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学者称,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无处不在。近期,人工智能教育被广泛提及,各种所谓的人工智能教育引领教育变革,人工智能颠覆传统课堂教学论等观点喧嚣尘上。本文笔者简要谈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一点理解。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一、智能教育面向因材施教的需求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中华民族自从孔子先师周游列国,教化弟子以来,因材施教就是孔子先师在教育领域的核心理念。现代教育方法对因材施教的理念进行了扩展阐述。因材施教即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特长素养,选择适合该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与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获取知识。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现代学校教育,已从传统的大班逐步过渡到小班制。尽管如此,课堂教育以1位教师面向30位以上的学生开展授课的方式为主。教师精力有限,在授课的同时,无法持续关注所有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主动性不足,不能够积极反馈学习水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运而生,成为提升教育的质量、效率之利器。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变革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尤其适合用于替代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教师从这些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学工作。笔者举一些常用的应用实例。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布置与批改作业

在教学实践中,批改作业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人工智能通过图文识别、知识库构建、文本检索、语义分析等技术,能够准确地实现作业智能阅判,标明存在问题,给出评分与提升建议等。结合学生的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与知识图谱,智能识别学生的短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强化练习。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课堂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1位老师需要同时面对30多位学生。教师难以关注到每名学生的课堂表现,例如嬉闹、小动作、走神、开小会等。人工智能通过智能视觉与智能语音技术,进行课堂点名、表情识别、动作识别、语音分析等,能够准确地实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数据统计。教师可结合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统计图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矫正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课后教学辅导

现阶段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小部分学生选择家教、辅导班等形式,大部分学生选择完成书面的课后作业。家教、辅导班难以与课堂教学内容接轨。书面课后作业较为单调,无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人工智能教育采用游戏、多媒体、虚拟实验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及游戏性,深度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统计数据,提升学生课后时间的知识补充性。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三、人工智能+教育回归教育之本

正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机器辅助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是机器。机器适用于替代重复性的劳动,并不能替代教育本身。针对教师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人工智能+教育确实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针对家长们关心的唯成绩提升论,人工智能+教育确实可以起到强化、监督作用。

颠覆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归因材施教之理念

但是,我们回归教育本身。教育的本质是人与知识的桥梁,教育的目的是构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需要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人工智能技术为提升教育质量、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教师、家长等各方面人群可以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教育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   课堂   孔子   先师   作业   辅导班   课后   针对性   本质   理念   教师   智能   知识   数码   学生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