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未来之战:产融结合,生态共荣

知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技可以对事物标记“金融价值”,故任何事物的略微变动都会引起其金融价值的变动。

按照这种逻辑推演,倘若映射至某条与科技高度相关的产业链中,那么这条产业链中任意一家微观企业的一点变动,都有可能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几个维度产生效用,催化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

以智能硬件产业为例,目前整产业链的升级迭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来是自研技术的不断突破,二来则是其中供应链生态的丰满与扩容,特别是在“万业之王”金融的赋能下,整条产业链的数字化进程正加速推进。

不难预见的是,各个玩家未来的命运恐将由自身的供应链能力来决定,而这种能力的本质其实都指向于一点,那就是产融的结合与生态的共荣。

#01

供应链步入数字化阶段

近年来,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产业创新模式日益成为市场的主角,很大程度上,这不乏与以下几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首先,是宏观环境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思路的提出,另一方面则是全球疫情和国际关系等因素的附加,从产业的层面去思考和解决效能的问题,成为最高效的路径。

其次,是全球数字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势所趋下,我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型过程,“脱虚向实”增强产业链之间的紧密性、稳定性和增益性,成为撬动更大价值空间的“杠杆”。

最后,随着票据、保理、融担、小贷等金融产品的丰富,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或科技巨头,越来越多的商业主体认识到,只有将金融服务更合理、更充分地嵌入到供应链网络当中,才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带动整个链条的优化和升级。

供应链未来之战:产融结合,生态共荣


#02

产融结合的企业“范本”

聚焦于微观企业层面,这就不得不提到小米OPPO华为等这般硬核的科技企业,在多年的生态构建与产融结合的摸索下,这些企业几乎都在供应链创新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与强项。

眼下,尽管这套模式已被一众“友商”完全吃透、模仿,并迅速普及到整个手机产业,然而这仍不能忽略小米最先强调供应链打法的身份。毕竟,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像雷军这般,由CEO亲抓供应链。

供应链未来之战:产融结合,生态共荣

#03

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

纵观整个市场,制造企业、科技企业也好,新零售、新消费企业也罢......几乎所有叫的出名字的企业都在尝试或已布局了供应链金融。只不过,就生产出来的商品最终还是要进入到流通环节这一点而言,消费端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水土”。


供应链未来之战:产融结合,生态共荣

这类企业有着几点极为相似、且极为明显的特质,那就是——

“重”场景。

无论是to C、还是toB,其商业布局的核心无外乎是围绕人们生活中的细小场景做功课,直接或是间接,只有以此为准然后回推服务模式才有可能站得住脚。当然这并非只是简单地在线上和线下切开入流量入口,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之间的协同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重”数据。

由数据和科技驱动供应链的经营和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除了降低运行成本之外,还会带来一定的收益;而用户行为数据又会反向驱动供应链,使其在设计、生产、营销、流通等一系列环节中降本增效。

“重”生态。

眼下,一件商品的价值早已超越货架上所标记的价格,其背后更多绑定的是硬件、消费、文娱、社交、医疗、出行、金融等重要要素在内的IoT物联网生态,而企业生态化一方面是自身商业闭环的沃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生态开放撬动更大的价值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当下所结出的众多硕果,越来越依托于科技智慧的发展。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将供应链中主体企业的商业价值不断向上下游传递,进而扩展到千行百业当中,为实体产业输血,不仅是国家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成为数字化浪潮中,所有市场参与者所应承担起来的重任。

生态共荣与产融结合之下,万物互联的广度和深度正进一步加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生态   科技   微观   小米   产业链   眼下   变动   模式   价值   未来   产业   金融   商业   数据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