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全国最大“碎皮缝整”皮毛加工基地

——河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样本81

文 | 河北资本研究会课题组

阳原县:全国最大“碎皮缝整”皮毛加工基地

阳原是中国毛皮文化的发祥地,伴随着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脚步,这里不仅见证了中国毛皮文化的起源,经历了人类利用动物毛皮的全过程,而且传承和完善了独特的“碎皮加工技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毛皮匠人。阳原是无可争议的“毛皮文化发祥地”、“碎皮加工基地”和“毛毛匠之乡”。

阳原县:全国最大“碎皮缝整”皮毛加工基地

一、毛皮碎料加工占全国总量的80%

阳原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张家口市,与山西大同毗邻,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也是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结合部。全县辖5镇9乡301个行政村,382个自然村。

阳原是河北七大皮毛产业集群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阳原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碎皮加工技术优势,扶持中小加工企业和加工户改进工艺,变阳原制造为阳原创造。在国家皮检中心的有力支撑下,逐步建立以阳原碎料加工工艺为基础的国际标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阳原碎料加工在全国全球毛皮行业的领先地位。

目前,阳原县已形成了极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拥有西城镇、东城镇、要家庄乡、揣骨疃镇、东井集镇、浮图讲乡6个毛皮业重点乡镇、30多个毛皮加工专业村,构成了 "数乡一业,数村一品" 的区域布局。全县常年从事毛皮加工的有5万多人,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工人有2万多人,全面具备了为国内外商户高质量加工各类档次裘皮服装服饰的能力。据统计,阳原已注册的毛皮企业和个体加工户达到1100多家,年可加工各类毛皮材料1000多吨,占全国毛皮碎料加工总量的80%。

以北元、 北国屈氏、 温美莎、 宝美毛等为代表的品牌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年可生产各类裘皮服装服饰50多万件,实现产值达20多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辐射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2020年,阳原实现毛皮行业年产值80亿元,市场营销额达到10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 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2012年,阳原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荣誉称号,成为长城以北两个国家基地之一。

阳原县:全国最大“碎皮缝整”皮毛加工基地

二、阳原皮毛发展始于金,盛于清

阳原县素有"皮毛之乡"的美称,"毛毛匠"的技艺享誉全国各地,皮毛产业是该县的传统产业。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阳原皮毛加工始于金、盛于清,明清时已有皮毛生产的记载。清时,西城有北关王皮坊和穆家巷皮坊。清末至民国十年,皮毛业日益兴盛,主要产品有羊皮衣服、车马挽具和毛毡制品,半成品主要将牛、羊皮熟制后销往京津沪和蒙古等地。当时皮毛艺人“阳原毛毛匠”的技艺享誉全国各地,大多流向张家口、北京、天津、上海和蒙古等地。民国十年之后,皮毛业渐衰,直至解放以后才再次兴起。1958年,该县建立了第一家国营皮毛企业——阳原县裘皮厂,隶属于手工业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先后发展起国营、集体和社办皮毛加工厂50多家,初步奠定了地方支柱性传统产业地位。

  改革开放后,阳原人利用在外从事皮毛加工人员的关系,购进皮毛碎料开始从事皮毛产品的加工,主要产品是碎皮褥子(半成品衣片),后来发展到加工裘皮碎料服装、帽子、手套、挂毯等产品,皮毛生产加工初具规模。当时各公社(乡镇)都有皮毛加工厂,从业人数达到了2—3万人。90年代初,阳原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张家口北元皮毛有限公司,有力的带动了阳原皮毛产业的发展。一些较大的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如华益、屈氏等企业,相继开始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并走出国门到俄罗斯设点经营裘皮服装。

阳原县至今流传着古老技艺“毛毛匠”。毛毛匠艺人是怎样制作皮料的?

在阳原县西城镇的一户皮匠郝贵银的家中挂着做好的整张貂皮,地上堆满了碎毛皮,一张桌子摆在正门口,这就是郝贵银的工作台。郝贵银介绍,他家购买的碎皮是貂皮碎角料,100斤貂皮碎角料价格是200多元。碎皮的长度不足一个拇指大小,普通人看过去都会认为是可以丢弃的物件,这些就是碎皮加工的原材料。所谓碎皮加工,就是整皮价格过高,他们收购非常细碎的毛料,图的就是价格低,挣手工钱。

  郝贵银展示了将碎毛制作成整皮的过程。首先,他将这些碎毛皮尽可能的拉伸铺平,然后一小条一小条的缝合起来,“这个做起来就要耐心、细心,不怕麻烦。”同时为了整张皮褥的美观性,还要做好颜色搭配,加工整理。简单来说,把千块碎毛缝在一起,没有高技术但求坚持不懈。

