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原版转发网友信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甚至一些家长也拿此话压尚未娶嫁的儿女。那么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其他的“两孝”又是指什么呢,又是谁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呢?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是孟子评价舜结婚之事所说的话,在这里给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舜的父亲自打舜小的时候就不是很喜欢他,尤其是舜的后母过门之后更是百般刁难舜,甚至想要逼死舜。舜长大后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根本不来为他主持,所以舜最后只好不告诉父母自行娶亲。

孟子所言的无后是指不能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但是孟子说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舜。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说尽管舜不告而娶,犯了“无后”之不孝,但是君子以为舜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却和禀告了一样。

看的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糊涂了,这个“无后”不是指没有后代吗?怎么又变成了不告而娶呢?

你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其实在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特定指出其他两个不孝具体指的是什么。单单提出了“无后”这样一个概念,根据同时期的文献所记载,我们后现代学者对于此句的理解,一直倾向于将“后”解释为“尽到后代的责任与本分”。但是有歧义就有原因,有原因咱们就得聊一聊。

在东汉末年有位经学家叫做赵岐,其所注《孟子章句》,他对三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结合我们中国国情,尤其是各位读大学或者刚刚从事工作的小伙伴。每年回家被父母催婚的场景想必那是不胜其烦,这正因如此赵岐的解释,是我们如今寻常大众最为普及的观点。

然而在《孟子》的《离娄句下》中还有这样一段: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说到这,想必大家又摸不到头脑了,这一会五,一会三的到底有几个啊?

那我们再回来看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您看看我如果这样翻译的话会不会有点不同:

“不孝有很多种,其中无后是为最大的不孝。”

再联系我们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无后”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的意思,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了呢?我们大可以将这个“三”理解为一个虚数,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三五成群”、“三令五申”,再比如“吾尝日三省乎己”,这里的数字皆为虚指。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孟子作为儒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也应该是“三纲五常”。因此呢也有的学者总结出了一下三不孝:

“不能事亲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事己是三不孝。”

什么意思呢?这其一事亲就是我们上文所述的孝养父母、爱护家人;这其二事君则是说恪守本分、忠于君主;这其三就是说要身正影直、有道德有仁心。

这样也能解释得通,当然了无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这个三是不是虚指,其“无后”按理来说都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只不过我们都沿袭了赵岐所注,不光我们,北宋孙奭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也全都默认了赵岐对“无后”的解释。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句子摆在这,怎么理解是自己的事,只要有道理能说通那就是一种正确的观点。文学不是一个一棍子打死所有异类的学科,求同存异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因为要发展就必要延伸,有延伸就有争论,这很正常,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痛恨“焚书坑儒”一事呢?就是因为这件事把人们的思想给遏制了,导致百家争鸣的美好一去不复返。

不过退一步说,就按着如今我们老百姓对于这个“无后为大”的理解和使用频率,就算不对也早晚成对的了。那学者专家争论他们的,我们用我们的,反正我说出来你懂我意思,那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当所有人都认为“1”是“2”的时候,“1”他就是“2”了,不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么。

最后我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如果你认为这个“三”是虚数,那么其他两孝也就没有具体内容了,因为都是虚指;如果你认为“三”是实数,那么其他两孝你可以理解成“事君”和“事己”,理由上文我已经交代清楚了。

大家明白了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说,我观察了已三年,但不孝有三者,恐无一人答对,不是贬低他人,实事如此。

此语不是讲有三种孝道,而是讲儿女对父母尚有三种不孝的理由。

古人云:老里不正儿不尊,其理就在于此。虽是一种人伦的违背,但它出自礼仪之规。

何为不孝有三?

第一,父母无道德修养,为人不尊,不知廉耻,不守规矩,有违人道,行为礼仪不检点,甚或有违人伦,伤化门风,忘祖背德者。儿女不孝顺不违天理人性。

二是父母好吃懒做,不持家教子,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扰乱乡里,不维众益,或无恶不做者。其儿女不孝顺不违背民德。

三是贪占豪夺,强抢劫霸,奸杀无辜,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而被绳之以法者,儿女不孝顺并不违背国之宗义。

此三种不孝敬父母的理由,虽不合乎人伦,但它合乎天地人的自然阴阳生化属性。这样的不孝,人间不说你是坏人,不说你是不孝顺,因为天地的自然法则就是你不正,我不尊,你不立,我不敬,你无德,我不孝。此三种不孝的理由是合乎人性的。而法律也是不能干预的。但是,此不孝并非不尽人子之义,而是不那么敬仰而已。

其无后为大有两层含义:一是儿子不娶,即为无后,含无后室和无香火继承人也。二是说:即是你的父母再坏,再无德,即是该杀。但是,他(她)是生你养你的父母,恩重于山,即是父母活着时,因为犯法而你不敬不孝,民间也不说你啥。但尚若不尊的父母死后,你就不要再计较了,你应做到人子应尽的后事孝道与义务,你要奠,你要祀,你要痛,你要哀,你要披麻戴孝,持杖而痛哭长号,要泣血如注,要思父母在时的养育之恩,思长处,思笑容,思父母的痛苦与辛酸,让父母入土为安并时时缅怀与祭祀。这样,父母之灵会走的安心而不牵挂。即是外界看到你这样对待为人不尊的父母死后还能得到儿女的麻衣和血泪,也证明你父母虽为人不尊,但死后还有孝顺儿女,那你父母也算值了,也体现出了不管自己好坏,且还有后孝的价值。而做为儿女们,能做到这一点,也算还圆了人性,乡里人们也会对您称颂赞扬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那么,除了没有后代以外,其他两个不孝顺是什么呢?

关于“孝道”最为人熟知的说法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他这段话的本意是说,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那么即使是生了孩子也等同于无后。可见何谓三不孝,孟子并没有给出回答。

直到东汉年间,注解《孟子》的学者赵岐才对“三不孝”有了明确定义:

于礼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士,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段话总结的“三不孝”是: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不指出长辈的错误,让长辈陷于不义。

2、家贫亲老、不为禄士——家里很贫穷,还有年迈的父母等待赡养,而自己却不去工作赚钱。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

这三不孝,大概就是古代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其中以不生孩子为最大的不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不孝   家贫亲老   孟子   虚数   人伦   孝道   先祖   能事   乡里   后代   儿女   学者   观点   父母   理由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