研发能力上来看:国外一线传统主机厂的正向开发能力较强,是基于希望实现的功能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再向Tier1 和Tier2 提出相应的需求;而国内主机厂正向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并不能完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设计,而需要采取“照方抓药”的模式,也就会更多地依赖Tier1,其搭载高精度地图的节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Tier1 的节奏。

从资金实力上来看:国外一线主机厂高端车型占比更高,利润更为丰厚,可以支持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从事相关的研发工作,而部分国内主机厂仍被压在生存线上,能够投入在新业务中的资源也就相应有限。

从客户群体上来看:同样由于国外一线主机厂的客户往往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对于部分自动驾驶功能的选择意愿更高,有助于高精度地图的快速渗透,而这依然是由于这些主机厂的高端车型占比更高所导致的。

综上,高精度地图在国内主机厂实现大规模量产仍需一定时间,从中短期来看,能否获得海外主机厂的订单对图商而言至关重要。

LK分享|中国高精地图未来发展趋势

从目前获得的合作车厂来看,高德应该是最有潜力的,百度虽然合作的车厂多一些,但是订单量并不大。

2020-2021年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先拿到订单落地的厂商优势将进一步扩张。对于高精度厂家来说,先拿到订单并完成落地,有利于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价格,吸引更多的订单,扩大的自己优势,对于未来的行业各级是至关重要的,基本上2023年左右是车厂L3级别自动驾驶落地的时间,需要提前两年确定高精度地图供应商,因此这两年拿订单是非常重要的,拿到越多的订单并落地完成,这样就容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LK分享|中国高精地图未来发展趋势

所以理解了为什么高德地图这么着急宣布高精度地图费用不超过100元一年了吧,其实这个和用户量有关系,用户数量越大,单价成本越低,目前按照一年50W台车型来看,这个售价在500RMB比较合理,高德这样纯粹是为了就是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未来高精度地图盈利模式是多种模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发展什么技术,资本推动的结果就是赚取,当然技术也能让资本变的强大,所以高精度地图的终极目标就是赚取,最高级的赚钱方法是让用户心甘情愿的掏钱,而且是抢着付款的那种,这才是赚钱的最高境界。

高精度地图行业空间远大于传统地图。传统图商的盈利模式是销售离线的license,单车平均价值大约在200元左右。高精度地图具有实时更新的特点,盈利模式逐渐转变为提供一系列基于高精度地图数据服务并收取服务费的形式,高精度地图厂商也逐渐从图商向地理信息服务型企业转变。当前业内较为公认的收费模式是在车厂签下订单时支付一笔订单费用以供图商进行高精度地图的开发,后续在搭载车辆上收取一次性的License费用以及按每车每年收取的服务费, License与服务费分别对应汽车增量和存量。根据我们的产业调研,订单费用大约为几千万;License费用大约1000元/车左右, 即传统地图的5倍, 服务费在100-500元/年/车区间。

商业模式非线性,固定成本逐渐被摊薄。高精度地图投入的高成本集中于前期制图的设备购买和采集工作。基础数据完整之后只需进行更新维护即可。在后期L3落地后图商可借助已装载高精度地图的车辆完成众包更新,随着高精度地图前装数量提升,固定成本逐渐被摊薄,利润率也将随之提升。

传统的图商售卖的大部分是离线地图,通过向车企售卖licence以及提供少量的后期更新服务获利,交易方式为一次性付清。而高精度地图由于存在动态信息的实时交互,图商将为此向数据服务商方向转变。在高精度地图时代,图商需要构建云平台为车主提供道路的实时信息,根据提供的数据量的多少计费。目前的高精度地图企业在开发高精度地图产品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自身的云服务平台以适应商业模式的转变。如Here开发的实时交通云产品,凯立德开发的云端服务平台等。

而互联网背景的图商,譬如Waymo(原谷歌地图),他们希望的是高精度地图最终能成功服务于自动化驾驶,从而推动其无人出租车业务的展开。从这一角度来看,该类企业的盈利模式更多偏向于To C。类似这样做无人出租车的,最后为高精度买单的都是消费者,按照使用次数来付费了。

还有一种商业可能,有点类似现在车辆网模式,车企卖给用户的时候前面两年流量费,后面用户需要使用互联网功能,就自己缴纳流量费用,这个高精度地图到了一定量级也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基本的高精度地图费用由车企买单(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体现还是在用户身上),但是后续的高精度使用及更新地图部分的费用由用户来买单,而且如果使用量级大了以后,可以按照使用次数或者包月等灵活的使用费用。

这样的好处就是车企不用一次性付很大一笔费用给到地图厂家,这样卖到消费者手里的费用就不会那么贵,就好比卖你一个手机,把20年后的套餐费一次性让用户缴纳了,这样用户也觉得价格贵。类似于买特斯拉,我买这个车具有FSD辅助驾驶功能,我想用的时候才缴费,按照月或者使用的次数来付费(当然这个是我预测特斯拉软件收费的模式),这样用户使用非常灵活,对于地图厂家也方便,非常灵活,市场也扩大了。

当然未来智能座舱在L3级别车型落地后,高精度地图还有很多商业方案可以落地的地方,比如把手机的闭环商业方案可以搬移到车上,通过地图上可以买票,下单、支付等一系列场景,那么可能高精度地图都不收费了,当然是理想情况,现实5-10年不可能实现。

其实在国内做高精度地图中最有商业闭环的是滴滴,无论是高精度地图还是自动驾驶算法,最终都是为了跑无人出租车,滴滴本身这么大的打车业务,可以支持这个市场的前景,关键还可以通过滴滴车辆产生众包的地图生产更新,这个还可以赚钱或者更新优化自家的高精地图,滴滴从商业逻辑上对于高精度地图最具有想象力。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利用科技进步,后世的人总能实现过去的神话,例如登月。

我们可以乐观的相信,随着制造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范围低成本的实现高精地图的生产指日可待。文章来源于阿宝1990 ,作者阿宝199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地图   通吃   中国   实时   车型   效应   订单   费用   趋势   传统   主机   更多   数据   用户   行业   产品   科技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