  据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张淑华介绍,碎皮种类有很多,可以二次加工做成衣服、皮带、衣领、袖子等。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祖先已懂得缝纫的原理,将猎取到的各种野兽皮毛缝制成衣服,开始了穿着兽皮的历史,自此拉开了中国碎皮加工历史的序幕。张淑华说,碎皮加工是一门独特的皮毛加工技艺,其加工历史在阳原可谓源远流长。阳原泥河湾是东方人类的发源地,人类在自身进化发展的同时,必然经历了利用动物毛皮的全过程。如今,全国90%的碎皮在阳原进行二次加工。

阳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付有才介绍,阳原毛皮加工碎皮加工技艺流传至今,有很大的传承性。碎皮制作工人以加工边、头、尾、腿等方式,将貂皮碎料用不同的花色拼接成不同款式,技艺享誉全球。

阳原县:全国最大“碎皮缝整”皮毛加工基地

三、古老皮毛产品也形成现代产业链

为了做大做强毛皮产业,阳原县委、县政府对传统的毛皮产业实施了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等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他们积极引导本地企业改变传统的单一加工模式,走动物养殖、裘皮设计和深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引进了毛皮大市场、毛皮动物养殖、毛皮硝染等项目,使毛皮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原来以碎皮加工为主的初级形态,向集动物养殖、硝染鞣制、碎皮加工、成衣制作、产品销售、培训研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变。

阳原还依托独有的“碎料缝整”和“整皮碎用”两大特色技艺,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硝染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经济效益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培育了“歌仕姆”“北国屈氏”“温美沙”等享誉全国的弛名品牌。未来,阳原将致力于把当地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中国毛皮文化之都。

阳原县:全国最大“碎皮缝整”皮毛加工基地

四、延续历史,塑造皮毛文化

阳原这一片古老神秘、充满文化意蕴的土地,从二百多万年前马圈沟等泥河湾早期人类对动物毛皮的最早本能利用:十万年前侯家窑猎马人石球狩猎,对动物毛皮的原始加工;一万多年前虎头梁人用骨针、骨锥缝缀毛皮服饰;一直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这里不仅见证了东方人类起源、进化的全部过程,而且孕育了神秘的毛皮起源、灿烂的毛皮文化和辉煌的毛皮历史。

阳原不仅有完整的毛皮发展史,还有完整的毛皮工具发展史,有完整的毛皮加工工艺,还有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独特的碎皮加工技术。在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皮毛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演变,看到阳原毛皮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精品,而且传承和完善了独特技艺。

阳原是“毛皮之乡”,也是“毛毛匠之乡”。阳原“毛毛匠”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更在毛皮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迹,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毛皮匠人,是无可争议的“毛皮文化发祥地”、“碎皮加工基地”和“毛毛匠之乡”。

阳原碎皮加工分为碎皮拼接和穿网编织两大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开发价值。其艺术价值包括:产品设计艺术、色彩搭配艺术、裁剪艺术、皮毛熟制鞣染艺术等。目前阳原县的碎皮加工产品已经开发出多达几百个品种,其中碎皮褥子就有上千个款式,而成衣、披肩、围巾、挎包、饰品等款式更是新颖时尚,琳琅满目,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阳原县的碎皮加工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些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如:挂毯二龙戏珠、蝴蝶、奥运福娃等,更是以其独创性和精美的艺术性被国内外商家收藏。

阳原的碎皮加工技艺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唯一性;二是传承性;三是艺术性。2019年,该项目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进一步展现阳原的历史,感受毛皮文化,阳原县建造了面积四千三百平方米的“阳原毛皮文化博物馆”。该馆是世界上唯一的以毛皮文化为主的主题博物馆,馆内由六个不同主题的展厅组成,全面系统的展现毛皮文化悠久的历史和迷人的魅力。

阳原还把毛皮文化与泥河湾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将毛皮产品销售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以国际裘皮城为中心,集毛皮文化博物馆、皮草风情街、泥河湾博物馆、文化广场于一体的阳原形象板块,形成了带动服装加工、碎皮缝制、特种养殖、旅游开发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同时,阳原县还深入挖掘整理毛皮文化相关史料,做好与《中国皮革史》编委会的对接工作,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并积极创作以毛皮为题材的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阳原毛皮文化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阳原县   皮毛   西城   阳原   加工   河湾   貂皮   裘皮   毛皮   技艺   中国   人类   动物   基地   文化   历史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